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
中国佛学院研究生 怀进法师
今天能够获此殊缘,和大家一道欢聚在河北赵县的人间净土——柏林禅寺,参加第六届生活禅夏令营,我感到非常的激动和自豪。昨天当我踏进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柏林禅寺,我顿时惊呆了。因为前几天北京中国佛学院有一座教学楼竣工,规模跟这栋怀云楼差不多,当时为盖教学楼办手续就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干什么呢?就是要盖满100多个圆章。我想,柏林禅寺的殿堂这么的壮观气派,不知要盖几百个那种圆章?柏林寺由过去的破烂不堪到今天的辉煌,观音殿的楹联就是对此非常好的概括:
平地起楼台,万众香花修供养;
劫灰成世界,千年法炬续薪传。
如果没有净慧大和尚的大愿大力大慈悲,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就不可能坐在这种安静舒适的环境里来修学佛法。我们祝愿柏林禅寺常住日趋兴旺,同时更希望红尘中更多的被迷茫染污的心灵在这个清净的莲池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禅可以说的一盏智慧明灯。一个人如果能经常地反观自心,能够用禅的智慧来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我们的生活就会趋向幸福和圆满。
什么是死亡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死亡的问题。我想先请一位老居士回答一个问题:您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您会离开这个世间?(答:想过。)那么是经常想还是偶尔想?(答:偶尔想。)我再问一位年轻的营员,(答:没有想过。)为什么?(答:因为离的太远了。)死亡这个问题,不管你想不想它,或者是害怕想它,它都必然会来到你的身边。各位来自四面八方,不辞辛苦来参见夏令营。这种活动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个人如果把死亡的问题常常挂心上,那么你就会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俗话也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的人生也会由此过得更加充实,更加喜悦。
对于死亡这个问题,佛陀是怎样看待的呢?2500年前,有一个叫乔达弥的妇女,她的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当时她非常痛苦,抱着小孩的尸体满街走,碰到人就问能不能把这孩子救活。人们不理解她,嘲笑她,说她疯了。一位智者指点她去找佛陀。佛陀告诉她说:我可以救活这个小孩,但是有个条件,就是请您到一个没有死过人的家中要一粒芥菜籽回来。她很高兴,就去找了。当他到第一家时,主人对她说他家曾经有很多人过世;她又走到第二家、第三家乃至很多家,每一户人家都死过人。终于她明白了佛陀说的条件是没有办法办到的,于是就把孩子的尸体埋葬了。当她再次见到佛陀时,佛陀问她芥菜籽带回来了没有,她回答说:我已经明白您的条件是没有办法办到的,我的盲目只能使我更加悲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死亡是真实的,它随时会降临到我们每一人身上,我们要依据佛陀的智慧,坦然地面对死亡。为了防止受到绝症或死亡威胁时束手无策,我们在活着时就要为死亡做充足的准备,要做到未雨绸缪。
什么是死亡?根据现代医学的说法,死亡是心脏停止跳动、瞳孔放大、呼吸停止、脑波停止等等,不再有生命现象。根据佛法,死亡就是舍弃了寿命、暖热、意识,五蕴已不再起作用。死亡意味着一个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随即腐败,他一生拥有的财富不复拥有,所有的亲戚朋友从此和他永诀……
古往今来有很多追求长生不老的人,我们大家熟悉的历史上的秦始皇,派了500童男童女到山中求长生不老的药。好生恶死是人之长情。世人出于对死亡的种种无知,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甚至都忌讳提到死亡这两个字,觉得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在台湾很多楼房第四层没有人住,因为“四”与“死”读音相近,如果一个人得病住进4楼,那将来不会有希望活着出来了。还有街上的寿衣店,本来是专卖死人的东西,比如寿衣、寿鞋、寿帽等等,为什么要加个“寿”字呢?就是因为怕死,希望长寿。再比如送礼品,钟不能送,因为“钟”与“终”同音;看病人梨不能送,“梨”与“离”同音,好像把病人和活人分离了,也有一种送死的味道。诸如此类,像这种忌讳死亡的现象,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事例。
其实死亡并不是人们不谈它、不想它,它就不会来。生死两无凭,有生就有死。佛教讲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空,人的生命也是一样,既然有生,也就有死。现代社会虽然有各种尖端的科技成就,但是对于死亡以及死亡以后所发生的事情缺乏真正的认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世间人对死亡的恐惧呢?
