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覺者(于曉非)

  佛陀——覺者

  于曉非

  (1997年7月25日)

  

  尊敬的淨慧法師、尊敬的各位法師、尊敬的各位營員:

  正象剛才明海法師所說的,柏林寺辦的這五屆夏令營,給了我四次來參加學習的機會。今天讓我來講第一講。當然這屆夏令營請來了很多法師,精彩的演講都在後面,所以我就抛磚引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佛陀——覺者》。

  我們講佛教、佛法,都有一個“佛”字。“佛”這個字,是“佛陀”的簡稱,是梵文“BUDDHA”這個詞的音譯。那麼佛陀這個詞的意譯是什麼呢?就是覺者。覺者就是徹底地圓滿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實,並且把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實的道理毫無保留地宣講出來,希望其他的衆生也象他一樣地去覺悟的人。他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徹底地圓滿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第二就是將所證悟的真實的道理毫無保留地宣講出來,希望其他的衆生也象他一樣地去覺悟。凡是具備這兩方面的人我們就稱他爲覺者。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在我們這個文明史中,只有在兩千五百年前,印度恒河流域的一個小國的王子,名叫喬達摩·悉達多,他經過多生累劫的修行,在這一生成爲了佛陀,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爲我們宣講了他的教法,就是今天在世界上所流傳的佛法。

  就一般的宗教而言,當然也包括佛教,它區別于哲學與科學的很重要的一個標志是具有聖言量。所謂聖言量,就是這個宗教的創始者聖者所證所講的。聖言量在宗教的理論體系當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是不可發展,不可更改的。如果一個理論是可以發展的,那麼這樣的理論就不能成爲人們的信仰。比如說科學,科學這種理論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可發展性。科學的理論必定是要發展的,不發展就不是科學的理論。這也就決定了科學這樣的理論不能成爲人們的信仰。很簡單,假定我信仰牛頓,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誕生了愛因斯坦,他否定了牛頓的理論,那麼我作爲一個信仰牛頓理論的人精神就要崩潰了。所以能夠成爲人們信仰的理論都是不可發展的,宗教的理論就具有這樣的特點。這也是科學不能夠替代宗教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在科學的理論當中,後人要超過前人的。牛頓比伽利略了不起,愛因斯坦當然比牛頓更高明,而且在未來的年代再産生個什麼斯坦,也必定是比愛因斯坦更偉大。

  但是在宗教的理論當中,比如在佛教的理論當中,就不是這樣。隨著時代的延續,後人對這個宗教的理論的理解只能是越來越膚淺,越來越淺薄,後人是不如前人的。佛教講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從佛陀涅槃後,正法流傳一千年,然後是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者,證也,就是說正法時期法的人們對于佛陀的教法能夠很准確的領受、信受,而且他們能夠如法地修行,能夠證得一定的成就;像者,似也,在像法時期人們對于佛法的理解有了偏差,是相似佛法,講的好象是佛法,但是仔細推敲起來與佛陀的根本教法又是有出入的;末者,微也,末法時期佛陀的教法在世間的傳播已經很微弱了,人們很難去正確地理解與信受。從佛陀的這個授記來講,佛陀涅槃以後時間越久,我們後世人對佛法的理解只能是越來越淺薄而不是越來越深刻,當然更不可能超過佛陀。我們說佛陀是圓滿地徹底地親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既然是圓滿地徹底地,這裏面就包含著不可發展性。如果說你能夠發展它,提高它,就說明當初佛陀的教誨不圓滿。他的親證徹底,才給後人留下了可發展、可豐富、可提高的余地。既然我們相信佛陀是圓滿地徹底地親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那麼我們就認爲佛陀的教法沒有給我們留下可發展、可豐富、可提高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另外一個方面,在我們這個文明史,只有一位佛陀應世(下一位要等很久很久以後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只有他才是圓滿地徹底地親了宇宙人生的真實。這種唯一性也決定了我們後世弟子對佛陀的教誨只能是“如是我聞”地去信受。一部完整的佛經,開頭都是這四個字“如是我聞”,這是佛陀的遺教。佛陀涅槃前阿難請問了四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弟子們結集佛陀一生的教誨,流傳後世,那麼開頭的話怎麼說呢?佛陀說“如是我聞”。表明弟子們當初是怎麼聽到佛陀的教誨,就怎麼結集,沒有自作聰 明地把佛陀的教誨提高提高,豐富豐富,發展發展,刪節刪節,而是如是我聞。所以法師們講經,講“如是我聞”就是講一部經的信成就。我們後世佛弟子一看到這四個字就知道下面的話是佛弟子親耳所聞,原原本杯記錄下來的,我們可以放心地去信受。這是佛教很重要的地方。所以佛教的圓滿性與唯一性決定了我們後世的弟子對佛陀教誨應該本著,如是我聞的精神去學習、去信受。

  佛教,佛陀的言教,是徹底地親證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的人宣講出來。換句話說,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又怎麼樣學佛呢?就是要象佛陀一樣去追尋真實,追尋真理。所以佛教是智慧的宗教,是追尋真理的宗教。有同學會問,科學也是追尋真理呀,哲學也是追尋真理呀,區別何在呢?如果比較科學、哲學與佛教的區別,從目的上講,科學與哲學是爲了求知。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所以科學與哲學理在求知的欲望趨使下去尋求真理的;對宇宙人生的好奇心是推動科學與哲學發展的動力。

