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身口意负全部的责任。如果人不在活着的时候修正不良习气,比方说十恶,不让它得到控制而让它摆布你的心,那么中阴身阶段很容易变成习气的牺牲品。
由此看出死亡不是灭绝,而是另一期生命的起点,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每一期生命前后相接,构成因果关系,过去世的活动是“业”,今生种种遭遇是“报”;今生的活动又造业,来生还承受果报。业力贯通三世,也就是说我们付出什么,得到什么,一切责任自己承担。这就是佛法所谓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如何正确对待死亡
三界六道芸芸众生,生死轮回循环不已,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自心所现。死亡是早晚都要面临的事实,我们要做到有恃无恐,有些什么办法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了解无常。无常是靠不住的,一个人无论权势多大,多么出名,最后都要离开世间。但是一般人容易陷入四颠倒当中。一是常颠倒,认为世间有常,有永恒的事物,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比方说爱情是永恒的,作家、艺术家拼命地想创作出永恒的作品,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二是乐颠倒,佛法讲人生是苦,但曾有一位艺术家要创造一个乐教,让人生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这也是一种颠倒。人生虽然有快乐,但是世间所有的快乐都是痛苦的根源,五欲的快乐是无常的。三是我颠倒,人身由四大合和而成,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主体,但凡夫认为有一个主宰,就是“我”,认假做真。我们想一想,从生下来到现在,这个“我”已经发生了多少变化。比方说我们3年前见过一个孩子,3年后可能就认不出来了。四是净颠倒,很多人认为我们的身心是纯净的,认为只要多行善事就可以了,不需要学佛,不需要宗教,这就是一种净颠倒。凡夫认为身心清净,所以对身心生起贪念执着。这四种颠倒也就是对无常的错误认识。
一切事物都有生死。例如眼前的这个杯子,它也有成住坏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这样,凡是有形成的就会有消亡。无常是共相,是普遍的,人人都会遭遇。它无所不在,不只是在外在的世界,而且我们的心念、情感都是无常的。《金刚经》里面讲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提醒我们事物就像梦幻、泡影、露珠、闪电一样,都是无常的。我们要认识人生的真理,坦然面对死亡,首先就要生起无常的观点。看清无常,死的时候就容易放下;看清无常,生活中就容易突破执着。例如一个很值钱的杯子,不小心打碎了,如果知道无常的道理,就不会过于陷入痛苦的状态。
无常是不是很可怕呢?其实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本身的变化并不可怕,如果没有这个无常,痛苦永远是痛苦,快乐永远是永远,那人生就不公平了。众生因为有贪念,才会害怕,才会有痛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死得安详,那我们首先要学会活得安详,在活着的时候要培育安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死亡的最后一刻,真正做到坦坦然然。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暴力,我们的心总是被愤怒、嗔恨、恐惧所控制,我们就不可能死得安详。
怎样活地安详呢?最好的办法是清净身口意,息灭贪嗔痴,佛法的四谛、十二因缘理论以及禅修等种种修持,都是如实关照人生现实的法门,我们只有把它落实到具体生活中,那么生与死就在我们的心中。
佛陀曾对波斯匿王说:“无常好像一座大山,你所拥有的权势、财富都不能阻挡这座大山从四面八方向你压过来。”所以逃避是徒劳的,而是要一开始就认识到大山会压过来。佛陀谈死与一般人谈死有本质的区别。世间人贪生怕死,态度非常消极,并且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等待,谈不上任何对策。佛法教人正视死亡,对死亡要有正确的了解和对待,要充分认识生死规律,做到有备无患。当年佛陀出家就是因为恐惧生老病死,于是出家学道。印光大师为了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将“死”字贴在自己的房间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谁以最大的悲观态度看待自己的将来,谁就把改善人类前途的关键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对于死亡这个迟早要面临的事实,佛陀教导我们,早做准备比起那种一谈到死亡惟恐避之不及的态度,甚至是不敢承认、强作达观要积极得多。面对死亡,我们要冷静地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把对死亡本能的畏惧转为理性的畏惧,由畏惧激发自己产生一种战胜死亡、超越死亡的决心。
一个人只有正视死亡,才能够真正做到临死的时候不畏惧死亡、甚至超越死亡。马祖临终时,弟子问他:马大师,今日感觉如何?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这暗示了生和死不是对立的。如果能看穿生死不二,自然可以超越死亡。明白了道理以后,我们要在生活中转为一种修养,也就是平时要下的功夫。历史上有许多僧人、居士对待死亡能够走得非常的潇洒,也是靠平时的修养,才能在最后有那样的境界。
佛法为何反对自杀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自杀的问题。自杀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杀现象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自杀率非常高。自杀大多来自于外界压力的逼迫,但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自杀者本人心理素质和人生观。每一个要自杀的人,虽然他们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认为自杀以后一死百了,从此解脱。
佛法反对自杀。佛法认为人身难得,有比喻说得人身就像一只盲龟在茫茫大海中,遇到一块上面正好有孔的浮木,那么正好从孔中探出头来,这是非常难的。而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万一堕落到饿鬼、畜生、地狱当中,更是苦不堪言。即便获得了人身,要具备八有暇和十具备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八有暇,第一不生在地狱;第二不生在饿鬼;第三不生在畜生;第四不生在未开发的野蛮人中;第五不生在天界;因为天人苦少乐多,沉醉于乐境不求进取解脱;第六不生在无佛之地;第七不是智力低下的痴呆人;第八不从事渔猎、屠宰等残害生灵的恶性职业。十具备,第一具备人形;第二生在文明国土;第三非聋哑痴呆;第四不从事恶性职业;第五有良心和理智;第六生在值佛出世的时代;第七生在值佛说法的时代;第八是佛法善存;第九有信奉佛法的群众;第十有学法修法的环境。那么得到人身,又具有上述的八有暇、十具备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佛法虽然揭露人生的缺陷,但极力反对自杀,并且通过戒律来约束佛教徒自杀。在佛教的各种戒律中,不杀生为根本戒之一,不杀就是指不杀害有情众生,不仅不杀其他生命,同时也不自杀,因为自己也属于众生之一。自杀不仅杀害了自己身中寄生的八万四千虫。佛法还以因果业报法戒人自杀、杀他,说自杀、杀他者将来要堕地狱,受极重苦刑。人生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各种压力、挫折以及苦难,我们应该依据佛法认真端正自己的态度,以智慧和定力去战胜困难。一个人只有认真对待生命,才能认真对待死亡。
密宗的宗咯巴大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宗教,生死无悔”。最后祝在座各位活得安详,死得安详。
《面对死亡(怀进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