..续本文上一页是说,《般若经》的思想体系非常庞大,有很严密的逻辑性,有很深邃的思想内涵,这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就会形成一种很大的障碍。我认真反省自己,觉得这就是自己业障的反应,包括文字上的障碍,所有这些障碍,使自己不能深入到经典当中去。我讲的这些感受,今后各位在读经的时候,或许同样会碰到。
六百卷《般若经》虽然非常难读,但一个学佛的人又需要这种智慧,这是一个矛盾。因此《般若经》被翻译过来后,祖师们观察时节因缘,他们把六百卷《般若经》第九分的“能断金刚”单独提了出来,出了一个单行本,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刚经》。《金刚经》被提出来在翻译的时候达到了信、达、雅。也就是说,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金刚经》的文字非常优美,节奏非常明快;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金刚经》的哲学含量非常丰富;当我们以《金刚经》作为修学的指导时,它确实可以使我们明心见性。《金刚经》总共只有五千二百七十四个字,但是洋洋五千言却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深入到佛法智慧的大海中去。《金刚经》主讲的就是般若,般若就像是一把利剑,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金刚经》读懂了,我们再读别的经典,别的经典的思想障碍和文字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没有抓住般若的思想,没有以智慧为先导,十个人有九个会差落。尤其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科技昌明、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话,很可能就会迷失了自己。当我们深入般若以后,以所掌握的智慧来看问题的时候,既可以使我们站在每个角度去看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又可以使我们不被牢牢地局限在所站的角度上;既可以使我们深入到每一个层面,又可以使我们不拘泥于每一个层面。
佛有十大弟子,每一个弟子都有自己能力上的第一。在整部《金刚经》中,佛陀都是与“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进行问答。在这些问答中,集中地展现了佛陀所有的般若思想。佛陀的这种展现,并不是像我现在这样依文解字地给大家讲解,他的智慧完全是从自己的毗卢性海中款款流出,也就是说心中原本就有了这些东西,他只不过以各种角度描述给我们。
既然般若思想这么重要,那么修学禅法的人又是怎么运用般若思想的呢?整个禅宗发展史是很漫长的,我只能粗线条地给大家勾画一下概况,使大家明白般若思想与禅宗的思想是水乳交融的。从初祖达摩一直到四祖道信以前,这一阶段一直是以般若为修禅的凭证,以《楞伽经》为印心的法本。到了四祖道信,他在湖北黄梅弘扬禅法的时候,就是以《金刚经》为他的门人来印心了。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了,是否明心见性,就是以《金刚经》为印心的凭证。《金刚经》的印心法门,到了五祖和六祖时,这种传法因缘表现得就更为显著。也就是说从初祖到六祖,般若思想就像一条横线,对整个禅宗思想史起着一种贯穿的作用。因此,六百卷《般若经》和其中的《金刚经》在禅门中被称为禅宗宝典,是所有修学禅法的人必须要修学的功课。
《金刚经》是佛陀以一种方便把他的智慧形象化了,他把这种根本的智慧比喻为金刚。金刚以它夺目的光彩,坚硬锋利的质地而独尊于各种宝物之中,它被称为宝中之宝。佛陀以金刚比喻般若智慧,说明这种智慧如金刚一般锋利无比,坚硬无比,无坚不摧。这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坐标,只有以《金刚经》的般若智慧为唯一的标准,才能分辨出我们的世出世法是否圆融,我们的思想是属于聪明,还是属于真正的智慧。
“般若彼罗蜜”的意译,就是用大智慧度我们过彼岸。有人曾问我,有此岸和彼岸吗?此岸和彼岸是佛陀所证悟的本体,是离开语言文字和名相的,是一法不立没有言说的。但是,我们现在却看见这么多语言文字的经典。这一切都是因为一种方便,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因指见月。比如我用手指指天,说天上有一个月亮,聪明的人就会因为我的指点去看月亮,而愚蠢的人只会牢牢地盯住我的手指说,没有月亮呀,并让我拿出月亮给他看一看。所以,语言文字只是一种方便的引见,它可以起到一种沟通的作用,而觉悟的境界是语言所不能够完全表述的。因此,佛在讲《金刚经》时用心良苦,他往往是边讲边扫。就像一个人从雪地上走过,他要想抹去留下的脚印,只好边走边扫。然而这样一来,脚印虽然可以抹去,却还会留下扫帚的痕迹。所以,很多祖师讲到语言文字与开悟境界的关系时,往往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悟的境界不允许我们在语言文字上去求,但又必须去讲,因为我们常人善于思辩,善于用语言文字去理解事物。有智慧的禅者往往是通过某种途径,把我们引到山高水长的地方或是没有遮蔽的地方,然后指给我们说,那就是月亮。就是说用尽种种方法,只待你自已去开悟。比如说举起了拂尘,砍掉了手指,拳打脚踢,乃至呵佛骂祖,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放下对语言文字的执著,当下悟到心的本体和法界的真如。
