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是禮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于是就一心正念,念彌勒菩薩。于心中就象登了稣迷盧山即須彌山,“越一二叁天,見覩史多宮慈氏菩薩,處妙寶臺,天衆圍繞,此時身心歡喜,亦不知在壇,不憶有賊。”而“同伴諸人,發聲呺哭。須臾之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這時“賊徒大駭”,就問與玄奘法師同船的人:這沙門從哪兒來的?叫什麼名字?有人就告訴他:“從支那國來求法者,此也,諸君若殺,得無量罪。且觀風波之狀,天神已嗔,宜急忏悔。”你們看,天都變了,刮大風,起大浪,天神都憤怒了,你們應該趕緊忏悔。“賊懼,相率忏謝,稽首皈依。”但玄奘法師“時亦不覺,”還不知道已經發生了變化,閉著眼睛,還在觀想兜率陀天。“賊以手觸,乃開目謂賊曰:時至耶?”強盜們說:“師父啊,我們不敢害您哪,我們願意向您做忏悔。”這些強盜受了感動,把他們的劫具、刀等都扔到了河裏,把搶來的衣服、珍寶還給物主,並受了五戒。“此時風波還靜,群賊歡喜,頂禮辭別。”這是玄奘法師在印度遇到的比較大的一個劫難。
當時印度有很多國家,其中有一個寺廟在摩揭陀國,叫那爛陀寺。大家可能都知道那爛陀寺是個很了不起的地方,當時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寺院。佛教在印度消亡以後,這個寺廟就淹沒了,後來又把它挖出來了。當時所有中國去求法的和尚都要到那爛陀寺,那裏集中了印度最多的也是水平最高的高僧。住持是戒賢法師,當時已是百歲以上,他以善講《瑜伽師地論》而著稱。玄奘法師去印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拜戒賢法師爲師,學習《瑜伽師地論》。戒賢法師已經年老有病,一般都不講課了,在玄奘法師到來之前他做了個夢,說是東方有法師來,于是他就接待了玄奘法師,專門爲他開講《瑜伽師地論》。當時的場面很大,記載中講當時的主僧客僧有一萬多人,常住也有幾千人。外國人稱爲那爛陀佛教大學,與現在的大學還不完全一樣,最大的特點就是寺院裏每天有很多的講座,有各個派別的,比如說有中觀派的,有瑜伽行派的,等等。我記得呂澂先生寫過玄奘法師、義淨法師所傳的五科佛學,就把當時那爛陀寺傳授的佛學分爲五個類型。戒賢法師被尊稱爲正法藏,是佛學造詣最高的。還有許多法師通解一部經典、十部經典、幾十部經典,主要的有學問的法師都要講一部或幾部經典,而且要開討論會,就像現在大學裏面的講座似的,規模非常大。所以後來東南亞的和尚、斯裏蘭卡的和尚、中國的和尚都要到那爛陀寺去求學,有的一住就是十幾年,就像現在留學一樣。
玄奘法師經過千辛萬苦最後到達那爛陀寺,他就在那裏學習,提高得非常快。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玄奘法師又做了一段長時間的旅行。他從那爛陀寺出發到達東印度,又沿著印度的東海岸到達南印度。他准備到斯裏蘭卡去,但當時那裏發生內亂,他就去了南印度的補特洛伽山。這個山名移到中國來叫普陀山。在南印度有這麼一個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與斯裏蘭卡即僧伽羅國隔海相望。然後他又去了西印度,最後回到了那爛陀寺。遍遊五印度後他又增加了學問。玄奘法師那時已經很有名氣,大家都知道從支那國來了一位法師非常有學問,當時在那爛陀寺僧徒主客常有萬人,玄奘法師“受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方明、術數亦俱研習。”因明也是玄奘法師傳過來的,聲明是講梵文語言學的。“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余人,叁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並法師十人。”通達五十部經論的包括玄奘法師在內共有十人。“唯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爲衆宗匠。”