  但是佛教不一樣。佛教追尋真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解脫。解脫是什麼呢?解脫煩惱與痛苦,就是涅槃。涅槃的意思直譯有息滅的意思。所以有人就覺得佛教的這個目的太消極。息滅了,好象就是到火葬場給燒成灰兒了。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涅槃是息滅,但息滅的是煩惱與痛苦。所以涅槃這個概念並不消極,包含著非常積極的含意。如果只是息滅了自己的煩惱與痛苦,這就是阿羅漢的涅槃;如果不僅息滅了自己的煩惱與痛苦,還要息滅一切衆生的煩惱與痛苦,這就是佛的涅槃。所以喬達摩·悉達多王子爲什麼要出家,爲什麼要修行,就是觀到世間種種的苦,爲了衆生解脫苦而出家而修行。而且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後,在人間首先轉四谛*輪。四谛,就是四條真理:苦、集、滅、道。苦谛,是講世間的衆生種種的痛苦的行相;集谛,是講産生這些苦的原因;滅谛,是息滅這些痛苦與煩惱;道谛,是息滅痛苦與煩惱的方法。這四條真理每一條都沒有離開苦字。所以佛教追尋真理不是爲了求知,而是爲了解脫。

  那麼有人會問,解脫痛苦與追尋真理好象是兩件不相幹的事,怎麼會聯系到一起呢?世間有種種的苦,比如說貧窮的苦,怎麼辦呀?那就努力奮鬥,去創造財富,就可以變得不苦了吧。說我很卑賤,讓人看不起,當然是苦,那怎麼辦?去奮鬥,想方設法去超過別人,讓人另眼相看,實在超不過別人,就學點兒阿Q精神,也不免是心理上的安慰。再有病苦,那沒關系,多鍛煉身體,經常去體檢,稍微有點兒不舒服就到大醫院去看專家門診,防止病苦的産生。還有老苦,這老苦很嚴重,怎麼辦?你看現在電視廣告裏多少營養品,有往肚裏吃的,有往臉上抹的。往肚裏吃嘛,好象大家能夠都不老;往臉上抹嘛,即是老了,也得讓別人看著不老。其實都是怕老,畏懼老苦。吃點兒營養品,多往臉上抹抹東西是不是可以不老呢?還有死苦,尋仙訪道,學長生不死的功夫,或者有了權力象秦始皇一樣派人找長生不死的仙丹。解脫痛苦好象應該是這樣嘛,這跟追尋真理又有什麼關系呢?

  佛教認爲,剛才那些方法可能一時的、暫時的會解決一些痛苦,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痛苦,因爲這樣並沒有抓住産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佛教認爲衆生産生種種的煩惱與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就是我們不認識真實,不認真理!因此要想解脫痛苦與煩惱,你就要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正確地認識真實,正確地認識真理。所以追尋真理、認識真實與解脫痛苦與煩惱在佛陀的教法裏邊就很好地統一起來了。佛教說我們爲什麼會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是無明。無明就是不認識真實,糊塗。這是産生痛苦與煩惱的根源。既然痛苦的根源是不認識真實,那麼從根本上解脫痛苦與煩惱就只能是覺悟真理、覺悟真實。每覺悟一分真理,我們就少一分痛苦與煩惱。如果你能夠徹底地圓滿地覺悟了真理,那麼你就徹底地圓滿地息滅了痛苦與煩惱,也就是涅槃。

  既然佛陀教法的根本意趣是解脫,不言而喻,就是逆向的。佛陀講四谛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讓我們知苦,讓我們斷集,讓我們慕滅,讓我們修道。世間其實都是苦啊。你覺得有點兒樂,那樂第一是暫時的,第二那樂是苦的因。所以讓大家首先是知苦。苦既然已經顯現出來了,那就是果。佛教都不是在果上用功,而在因上用功。那和骈生這些種種的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是集,佛陀講了十二因緣。我們知苦,就要去斷那個集。慕滅,羨慕與傾慕息滅了痛苦與煩惱的狀態,那多好啊。怎麼辦呢?去修道。所以佛陀講苦、集、滅、道,這是逆向的。佛陀就是教誨我們怎麼樣在現實的、流轉的、順向的生死當中,調轉頭來,走上解脫之路。

  但是逆轉人生談何易呀?成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爲什麼呢?因爲無始劫來我們對宇宙人生所形成的錯誤的認識太堅固太堅固了!那麼今天我就簡略地挑幾個問題出來和大家交流交流。大家體會一下,佛陀的教法,佛陀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們世俗人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有多麼地不一樣!看看你是不是能接受、能信受。

  一、關于無常與無我

  佛教有法印。法印在佛教裏是標准。你或我說的話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誨,判別的標准是什麼呢?是法印。所以法印在佛教理論裏是舉足輕重的。法印歸結起來有叁條或四條,叫叁法印或四法印。哪叁條法印呢?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講四法印,就再加上一條:有漏皆苦。

  我們就先談前面兩條: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什麼叫常?在佛教裏常就是不變,恒常。無常,就是這世間的一切有爲法(…

《佛陀——覺者(于曉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