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欲送师向敦煌。”玄奘法师回答:我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要到印度去,不能回敦煌,你不要劝我,如果你同情我就让我走。“必欲拘留,任即刑罪,玄奘终不东移一步。”王祥很感动,说:“弟子多幸,得逢遇师,敢不随意,师疲倦且卧,得明自送。”这个校尉很好,就安置他吃了饭,休息了,然后再把水装上,还送了他十几里地,而且告诉他,躲开第二烽和第三烽,直接到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姓王名伯陇,你到他那里就说是我让你来的。大家泣拜而别。
到了第四烽,“恐为留难,即默取水而过,至水未下,飞箭已至。”到水边还没下马箭又来了。他赶紧就把情况向讲了,王伯陇送法师一个大皮囊,还送他粮食和马吃的麦子。他还对法师说:“师不须向第五烽,彼人蔬率恐生异图。”他说第五烽你不要去,那里守烽的人很粗野,也没有什么信心,你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此去可百里许,有野马泉”,你在那儿取了水再往前走。这时出了个问题,走了一百余里时,玄奘法师迷路了,他找不到野马泉。喝水的时候,不小心,“袋重,失手覆之,千里之资,一朝斯罄”,一下水都洒地上去了。在沙漠里行走,水比干粮更重要,又“迷路盘迥不知所去,乃欲东归还第四烽”,想回到王伯陇那里把水装上再往前走。往回走了十余里,他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我发过大愿,若不到印度的话,决不往东退一步。我今天宁可往西边去死,也不可以东归而生。于是掉过头来继续往西走,这段路程“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亦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西游记》里的流沙河就是指的这个地方,在敦煌的西北边,现在叫白龙堆。支持玄奘法师的唯一信念就是去印度求法,还有就是念观世音菩萨和《般若心经》。
“专念观音,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驚风擁沙散如时雨。”沙漠里面有时很奇怪的,远远看见有城阁呀、楼宇什么的,气象学上叫“海市蜃楼”就是那个东西。这是玄奘法师很艰难的一段。法师滴水未沾,“口腹干焦,几将昏厥,不复能前”,他已经不能走了,躺在沙漠里默念观音,唯一的办法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虽困不舍,祈菩萨曰:“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如是告时,心心无辍。”玄奘法师的万里之行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我刚才说这是玄奘法师很重要的一个关口,他水也掉了,又不愿意往回走,因为他发了大愿,宁可向西一步而死,也不东归一步。但没有水也不行啊,最后他就筋疲力竭,躺在沙堆里,四夜五天没有喝一点水,书上讲唯念观世音菩萨,“此时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到了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淋寒水,遂得目明”。实际上,玄奘法师此时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几天没喝水,没吃东西,我们知道沙漠里白天温度很高,晚上温度很低,白天可以到三十几度甚至五十度,晚上也可到零下。玄奘法师被凉风一吹,清醒了,“遂得目明,马亦能起”。马也很困难,几天没有喝水,没吃东西,虽然马的体力比人好一点,几天下来,也站不起来了。“体既稣息,得少睡眠”,稍微感觉好一点了,就睡了一会儿。“既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玄奘法师于睡梦中,见到一位神,几丈高,拿着铁戟,对他说:为什么不奋力向前走,还在这儿躺着呢。法师一下醒过来,就赶紧上路。走了十来里路时,“马忽异路制之不迥”,马突然离开正在走的道路,往其它方向走,而且制止不住。“行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去草十步欲迥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草地附近有一个水池,有很干净的水,人和马终于获救了!这是奇迹性的,这下“身命重全,人马俱得稣息”。玄奘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保佑的结果。于是在水边停了一天,然后把水装上,“取草进发,更经两日,方出流沙。”
玄奘法师到了伊吾,也就是现在出哈密瓜的地方,古代叫伊吾,在吐鲁番这个地方。当时有一个国家叫高昌,国王叫麴文泰,伊吾就归高昌国管。伊吾这个地方刚好有一个寺,玄奘法师就住在寺庙里。寺庙里有汉僧,当时这个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汉族还少一些。“有汉僧三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带,跌足出院。”衣服都来不及系带子,光着脚出来欢迎他。“抱法师哭,哀呺哽咽不能自已。岂期今日重见乡人。”这个地区是个割据的地区,汉人要回到河西地区,不太容易。这位老僧没想到还能见到家乡来的人。高昌王麴文泰信佛很虔诚,他听说有从大唐来的和尚,要到西天去取经,他非常高兴,马上就把玄奘法师接到了高昌,很好地供养玄奘法师。但也出了一个问题,高昌王很想让玄奘法师留下来,他说你就不要到印度去了,你就留在这儿吧。