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欲送師向敦煌。”玄奘法師回答:我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要到印度去,不能回敦煌,你不要勸我,如果你同情我就讓我走。“必欲拘留,任即刑罪,玄奘終不東移一步。”王祥很感動,說:“弟子多幸,得逢遇師,敢不隨意,師疲倦且臥,得明自送。”這個校尉很好,就安置他吃了飯,休息了,然後再把水裝上,還送了他十幾裏地,而且告訴他,躲開第二烽和第叁烽,直接到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姓王名伯隴,你到他那裏就說是我讓你來的。大家泣拜而別。
到了第四烽,“恐爲留難,即默取水而過,至水未下,飛箭已至。”到水邊還沒下馬箭又來了。他趕緊就把情況向講了,王伯隴送法師一個大皮囊,還送他糧食和馬吃的麥子。他還對法師說:“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蔬率恐生異圖。”他說第五烽你不要去,那裏守烽的人很粗野,也沒有什麼信心,你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此去可百裏許,有野馬泉”,你在那兒取了水再往前走。這時出了個問題,走了一百余裏時,玄奘法師迷路了,他找不到野馬泉。喝水的時候,不小心,“袋重,失手覆之,千裏之資,一朝斯罄”,一下水都灑地上去了。在沙漠裏行走,水比幹糧更重要,又“迷路盤迥不知所去,乃欲東歸還第四烽”,想回到王伯隴那裏把水裝上再往前走。往回走了十余裏,他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我發過大願,若不到印度的話,決不往東退一步。我今天甯可往西邊去死,也不可以東歸而生。于是掉過頭來繼續往西走,這段路程“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亦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心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西遊記》裏的流沙河就是指的這個地方,在敦煌的西北邊,現在叫白龍堆。支持玄奘法師的唯一信念就是去印度求法,還有就是念觀世音菩薩和《般若心經》。
“專念觀音,西北而進,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沙漠裏面有時很奇怪的,遠遠看見有城閣呀、樓宇什麼的,氣象學上叫“海市蜃樓”就是那個東西。這是玄奘法師很艱難的一段。法師滴水未沾,“口腹幹焦,幾將昏厥,不複能前”,他已經不能走了,躺在沙漠裏默念觀音,唯一的辦法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雖困不舍,祈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爲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爲務。此爲苦矣,甯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辍。”玄奘法師的萬裏之行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國曆史上、在世界曆史上也是極少見的,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我剛才說這是玄奘法師很重要的一個關口,他水也掉了,又不願意往回走,因爲他發了大願,甯可向西一步而死,也不東歸一步。但沒有水也不行啊,最後他就筋疲力竭,躺在沙堆裏,四夜五天沒有喝一點水,書上講唯念觀世音菩薩,“此時默念觀音雖困不舍”。到了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淋寒水,遂得目明”。實際上,玄奘法師此時已處于半昏迷狀態,幾天沒喝水,沒吃東西,我們知道沙漠裏白天溫度很高,晚上溫度很低,白天可以到叁十幾度甚至五十度,晚上也可到零下。玄奘法師被涼風一吹,清醒了,“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馬也很困難,幾天沒有喝水,沒吃東西,雖然馬的體力比人好一點,幾天下來,也站不起來了。“體既稣息,得少睡眠”,稍微感覺好一點了,就睡了一會兒。“既于睡中,夢一大神,長數丈,執戟麾曰:“何不強行,而更臥也?””玄奘法師于睡夢中,見到一位神,幾丈高,拿著鐵戟,對他說:爲什麼不奮力向前走,還在這兒躺著呢。法師一下醒過來,就趕緊上路。走了十來裏路時,“馬忽異路製之不迥”,馬突然離開正在走的道路,往其它方向走,而且製止不住。“行數裏,忽見青草數畝。去草十步欲迥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草地附近有一個水池,有很幹淨的水,人和馬終于獲救了!這是奇迹性的,這下“身命重全,人馬俱得稣息”。玄奘法師認爲這是觀世音菩薩保佑的結果。于是在水邊停了一天,然後把水裝上,“取草進發,更經兩日,方出流沙。”