是否有此岸和彼岸呢?当我们产生烦恼的时候,就有了此岸和彼岸;当我们当下承当,解脱、清凉、自在的时候,就无所谓此岸和彼岸。此岸和彼岸是一种文字上的建立。为什么建立此岸和彼岸呢?就是为了表示法有两个。平常我们都说佛法是不二法门,而我在这里讲法是两个,这就是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或者圣人的思想和凡夫的思想。圣人取得觉悟之后,为了使我们明白我们同他的差异,他就把解脱的那面叫做彼岸,把凡夫的烦恼、争名夺利、无明暗昧的世界叫此岸。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佛是觉悟了的人,当我们各位也能放下、自在、解脱、轻安的时候,我们也是佛,那我们与佛也就一体不二了。当大家不明白我现在所讲的这些道理,才有着老师和学生的分野;当各位已经掌握了这些思想,我的思想就是你的思想,这种时候也就无所谓老师与学生了,那么我们就是一体,而不是两个了。我认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非常圆满的,既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又领悟到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到,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依共存的。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时,只会增加我们的烦恼;当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时,我们就会产生理解。比如在生活中,当一个人的品格与我们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学会自他相换,站在他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领悟到他与我们的同一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胸怀境界才会更宽广,我们的烦恼才会淡化。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不二法门的方法,我们就是想解脱,想增长自己的智慧,想拓展自已的胸怀境界,即使有着这样良好的愿望,也是难以达到。所以,认识事物的方法非常重要。
我们一般人脑了里都是装满了概念和定论,因此在深入经典的时候,第一大障碍就是所知障。我们总是拿学过的东西和已知的概念为尺度来左右地衡量所看的经典。当看到经中所说的话符合自己的思想时就接受,否则就排斥;或者总是想在生活中找出它的真实凭证。前两天济群法师讲到,说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类社会自从建立以后,我们人就把自己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认识这个世界。这种描述非常准确。有一位叫海默尔的物理学家,在他的一份物理学答辩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所有科技的研究成果,只是释迦牟尼玄记的开始。”玄记就类似于预言。他并且说:“以人为尺度建立起来的这个社会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有很多做学问比较客观的人,他们常常谈到人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佛陀与我们有这么久远的时空跨度,他又是一个觉悟者,我们对于觉悟者的言行和思想如果用凡夫的心去分析判断的话,怎么可能得到一种客观而公正的结论呢?所以,我们学佛时常常强调要放下以往的知见。就像一只茶杯要倒入甘露,我们必须先把茶杯里的东西倒空,并且把它清洗干净,然后再倒入甘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品味出甘露最纯正的滋味。如果我们根本不愿把茶杯里原有的东西倒空,直接就倒入甘露,怎么可能品尝到甘露原本的滋味呢?
出于对圣人思想境界的尊重,我只能把我所讲的《金刚经》作为一种导读,给大家提供一种参考,而不能作定说。因为我的学识、智力、心量和修为等等都还是很有局限性的,虽然我是出家人,但是我坦白地告诉大家,我和一般人一样是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有人的局限性,甚至有很多致命的弱点。尤其在涉及到佛陀的经典时,我觉得我的智慧太有限,不能以一种使大家更易理解和消化吸收的方法使大家更直接地进入佛法。因此讲的时候,我感到很吃力,只能以一种谈心的方式与大家进行对等的交流。
《金刚经》所有的思想内容,我把它归结为三个层面,也就是三种般若,即三种智慧。
第一种智慧,文字般若。
我们学的所有的书本知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知识不经融会贯通的话,就具有了文字般若。这种般若是世间的智慧。一个学佛的人,在学佛的初级阶段,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每部经典的内容又都是文言文,所以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字上的障碍。如果我们连文字的内涵和外延都不能知道,那么这样读经,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说佛法不违世间法,一方面知道世间的文字是假名安立,另一方面又不坏世间相,这就充分地肯定了文字安立的必要。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他靠近智慧的速度就会加快。
在禅门下,有很多人会产生一种很深的迷茫和误解,因为禅宗说不立文字,并让我们把所有的文字都放下,但禅宗的历史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现象,自佛法传入中国在唐代形成八大宗派以来,禅宗所结集的语言文字是最多的。比如禅宗的公案有一千七百多条,禅宗的语录,各种灯录非常之多,这就足以说明文字本身非常重要,而不是像有些人片面地认为禅宗不需要文字。
大家现在所学的社会知…
《金刚经和我们的生活(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