當時印度有一位在曆史上很有名望的國王,叫戒日王,這是義譯的,他在北印度、中印度一帶像個霸主一樣。他決定請玄奘法師去見面,玄奘法師給他介紹了中國的情況。戒日王爲玄奘法師在曲女城組織了一個大會,邀請了五印度的國王、沙門、婆羅門、外道等,規模非常大。“五印度中有十八國王到會,谙知大小乘僧叁千余人到,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到,那爛陀寺千余僧到。”請玄奘法師在大會上發表講演。印度的規矩要立論,如果有人不同意,就辯論,誰輸了就下去,印度有這個傳統。這是個很盛大的法會,儀式非常隆重,有很詳細的記載,以戒日王爲首的十八位國王做了很盛大的布施,這是古印度的傳統。玄奘法師提出的論題在會上沒有人能反駁,大小乘的僧衆都非常佩服他。大乘衆尊稱玄奘法師爲“大乘天”,小乘衆尊爲“解脫天”,這是很高的兩個稱號。戒日王還爲玄奘法師舉行過一次大會,叫缽羅耶伽大會,這是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戒日王做了很大的布施。玄奘法師在印度的名氣更大了,都知道他的學問很大,他不僅學瑜伽行,也學中觀,而且用梵文寫了他自己的論,如《會宗論》,把各宗派彙在一起,還有批駁外道的《製惡見論》,都獲得很大的成功。
當時東印度的鸠摩羅王也曾請他去,戒日王很想挽留他,玄奘法師覺得此行的目的已經達到,堅持要回來。戒日王送了他許多東西,玄奘法師帶上取得的經典,取陸路返回。當然路上也有許多驚險的經過,比如經過印度河時丟了一些經典,《西遊記》裏也有這個情節,但後來又補上了。到了和田後停了一段時間,最後經過敦煌回到長安。
玄奘法師回到長安時與他走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在和田時給唐太宗上了一個表,說走的時候沒有得到允許,但我現在回來了。唐太宗高興得不得了,趕緊歡迎他。當時唐太宗在洛陽,正准備打高麗的戰爭。玄奘法師到長安時房玄齡迎接他,可謂是傾城出動啊,老百姓都來歡迎他。他馬上到洛陽見唐太宗。唐太宗覺得玄奘法師真是人才,談吐應對非常了不起,就想讓玄奘法師還俗,說你這麼大的才能,你應該幫助我治理國家。玄奘法師很委婉地講,自己西行求法一生都是獻給佛教的,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弘法,你讓我做俗務的話,非但對國家無益,而且把我也害了。唐太宗看他談得很懇切,也就同意他了。玄奘法師唯一的願望就是把他帶回來的經典翻譯出來,他回到長安時,從印度帶回來的除了各種佛像以外,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部、大衆部經律論15部、叁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42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論13部,凡520夾657部,以20匹馬負馱而至。他等于把印度當時能找到的所有經典,各個部派的大乘的小乘的,還包括一部分嚴格地說不屬于佛教的,比如印度民間的經典都帶回來了,當然包括《瑜伽師地論》。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這些經典翻譯成中文,把《瑜伽師地論》這一派的理論原原本本地介紹到中國來。當然他不能答應唐太宗做官,所以就婉言謝絕了唐太宗的要求。他想翻譯經典,想找個地方,洛陽附近有一個好地方,就是嵩山少林寺。唐太宗不答應,說你不能離開我太遠,你就在附近找地方,長安也行,洛陽也行,玄奘法師就選在長安。玄奘法師說不能有人幹擾我,你得派幾個兵幫助我把守,唐太宗一一答應了,玄奘法師就一心一意翻譯經典。
玄奘法師是貞觀二十二年回到長安,高宗麟德二年去逝。這段時間他主要精力就用在翻譯經典上了。他主要是在長安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爲他的母親修的,修成以後請玄奘法師住持,大雁塔就是爲安置他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卷和佛像修的。因爲玄奘和唐太宗的關系一直非常好,玄奘法師以他個人的魅力和精神、還有他的學問影響唐太宗。我們知道唐太宗在前期對佛教不是太客氣的,他不是太相信佛教,後來他是不是信佛也還是要打一個問號,但他對玄奘法師是非常尊重的,而且他走到哪兒都讓玄奘法師跟他在一起。唐太宗去世以後唐高宗尊玄奘法師爲師父。玄奘法師去逝是在陝西銅川的玉華寺。銅川市有個玉華宮,玉華寺在玉華宮裏面。玄奘法師“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又錄造了俱胝書像、彌勒像各一千,又造素像十俱胝,又寫《能斷般苦》、《藥師》、《六門陀羅尼》等經各一千部,供養悲、敬二田各萬余人,燒百千燈,贖數萬生。”
