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
中國佛學院研究生 懷進法師
今天能夠獲此殊緣,和大家一道歡聚在河北趙縣的人間淨土——柏林禅寺,參加第六屆生活禅夏令營,我感到非常的激動和自豪。昨天當我踏進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柏林禅寺,我頓時驚呆了。因爲前幾天北京中國佛學院有一座教學樓竣工,規模跟這棟懷雲樓差不多,當時爲蓋教學樓辦手續就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幹什麼呢?就是要蓋滿100多個圓章。我想,柏林禅寺的殿堂這麼的壯觀氣派,不知要蓋幾百個那種圓章?柏林寺由過去的破爛不堪到今天的輝煌,觀音殿的楹聯就是對此非常好的概括:
平地起樓臺,萬衆香花修供養;
劫灰成世界,千年法炬續薪傳。
如果沒有淨慧大和尚的大願大力大慈悲,我們在座的各位也就不可能坐在這種安靜舒適的環境裏來修學佛法。我們祝願柏林禅寺常住日趨興旺,同時更希望紅塵中更多的被迷茫染汙的心靈在這個清淨的蓮池中得到淨化和升華。在人類即將跨入21世紀的時候,禅可以說的一盞智慧明燈。一個人如果能經常地反觀自心,能夠用禅的智慧來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和困惑,我們的生活就會趨向幸福和圓滿。
什麼是死亡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死亡的問題。我想先請一位老居士回答一個問題:您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您會離開這個世間?(答:想過。)那麼是經常想還是偶爾想?(答:偶爾想。)我再問一位年輕的營員,(答:沒有想過。)爲什麼?(答:因爲離的太遠了。)死亡這個問題,不管你想不想它,或者是害怕想它,它都必然會來到你的身邊。各位來自四面八方,不辭辛苦來參見夏令營。這種活動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短暫的。一個人如果把死亡的問題常常挂心上,那麼你就會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俗話也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們的人生也會由此過得更加充實,更加喜悅。
對于死亡這個問題,佛陀是怎樣看待的呢?2500年前,有一個叫喬達彌的婦女,她的孩子不到一歲就夭折了。當時她非常痛苦,抱著小孩的屍體滿街走,碰到人就問能不能把這孩子救活。人們不理解她,嘲笑她,說她瘋了。一位智者指點她去找佛陀。佛陀告訴她說:我可以救活這個小孩,但是有個條件,就是請您到一個沒有死過人的家中要一粒芥菜籽回來。她很高興,就去找了。當他到第一家時,主人對她說他家曾經有很多人過世;她又走到第二家、第叁家乃至很多家,每一戶人家都死過人。終于她明白了佛陀說的條件是沒有辦法辦到的,于是就把孩子的屍體埋葬了。當她再次見到佛陀時,佛陀問她芥菜籽帶回來了沒有,她回答說:我已經明白您的條件是沒有辦法辦到的,我的盲目只能使我更加悲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死亡是真實的,它隨時會降臨到我們每一人身上,我們要依據佛陀的智慧,坦然地面對死亡。爲了防止受到絕症或死亡威脅時束手無策,我們在活著時就要爲死亡做充足的准備,要做到未雨綢缪。
什麼是死亡?根據現代醫學的說法,死亡是心髒停止跳動、瞳孔放大、呼吸停止、腦波停止等等,不再有生命現象。根據佛法,死亡就是舍棄了壽命、暖熱、意識,五蘊已不再起作用。死亡意味著一個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隨即腐敗,他一生擁有的財富不複擁有,所有的親戚朋友從此和他永訣……
古往今來有很多追求長生不老的人,我們大家熟悉的曆史上的秦始皇,派了500童男童女到山中求長生不老的藥。好生惡死是人之長情。世人出于對死亡的種種無知,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懼死亡,甚至都忌諱提到死亡這兩個字,覺得一談到死亡就會招來不幸。在臺灣很多樓房第四層沒有人住,因爲“四”與“死”讀音相近,如果一個人得病住進4樓,那將來不會有希望活著出來了。還有街上的壽衣店,本來是專賣死人的東西,比如壽衣、壽鞋、壽帽等等,爲什麼要加個“壽”字呢?就是因爲怕死,希望長壽。再比如送禮品,鍾不能送,因爲“鍾”與“終”同音;看病人梨不能送,“梨”與“離”同音,好像把病人和活人分離了,也有一種送死的味道。諸如此類,像這種忌諱死亡的現象,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周圍世界、周圍的人,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事例。
其實死亡並不是人們不談它、不想它,它就不會來。生死兩無憑,有生就有死。佛教講萬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人的生命也是一樣,既然有生,也就有死。現代社會雖然有各種尖端的科技成就,但是對于死亡以及死亡以後所發生的事情缺乏真正的認識。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世間人對死亡的恐懼呢?