恐惧死亡的原因
佛法认为,首先是人们在死亡问题上存有断见。断见就是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切都没有了,都归于幻灭。这种断灭论使人变得非常的现实:既然人死后一切金钱财富、名利权势都将丧失,那么能抓住的只有是眼前的享受。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如果这个人好吃,就要想方设法尝遍天下的美食;如果这个人重名声,就会不惜代价地追求美名;如果这个人喜欢权势,就会不择手段地争夺。我们仔细观察社会,这种人大有人在。
断见给人一种非常大的压迫感,促使人们陷于对现实生活无休止的争夺。每个人都清楚,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须好好把握,否则将会招致终身遗憾。这种否定死亡的观点,不仅给个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还影响到了整个地球。人们做什么事情没有长远目标,只顾眼前利益,比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最后还是人类自食苦果。虽然当今社会器物的发明与创造日新月异,政法制度日臻严密,但是文明与野蛮仍然是并驾齐驱,光明与黑暗仍然是平分秋色,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也就是对死亡的断见论。
其次,生命的脆弱以及无常的迅速,也是造成世人对死亡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各种天灾人祸对生命很容易造成危害。特别是当今人类面临的灾难非常多。比方说环境污染、水资源缺乏、恶性病的流行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与蔓延、放射性元素的扩散,还有社会治安的恶化、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我们只要环顾世界,这些现象随时随处可见,生命就是这么脆弱。所谓人生无常。
无常是什么呢?我们一般不会意识到这个无常,但事实上任何生命从出生开始就一步步走向死亡。北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院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射线,人的寿命如能活到一百岁,也就是三万六千五百天,那么从出生的那天起,生命就进入一种倒计时的状态。对于这个状况,很多人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心态。我们上晚课的时候,有一段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非常好:“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年轻人往往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处在一种无限期的状态当中,以为来日方长,这是错误的。《投胎经》讲人的寿命如果保养得好可以活过百年。即便如此,也是非常短暂的生命。随着时光流逝,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不知不觉就变成了青年,变成了壮年,乃至变成老年。时间过得非常快,有一首诗中说得好:“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佛法把人的寿命比做行云流水,比做朝露,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第三个原因人们不了解死亡,不知道死亡后往哪里去。清朝有一才子名金圣叹,因修祖庙被处以极刑,他对死亡看得非常潇洒。他说,砍头是最痛的事情,一刀砍下又是最快的事情,想不到这二者他都得到了。临刑前他还对他的儿子说,豆腐干配花生米吃起来跟火腿一样的味道。看来很潇洒,但就在临刑前的一刹那,过去砍头之前要敲三通鼓,就在三通鼓敲完了的一刹那,他吟了一首诗:“锣鼓三通响,西山日已斜;黄泉无客栈,今宵落谁家?”可见他还是恐惧,因为他不知道死了以后往哪里去。
死亡并非终点
人死后到底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佛法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生和死是一个整体,死亡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也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上的一面镜子。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不曾经死而复生过,每个人在转生到这个世界上之前,不知道死过多少遍了。所以我们所谓的诞生只不过是死亡的反面而已,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或者像大门,从外面看是入口,从里面看是出口。
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过程和感受又是如何?从佛法看,我们的生命是由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意识构成的。最初的一个境界是生有意识,最后的一个境界是死亡意识,在两者之间有一个境界,叫做中阴,是一个由旧变新的境界。它是由极微薄的四大和合而成,知觉力是活人的7倍,记忆力是活人的9倍,状貌类似于生前的肉身,身高大约相当于5、6岁的小孩,有黑白两色,以香气为食。我们凡夫的肉眼看不到它。人刚刚死亡之后的头几个星期中,中阴身有自己是男人或者女人的印象,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死了,看到家里的亲人,会试着和他们讲话,或者摸他们的肩膀,但是想尽了办法也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中阴身会难过。由于业力的缘故,中阴身没办法保持不动,只要一起念头,马上就不停地飘动,非常地惶恐,想方设法去寻找庇护所。
在中阴身的前21天,亡者有强烈的前世印象,那么亲人帮助死去的人,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为死者助念、行善、做佛事,死者会得到利益。中阴身一般是49天,有长有短,直到与未来的父母亲产生业缘。但有两种人不需要在中阴身等待,他们业力的强度可以把他们立刻吹到下一世,哪两类人呢?一种是生前行大善,他们的心识里已经有良好的基础,所以可以直接转生到善道;第二种是大恶,生前造恶业太多太重,死后迅速堕入三恶道。中阴身完全暴露在习气业力之下,所以不管是活着也好,进入中阴身状态也好,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一个正面的念头会把自己带到圣境;一个负面的念头又可以使中阴身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所以我们在中阴身阶段所遭遇的一切都逃不了过去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不仅在这一世,每个人还要在来世为自己的…
《面对死亡(怀进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