玄奘法師到了伊吾,也就是現在出哈密瓜的地方,古代叫伊吾,在吐魯番這個地方。當時有一個國家叫高昌,國王叫麴文泰,伊吾就歸高昌國管。伊吾這個地方剛好有一個寺,玄奘法師就住在寺廟裏。寺廟裏有漢僧,當時這個地區是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的地區,漢族還少一些。“有漢僧叁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帶,跌足出院。”衣服都來不及系帶子,光著腳出來歡迎他。“抱法師哭,哀呺哽咽不能自已。豈期今日重見鄉人。”這個地區是個割據的地區,漢人要回到河西地區,不太容易。這位老僧沒想到還能見到家鄉來的人。高昌王麴文泰信佛很虔誠,他聽說有從大唐來的和尚,要到西天去取經,他非常高興,馬上就把玄奘法師接到了高昌,很好地供養玄奘法師。但也出了一個問題,高昌王很想讓玄奘法師留下來,他說你就不要到印度去了,你就留在這兒吧。玄奘法師講我千辛萬苦不是爲了來受你供養的,這不是我的目的,但高昌王堅持挽留。玄奘法師不得已就采取絕食,也不說話,一絕食就是叁天,高昌王就屈服了,于是對法師謝罪,說法師去印度求法的心如此堅定,我是不應該這樣做,我答應你走,但希望你再住幾天,玄奘法師這才開始吃飯。高昌王也提了幾個要求,一是要和玄奘法師結拜爲兄弟,二是法師從印度回來時要在我這兒住一年以上,在我這兒說法講經。玄奘法師都答應了。高昌王也是一片好心,爲玄奘法師准備了各種各樣的資糧,准備了錢、糧食、寫了信。吐魯番往西北進入塔克拉瑪幹沙漠,分爲兩條路,一個沿北緣,一個沿南緣,古代叫絲綢之路。玄奘法師准備走北道,要經過一系列小國家。高昌王給每一個國王都准備了信和禮品--絲織品、錦、大概那時也有葡萄幹等。重要的是麴文泰的一個女兒嫁給了突厥的可汗的一個兒子。麴文泰給可汗准備了禮品和信,請他照顧玄奘法師,這對玄奘法師的西行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最大的一個施主,在玄奘法師西行的路上對他幫助最大,雖然開始有這麼一段插曲。吐魯番附近不是有火焰山嗎,所謂牛魔王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兒,當然,這和麴文泰沒什麼關系。
玄奘法師繼續往西走。他經過的地方,今天我們知道的有新疆的焉耆縣和龜茲即現在的庫車縣,經過巴魯迦谷即現在的阿克蘇一帶,再往西,翻過一個大板,叫淩山,淩山就是雪山。翻過去就是吉爾吉斯共和國,以前屬于蘇聯,現在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翻過淩山有一個地方叫熱海,是現在的尹塞克湖,屬于吉爾吉斯共和國。具體從哪兒翻過淩山的弄不清楚,因爲這一帶沒有公路,連小路也沒有,只知道當地人叫冰大板,當然是很艱難的。最後到達了素葉水城,當時是突厥的區域,在素葉水城玄奘法師見到了西突厥的葉護可汗。這一帶地區包括中亞一帶、阿富汗、新疆西部,都是西突厥控製的強大的軍事聯盟。葉護可汗不信佛教,但對法師很友好。玄奘法師得到他的支持以後就繼續往南,經過阿富汗稱做突侯羅地區。又翻過興都庫斯山進入了北印度,現在的巴基斯坦屬古印度的西北部。這後邊的國家就多了,一百多個,數不過來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他到一個國家後,就尋訪那個國家的高僧切磋學問,然後繼續往前走。我估計玄奘法師離開長安時已經會一些印度文了。因爲當時在長安,從南北朝開始就有不少印度僧人,還有印度的僑民,就是印度來中國做生意的人,甚至印度人在朝廷做官的都有,那麼玄奘法師就有學習梵語的條件。不光是印度文,而且一路上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當他到印度以後,我覺得他可能會繼續提高語言水平,因爲不懂語言就無法與人交流。他是只身一人,沒帶翻譯,那時也不存在這個條件。
玄奘法師到印度以後也是很艱辛的。有一次他准備到一個叫阿耶穆佉國的地方,在恒河上乘船而下的時候,被十多條賊船圍住,擁向岸邊,把與玄奘法師同行的八十多旅客都趕上岸,逼著他們脫掉衣服,搜取珍寶。更可怕的是,“然而群賊素事突伽天神”,印度教現在還奉侍這個神,西藏的佛教也把這個神收進來了,這是印度教的神,這個神是要殺人的。所以群賊“每于秋中覓一人質狀端美,殺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他們“見法師儀容偉麗,體骨當之,相顧而喜曰:“我等祭神,時欲將過,不能得人。””祭神的時間都快過了,正愁找不到人呢。“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豈非吉也!”法師報以:“奘穢陋之身,得充祠祭,實非敢惜。”你們把我殺了我倒不是可惜我自己。“但以遠來,意欲禮菩提像耆阇崛山,並請問經法,此心未遂,檀越殺之,恐非吉也。” 我還沒實現我的目標,你們就把我殺了,這不吉祥吧!這些強盜哪講道理呀,“船上諸人皆共同請,亦有願以身代”,還有人願意替玄奘法師死,這些強盜都不同意。印度人祭神的時候喜歡白的,中國人長得白一點。義淨法師去印度時也遇到過這樣的事,義淨法師的辦法是,衣服脫了以後就趕緊到泥塘裏,用泥往身上塗,塗得黑黑的。強盜的頭目命人取水,和泥,掃淨設壇,命兩個人拿著刀,把玄奘法師弄到壇上,“欲即揮刃,法師顔無有懼。”于是“賊皆驚異”。他怎麼不怕呢?“既知不免,語賊:願賜少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玄奘法師知道躲不過去了,就對賊說:請你們給我點時間,不要逼我,使我安心一下。玄奘法師此時就一心念在兜率陀天的彌勒菩薩,“願得生彼,恭敬供養,受《瑜伽師地論》。”希望生在兜率天上,恭敬供養彌勒菩薩,學習《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這時還沒忘《瑜伽師地論》!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口授的,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慈氏是意譯,彌勒是音譯。“聽聞妙法,成就通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令修勝行,拾諸惡業,廣宣諸法,利安一切。…
《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王邦維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