恐懼死亡的原因
佛法認爲,首先是人們在死亡問題上存有斷見。斷見就是認爲人死了以後一切都沒有了,都歸于幻滅。這種斷滅論使人變得非常的現實:既然人死後一切金錢財富、名利權勢都將喪失,那麼能抓住的只有是眼前的享受。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如果這個人好吃,就要想方設法嘗遍天下的美食;如果這個人重名聲,就會不惜代價地追求美名;如果這個人喜歡權勢,就會不擇手段地爭奪。我們仔細觀察社會,這種人大有人在。
斷見給人一種非常大的壓迫感,促使人們陷于對現實生活無休止的爭奪。每個人都清楚,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須好好把握,否則將會招致終身遺憾。這種否定死亡的觀點,不僅給個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還影響到了整個地球。人們做什麼事情沒有長遠目標,只顧眼前利益,比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最後還是人類自食苦果。雖然當今社會器物的發明與創造日新月異,政法製度日臻嚴密,但是文明與野蠻仍然是並駕齊驅,光明與黑暗仍然是平分秋色,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也就是對死亡的斷見論。
其次,生命的脆弱以及無常的迅速,也是造成世人對死亡恐懼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各種天災人禍對生命很容易造成危害。特別是當今人類面臨的災難非常多。比方說環境汙染、水資源缺乏、惡性病的流行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製造與蔓延、放射性元素的擴散,還有社會治安的惡化、交通事故頻繁發生,我們只要環顧世界,這些現象隨時隨處可見,生命就是這麼脆弱。所謂人生無常。
無常是什麼呢?我們一般不會意識到這個無常,但事實上任何生命從出生開始就一步步走向死亡。北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院長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生命就像一條射線,人的壽命如能活到一百歲,也就是叁萬六千五百天,那麼從出生的那天起,生命就進入一種倒計時的狀態。對于這個狀況,很多人有一種掩耳盜鈴的心態。我們上晚課的時候,有一段普賢菩薩的警衆偈說得非常好:“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年輕人往往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處在一種無限期的狀態當中,以爲來日方長,這是錯誤的。《投胎經》講人的壽命如果保養得好可以活過百年。即便如此,也是非常短暫的生命。隨著時光流逝,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青年,變成了壯年,乃至變成老年。時間過得非常快,有一首詩中說得好:“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佛法把人的壽命比做行雲流水,比做朝露,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第叁個原因人們不了解死亡,不知道死亡後往哪裏去。清朝有一才子名金聖歎,因修祖廟被處以極刑,他對死亡看得非常潇灑。他說,砍頭是最痛的事情,一刀砍下又是最快的事情,想不到這二者他都得到了。臨刑前他還對他的兒子說,豆腐幹配花生米吃起來跟火腿一樣的味道。看來很潇灑,但就在臨刑前的一刹那,過去砍頭之前要敲叁通鼓,就在叁通鼓敲完了的一刹那,他吟了一首詩:“鑼鼓叁通響,西山日已斜;黃泉無客棧,今宵落誰家?”可見他還是恐懼,因爲他不知道死了以後往哪裏去。
死亡並非終點
人死後到底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佛法告訴我們死亡並非終點,生和死是一個整體,死亡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也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上的一面鏡子。實在說來,沒有一個人不曾經死而複生過,每個人在轉生到這個世界上之前,不知道死過多少遍了。所以我們所謂的誕生只不過是死亡的反面而已,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或者像大門,從外面看是入口,從裏面看是出口。
死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過程和感受又是如何?從佛法看,我們的生命是由一系列連續不斷的意識構成的。最初的一個境界是生有意識,最後的一個境界是死亡意識,在兩者之間有一個境界,叫做中陰,是一個由舊變新的境界。它是由極微薄的四大和合而成,知覺力是活人的7倍,記憶力是活人的9倍,狀貌類似于生前的肉身,身高大約相當于5、6歲的小孩,有黑白兩色,以香氣爲食。我們凡夫的肉眼看不到它。人剛剛死亡之後的頭幾個星期中,中陰身有自己是男人或者女人的印象,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死了,看到家裏的親人,會試著和他們講話,或者摸他們的肩膀,但是想盡了辦法也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這時中陰身會難過。由于業力的緣故,中陰身沒辦法保持不動,只要一起念頭,馬上就不停地飄動,非常地惶恐,想方設法去尋找庇護所。
在中陰身的前21天,亡者有強烈的前世印象,那麼親人幫助死去的人,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爲死者助念、行善、做佛事,死者會得到利益。中陰身一般是49天,有長有短,直到與未來的父母親産生業緣。但有兩種人不需要在中陰身等待,他們業力的強度可以把他們立刻吹到下一世,哪兩類人呢?一種是生前行大善,他們的心識裏已經有良好的基礎,所以可以直接轉生到善道;第二種是大惡,生前造惡業太多太重,死後迅速墮入叁惡道。中陰身完全暴露在習氣業力之下,所以不管是活著也好,進入中陰身狀態也好,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自己的心。一個正面的念頭會把自己帶到聖境;一個負面的念頭又可以使中陰身處于極大的痛苦之中。所以我們在中陰身階段所遭遇的一切都逃不了過去思想、語言和行爲的影響,不僅在這一世,每個人還要在來世爲自己的…
《面對死亡(懷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