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影法师禅修开示

  明影法师禅修开示

  (2004年7月24日)

  

  今天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宗的这个“禅”字。我们来柏林禅寺学习生活禅,生活禅的“禅“是禅宗的“禅”,是般若的意思,不是坐禅的“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大乘菩萨所要修习的六度法门。禅宗的“禅”是其中的第六度——般若波罗蜜,不是第五度——禅波罗蜜。所以,祖师说,“禅非坐卧,亦非定动”。

  为什么说祖祖相传的禅宗心法是般若波罗蜜,而非指禅定呢?我们从很多祖师的语录和诗偈之中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六祖大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永嘉禅师的《 证道歌》中 也有“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的句子。那么般若是什么呢?《金刚经》中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对般若最好的诠释。很多营员经常会问,在学习打坐期间,出现的各种感受和境界,如何来对待?我们修一切法都要以般若来统摄,遇到的问题都要以般若来引导。在修行中,无论遇到何种境界,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要被它 牵引 ,不要执著,不要住于其中,应无所住!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逐步地深入到佛法的修行中去了。

  般若智慧是佛法的精髓,一切禅定和善法都可以与其他的外道所共有,可以与世间的善法相通,但是般若是佛法的不共法,是佛法所独有的。禅宗就是直传诸佛的涅槃妙心,直取第一义谛,当下体证般若波罗密多。赵州和尚的禅法,在这一点上尤具特色,流布千年而不衰。

  也有同学问,柏林寺的禅法——生活禅,它的特点是什么?生活禅直接缘于祖师禅,是祖师禅在我们现时代的一种诠释和发扬。因为生活禅是我们的老和尚在柏林禅寺,在赵州和尚的道场提倡起来的,所以说赵州和尚的禅法是生活禅的源头活水。与禅宗的五家相比,赵州和尚的禅法有禅戒并重、禅教并重的特点。我们师父的恩师虚云老和尚,也是主张禅戒并重、禅教并重的,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地来体会这一点。老和尚提倡的生活禅,与这两位禅宗巨匠是分不开的。

  禅宗是了生脱死的第一妙法。如何来了生脱死呢?我们要先从见地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什么叫生死?生死的核心是什么?一定是有一个自我,有一个生死的主体,才会有生死。所以,生死问题的核心是我执,认为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对外则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世界,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独立不变的自体,这叫法执。我法二执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但是所谓的自我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凡夫深固的错误认识而已。般若就是要直接破除我法二执。我见破除了以后,不再执持五蕴为自我,生死流转没有了主体,这时生死就不了而自了。生生死死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古人常说生死如幻梦。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用功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南传 上座部 的佛教和藏传佛教有共通之处,就是直接抉择我之有无。大家把呼吸调整好,坐姿安顿好,然后直接地审看,这个平时东奔西跑,会哭会笑的“我”,在此时此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把它形象化,变成一个可以执持的对象的?打坐的时候,我们想求解脱,会思考问题,那么能思考的主体是什么?天气很热很烦恼,这个热恼的主体,又是如何呈现的?如此这般,以我们的觉知力来仔细地推求、观察,深入地反省、反思。执持一个坚固不变的我,是凡夫无始以来的习气,不是听到几句话,懂得一些道理就能够放下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入地修行,深入地觉观。

  静坐中,大家要试着用最敏感的觉知,把所谓的“自已”清楚地体会出来。平时我们总是说,我要思考,我要解脱,要求很多,今天我们把注意力从要如何如何上面移开,转过身来看看这个我,看看这个不甘寂寞,似乎永远无法满足的我到底是什么。只有把它明确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以我为中心的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自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形象,又是怎样的存在方式,希望诸位都能深入进去仔细体会。现在可以稍微活动一下,然后准备上坐。

  (止静、开静)

  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手轻轻地搓动,搓热以后做一做脸部、头部和颈部的按摩,使头部和颈部放松下来。然后是后腰,身体左右前后活动活动,把膝盖揉一揉,然后把腿再轻轻地放下来。我们打坐的时候,身心所处的状态比较微细,这时要让这个细法散去,散去以后再下坐。如果这个细法没有散去的话,淤积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生病,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尤其在家里打坐,下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一丝不苟。让自已的心态逐步恢复到日常生活的状态,然后再去忙其它的事,不管事情多紧迫,这个过程也不能忽略。如果经常下坐很匆忙,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急燥。

  我想请大家来谈一下刚才用功的体会。用最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我们打坐时的自我是如何表现的?