玄奘法師的俗務也很多,因爲他要管寺廟,要應酬皇帝和達官顯貴們。但他每天晚上都定一個課程,非翻那麼多不可,而且他的翻譯量非常大。我們可以隨便舉一個例子,比如《大般若經》六百卷就是六百萬字,那可是很大的數量。唐朝的經卷是卷軸本,是卷起來的,也不是線裝本,線裝本出現得很晚,明代才開始出現的。《瑜伽師地論》也是很大的部頭,我記得是一百卷。還有其他許多經典。他本來是想翻譯《大寶積經》的,可是身體實在不行了,他剛開了一個頭沒有成功。玄奘法師所翻譯的經典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非常高。有人做過對比,玄奘法師的翻譯是非常准確的。所謂准確就是他特別重視梵文的原經,盡量避免不做增刪的處理,這與鸠摩羅什法師的風格不太一樣。鸠摩羅什法師刪繁去重,處理時的隨意性大一些。據說玄奘法師也想過這個辦法,他想刪掉一些,可是後來做了個夢,夢中警告他說不行,醒了以後他就再也不這樣想了。
在中國翻譯佛經的曆史上,玄奘法師以前稱爲舊譯,以後稱爲新譯,玄奘法師開辟了翻譯史上一個新的時代,他是以中國人爲主翻譯經典。我們知道玄奘法師以前的譯主大都是外國人,如鸠摩羅什法師、安世高法師等,以漢族人爲主翻譯經典是從玄奘法師開始的。他不僅僅是翻譯經典,他與他的弟子窺基法師把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移植到中國來,創立了法相宗,又叫慈恩宗,建立了一個新的宗派。因明也是他介紹來的,還促進了當時中國和印度的外交關系。摩揭陀國的國王戒日王見到玄奘法師後,馬上就派使節到中國來,唐太宗也派了使節到印度去。這中間有許多交流,比如派技術人員到印度去學習製白糖。玄奘法師對中印的交流貢獻非常大。我到過印度好幾次,你講中國的事情印度人可能不知道,但一提到玄奘法師差不多都知道。爲什麼呢?50年代以後,印度的中學課本裏都講到玄奘法師。現在那爛陀有一個紀念塔,玄奘法師的靈骨有一部分還在那裏。那爛陀有一個研究所,他們想辦那爛陀大學,不知道辦成沒有。現在還有佛教徒在那裏活動。中國老百姓知道的玄奘法師往往是因爲《西遊記》,印度人不知道《西遊記》,但一提到玄奘法師,都認爲他是中印友好的象征。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中國從古以來就有拼命硬幹的人,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然等于爲帝王將相做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才是民族的脊梁。”我想,玄奘法師就是舍身求法的典範。
很多年來,我一直在讀這一類的書,念到這些地方我都特別感動。本來我還想介紹一下與玄奘法師相類似的法顯、義淨等法師的故事,今天就沒有時間了。但我可以給大家介紹幾本書,一本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這是義淨法師寫的,介紹了五十幾個去印度求法的和尚,有的就死在印度,或死在路上。這些法師的記載沒有這麼詳細,也沒有玄奘法師這麼有名,成就也沒那麼大,但他們的精神還是很感人的。還有《法顯傳》或者叫《佛國論》,法顯法師是東晉第一個到達印度本土的和尚,他到過斯裏蘭卡,最後坐船回來的,非常艱辛。他去的時候好幾個同伴,一路上都死了,回來時就剩他一個人。義淨法師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也是這一類的,還有《大唐西域記》。這些書都是研究佛教史或者我們了解這些求法僧當年的經曆最重要的資料。日本人研究得很多,不只是日本人翻譯、研究、著述,英國、法國、德國也都有人做了很多研究。前幾年《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這本書出了一個德文的譯本,我還專門寫了書評。
對于這些書,大家如果有興趣有條件,可以念一念。我記得有一首七言的詩大概意思是說,我們讀經時一定不可以很隨便的,這些經典都是當年求法的高僧千辛萬苦用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尊重經典。我想這就是他們給我們的啓示之一。他們爲宏揚佛教、爲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此我就不一一提及了。謝謝大家!
《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王邦維教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