玄奘法师讲我千辛万苦不是为了来受你供养的,这不是我的目的,但高昌王坚持挽留。玄奘法师不得已就采取绝食,也不说话,一绝食就是三天,高昌王就屈服了,于是对法师谢罪,说法师去印度求法的心如此坚定,我是不应该这样做,我答应你走,但希望你再住几天,玄奘法师这才开始吃饭。高昌王也提了几个要求,一是要和玄奘法师结拜为兄弟,二是法师从印度回来时要在我这儿住一年以上,在我这儿说法讲经。玄奘法师都答应了。高昌王也是一片好心,为玄奘法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资粮,准备了钱、粮食、写了信。吐鲁番往西北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分为两条路,一个沿北缘,一个沿南缘,古代叫丝绸之路。玄奘法师准备走北道,要经过一系列小国家。高昌王给每一个国王都准备了信和礼品--丝织品、锦、大概那时也有葡萄干等。重要的是麴文泰的一个女儿嫁给了突厥的可汗的一个儿子。麴文泰给可汗准备了礼品和信,请他照顾玄奘法师,这对玄奘法师的西行起了很大作用。这是最大的一个施主,在玄奘法师西行的路上对他帮助最大,虽然开始有这么一段插曲。吐鲁番附近不是有火焰山吗,所谓牛魔王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儿,当然,这和麴文泰没什么关系。
玄奘法师继续往西走。他经过的地方,今天我们知道的有新疆的焉耆县和龟兹即现在的库车县,经过巴鲁迦谷即现在的阿克苏一带,再往西,翻过一个大板,叫凌山,凌山就是雪山。翻过去就是吉尔吉斯共和国,以前属于苏联,现在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翻过凌山有一个地方叫热海,是现在的尹塞克湖,属于吉尔吉斯共和国。具体从哪儿翻过凌山的弄不清楚,因为这一带没有公路,连小路也没有,只知道当地人叫冰大板,当然是很艰难的。最后到达了素叶水城,当时是突厥的区域,在素叶水城玄奘法师见到了西突厥的叶护可汗。这一带地区包括中亚一带、阿富汗、新疆西部,都是西突厥控制的强大的军事联盟。叶护可汗不信佛教,但对法师很友好。玄奘法师得到他的支持以后就继续往南,经过阿富汗称做突侯罗地区。又翻过兴都库斯山进入了北印度,现在的巴基斯坦属古印度的西北部。这后边的国家就多了,一百多个,数不过来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他到一个国家后,就寻访那个国家的高僧切磋学问,然后继续往前走。我估计玄奘法师离开长安时已经会一些印度文了。因为当时在长安,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不少印度僧人,还有印度的侨民,就是印度来中国做生意的人,甚至印度人在朝廷做官的都有,那么玄奘法师就有学习梵语的条件。不光是印度文,而且一路上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当他到印度以后,我觉得他可能会继续提高语言水平,因为不懂语言就无法与人交流。他是只身一人,没带翻译,那时也不存在这个条件。
玄奘法师到印度以后也是很艰辛的。有一次他准备到一个叫阿耶穆佉国的地方,在恒河上乘船而下的时候,被十多条贼船围住,拥向岸边,把与玄奘法师同行的八十多旅客都赶上岸,逼着他们脱掉衣服,搜取珍宝。更可怕的是,“然而群贼素事突伽天神”,印度教现在还奉侍这个神,西藏的佛教也把这个神收进来了,这是印度教的神,这个神是要杀人的。所以群贼“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他们“见法师仪容伟丽,体骨当之,相顾而喜曰:“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祭神的时间都快过了,正愁找不到人呢。“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法师报以:“奘秽陋之身,得充祠祭,实非敢惜。”你们把我杀了我倒不是可惜我自己。“但以远来,意欲礼菩提像耆阇崛山,并请问经法,此心未遂,檀越杀之,恐非吉也。” 我还没实现我的目标,你们就把我杀了,这不吉祥吧!这些强盗哪讲道理呀,“船上诸人皆共同请,亦有愿以身代”,还有人愿意替玄奘法师死,这些强盗都不同意。印度人祭神的时候喜欢白的,中国人长得白一点。义净法师去印度时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义净法师的办法是,衣服脱了以后就赶紧到泥塘里,用泥往身上涂,涂得黑黑的。强盗的头目命人取水,和泥,扫净设坛,命两个人拿着刀,把玄奘法师弄到坛上,“欲即挥刃,法师颜无有惧。”于是“贼皆惊异”。他怎么不怕呢?“既知不免,语贼: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欢喜取灭。”玄奘法师知道躲不过去了,就对贼说:请你们给我点时间,不要逼我,使我安心一下。玄奘法师此时就一心念在兜率陀天的弥勒菩萨,“愿得生彼,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希望生在兜率天上,恭敬供养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这时还没忘《瑜伽师地论》!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口授的,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慈氏是意译,弥勒是音译。“听闻妙法,成就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令修胜行,拾诸恶业,广宣诸法,利安一切。…
《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