  (某营员): 师父,我认为有四种可能是我。第一种是身体的感觉;第二个能感觉的那个是我;第三就是我心里想的东西是我;第四个是我能想东西的是我。

  ( 明影师 ) :你的思考是很深入的,但用功的方法是要大家直接去看自我的存在状态,而不是给“自我”下结论。

  (某营员): 我在找我的时候,发现找不到自己了,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此时此刻的我到底是什么?开始想这个肉体应该是我,但是我想不对,如果没有金钱没有 饮食 的话,那这个肉体肯定是死的,肯定不是我。然后我又想那 个死后的灵魂 应该是我,但是如果不投胎到这个肉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也不能说是我。另外 一 个人还有诸如 性格等等抽象的东西,但是这种性格也不应是我,因为跟我有相同性格的人很多。这一刻的我和上一刻的我也不一样,昨天的我可能很生气,对一些事情意见特别大,但是今天的我却看起来云淡风轻的样子,反而觉得当时怎么会生那么大的气呢,自己都有点不理解了。想来想去,觉得好像真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谓的“我”真的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真正的存在。但我不明白的是,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那么又是谁在因果轮回中承受果报呢?

  ( 明影师 ) :如果能够真实的见到自我是不存在的,因果轮回就会止息,因为已经没有了轮回的主体。永嘉禅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当然,因果也不是从此就断灭了,而是转变成了度众生的因缘。刚才这位营员用了很多概念,比如说肉体是我,事实上,我们闭着眼睛坐在这里时看不到肉体,更看不到父母生我们的因缘,这些都是我们的记忆和知识。这个方法是让大家直接去看,而不是思考出一个结论。但是刚才这位营员的思考是很深入的,按照佛法的理论深入地思维也是禅修的重要内容。我们开始学习打坐时,首先会遇到思想上的对抗,运用佛法的理论和方法反复思考,逐步破除思想上的障碍,这是修行用功的必经之路。

  (某营员): 我的体会分为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我想自己就是山河大地,和外界没什么明显的界限。但是当开始腿疼了,烦恼了,热了,我觉得那个热和烦恼,还有能感受这种烦恼,在思考问题的这个是我。以前那些似乎是明白的东西又都不明白了。

  ( 明影师 ) :那就说明以前的明白还很不稳定,烦恼一上来就糊涂了,所以,烦恼会使我们失去智慧。至于想到山河大地是我,这还是在思考的层面。

  大家要试着用我们此时此刻生命所表现出来的最敏感的觉知去直接地认识。我们在此时此刻坐下来把腿盘好,然后放下万缘去体会,如果不能在对自我有所认知的话,那其他任何时刻的努力都带有盲目性。

  现在我们要直接去看,而不是让大家下结论,有了结论就会被结论束缚,会住在结论上而成为障碍,那就不是“应无所住”。刚才第二位营员的回答比较深入,她发觉找不到自我,找不到自我的时候可以先暂时安住在这种找不到自我的状态中。事实上,这种状态很难持久,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习气很快会以妄想和昏沉的方式表现出来,破坏我们刚刚找回的对生命的正知。甚至有些想法我们抓住它不放,认为那个想法很重要。要知道那个想法是如何想起来的,那个想法并不重要,想法的主体才重要。思想的主体是什么?念头是如何起来的?这个才重要。这种修行方法的要点是,一路看下去,不要用知识和思想。因为知识是我们通过学习得来的,储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思想是我们生命的作用和功能,不是生命的主体,也不是自我的主体。我们只是看,也不管它是有我还是无我,住在无我这个概念上也是执着。因为有我,所以才有生死,才有 轮回, 才有因因果果和无穷无尽的忧悲苦恼。

  当你真正地看下去,发觉所谓的自我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完全是我们的错知错觉,这时候一切的烦恼、痛苦和生老病死的现象都会止息。没有一个独立的“ 我”存在 ,这就是般若的核心,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体。作为我们有情来说,首先是要认清没有自我,只是我们坚固的以为有自我而已,是我们的认识错了。所以六祖大师讲“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是我们错误的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生在死、跑来跑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山河大地,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界。这样就麻烦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永远不离左右。所以,我见是一切邪见的根本,我法二执是一切问题的核心。

  当我们直接去看,甚至不需要借助经教,就是去看到底所谓的自我是如何表现的,一路看下去,这是功夫。这不是思想和理论,而是用我们最敏感的觉知去体会。无论是坐在这里,还是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养成时时反观的习惯,反复观察自我是如何表现的,一路看下去,一直看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时才是到家的时候,那时才是从迷 梦中醒来 的时候。

  小乘佛法重在破除我执。当直接去看我们的肉体和精神…

《明影法师禅修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