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身口意負全部的責任。如果人不在活著的時候修正不良習氣,比方說十惡,不讓它得到控製而讓它擺布你的心,那麼中陰身階段很容易變成習氣的犧牲品。
由此看出死亡不是滅絕,而是另一期生命的起點,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每一期生命前後相接,構成因果關系,過去世的活動是“業”,今生種種遭遇是“報”;今生的活動又造業,來生還承受果報。業力貫通叁世,也就是說我們付出什麼,得到什麼,一切責任自己承擔。這就是佛法所謂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如何正確對待死亡
叁界六道芸芸衆生,生死輪回循環不已,無非是衆生自心所造,自心所現。死亡是早晚都要面臨的事實,我們要做到有恃無恐,有些什麼辦法呢?
首先要正確認識和了解無常。無常是靠不住的,一個人無論權勢多大,多麼出名,最後都要離開世間。但是一般人容易陷入四顛倒當中。一是常顛倒,認爲世間有常,有永恒的事物,這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密切的關系。比方說愛情是永恒的,作家、藝術家拼命地想創作出永恒的作品,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二是樂顛倒,佛法講人生是苦,但曾有一位藝術家要創造一個樂教,讓人生只有快樂,沒有痛苦,這也是一種顛倒。人生雖然有快樂,但是世間所有的快樂都是痛苦的根源,五欲的快樂是無常的。叁是我顛倒,人身由四大合和而成,並沒有一個實在的主體,但凡夫認爲有一個主宰,就是“我”,認假做真。我們想一想,從生下來到現在,這個“我”已經發生了多少變化。比方說我們3年前見過一個孩子,3年後可能就認不出來了。四是淨顛倒,很多人認爲我們的身心是純淨的,認爲只要多行善事就可以了,不需要學佛,不需要宗教,這就是一種淨顛倒。凡夫認爲身心清淨,所以對身心生起貪念執著。這四種顛倒也就是對無常的錯誤認識。
一切事物都有生死。例如眼前的這個杯子,它也有成住壞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這樣,凡是有形成的就會有消亡。無常是共相,是普遍的,人人都會遭遇。它無所不在,不只是在外在的世界,而且我們的心念、情感都是無常的。《金剛經》裏面講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它提醒我們事物就像夢幻、泡影、露珠、閃電一樣,都是無常的。我們要認識人生的真理,坦然面對死亡,首先就要生起無常的觀點。看清無常,死的時候就容易放下;看清無常,生活中就容易突破執著。例如一個很值錢的杯子,不小心打碎了,如果知道無常的道理,就不會過于陷入痛苦的狀態。
無常是不是很可怕呢?其實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人本身的變化並不可怕,如果沒有這個無常,痛苦永遠是痛苦,快樂永遠是永遠,那人生就不公平了。衆生因爲有貪念,才會害怕,才會有痛苦。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死得安詳,那我們首先要學會活得安詳,在活著的時候要培育安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對死亡的最後一刻,真正做到坦坦然然。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暴力,我們的心總是被憤怒、嗔恨、恐懼所控製,我們就不可能死得安詳。
怎樣活地安詳呢?最好的辦法是清淨身口意,息滅貪嗔癡,佛法的四谛、十二因緣理論以及禅修等種種修持,都是如實關照人生現實的法門,我們只有把它落實到具體生活中,那麼生與死就在我們的心中。
佛陀曾對波斯匿王說:“無常好像一座大山,你所擁有的權勢、財富都不能阻擋這座大山從四面八方向你壓過來。”所以逃避是徒勞的,而是要一開始就認識到大山會壓過來。佛陀談死與一般人談死有本質的區別。世間人貪生怕死,態度非常消極,並且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等待,談不上任何對策。佛法教人正視死亡,對死亡要有正確的了解和對待,要充分認識生死規律,做到有備無患。當年佛陀出家就是因爲恐懼生老病死,于是出家學道。印光大師爲了時時刻刻警醒自己,將“死”字貼在自己的房間裏。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誰以最大的悲觀態度看待自己的將來,誰就把改善人類前途的關鍵掌握在自己手裏了。對于死亡這個遲早要面臨的事實,佛陀教導我們,早做准備比起那種一談到死亡惟恐避之不及的態度,甚至是不敢承認、強作達觀要積極得多。面對死亡,我們要冷靜地反思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把對死亡本能的畏懼轉爲理性的畏懼,由畏懼激發自己産生一種戰勝死亡、超越死亡的決心。
一個人只有正視死亡,才能夠真正做到臨死的時候不畏懼死亡、甚至超越死亡。馬祖臨終時,弟子問他:馬大師,今日感覺如何?馬祖說:日面佛,月面佛。這暗示了生和死不是對立的。如果能看穿生死不二,自然可以超越死亡。明白了道理以後,我們要在生活中轉爲一種修養,也就是平時要下的功夫。曆史上有許多僧人、居士對待死亡能夠走得非常的潇灑,也是靠平時的修養,才能在最後有那樣的境界。
佛法爲何反對自殺
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自殺的問題。自殺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自殺現象由來已久,尤其是在發達國家,自殺率非常高。自殺大多來自于外界壓力的逼迫,但其主要原因還在于自殺者本人心理素質和人生觀。每一個要自殺的人,雖然他們的原因很複雜,但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認爲自殺以後一死百了,從此解脫。
佛法反對自殺。佛法認爲人身難得,有比喻說得人身就像一只盲龜在茫茫大海中,遇到一塊上面正好有孔的浮木,那麼正好從孔中探出頭來,這是非常難的。而一失人身,萬劫難複,萬一墮落到餓鬼、畜生、地獄當中,更是苦不堪言。即便獲得了人身,要具備八有暇和十具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八有暇,第一不生在地獄;第二不生在餓鬼;第叁不生在畜生;第四不生在未開發的野蠻人中;第五不生在天界;因爲天人苦少樂多,沈醉于樂境不求進取解脫;第六不生在無佛之地;第七不是智力低下的癡呆人;第八不從事漁獵、屠宰等殘害生靈的惡性職業。十具備,第一具備人形;第二生在文明國土;第叁非聾啞癡呆;第四不從事惡性職業;第五有良心和理智;第六生在值佛出世的時代;第七生在值佛說法的時代;第八是佛法善存;第九有信奉佛法的群衆;第十有學法修法的環境。那麼得到人身,又具有上述的八有暇、十具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佛法雖然揭露人生的缺陷,但極力反對自殺,並且通過戒律來約束佛教徒自殺。在佛教的各種戒律中,不殺生爲根本戒之一,不殺就是指不殺害有情衆生,不僅不殺其他生命,同時也不自殺,因爲自己也屬于衆生之一。自殺不僅殺害了自己身中寄生的八萬四千蟲。佛法還以因果業報法戒人自殺、殺他,說自殺、殺他者將來要墮地獄,受極重苦刑。人生的道路上難免要遇到各種壓力、挫折以及苦難,我們應該依據佛法認真端正自己的態度,以智慧和定力去戰勝困難。一個人只有認真對待生命,才能認真對待死亡。
密宗的宗咯巴大師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宗教,生死無悔”。最後祝在座各位活得安詳,死得安詳。
《面對死亡(懷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