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影法师禅修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看到确实无我的时候,对自我的错误执取不再现起,这就是 破了我执 。大乘佛法的境界不但证得无我,还要证得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体。这时候就能够体证到妄念的彻底止息,不管是粗重的我执还是微细的法执都了不可得,证得 我法二空的实相境界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大致如此。

  事实上我们坐在这里,看不到山河大地,也感受不到那些因缘和知识。坐在这里有什么呢?我们把眼睛一闭,看不到有肉体,所谓的肉体也是感受到的,这时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坐在这里,只有活跃的思绪和对身体的感受,只有这两种。定多慧少的人所体会到的可能是感受多,念头少。有身体相续不断的感受,总是有个东西在那儿,到底那个东西是什么?要仔细地观察下去。慧多定少的人身体虽然僵硬,也有感受,但往往表现最多的是活跃的思想,那些法相名词、各种东方的西方的思想、知识特别活跃,都放下来看,到底那个思想的主体是什么?念头是怎么起来的?念头的主体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一路看下去,任何结论都是死的,有结论你就会把他印在心头,就住在上边了,那就是生死的根本。

  仰山慧寂禅师是沩仰宗的第二代祖师,沩仰宗是禅宗五家最早立宗的一家。仰山禅师从小出家,智慧非常锐利,他参访了很多大善知识之后,来到沩山,见到沩山灵佑禅师,就问如何是真佛住处,真佛到底住在什么地方?这几天有好多营员给法师们提问题,到底什么是佛法的真知真见,最高的佛法是什么?祖师也这样问。这时沩山禅师回答:“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这可以说是最高深的佛法,这不是结论,要直接看,谁在思想、思想的主体是什么、感受的主体是什么?念头是怎么起来的?直接反观思维的主体。

  如果我们不知道念头是如何起来的,就会被这些念头所左右,念头是生灭不停的,我们就会被动地流浪在生死长河之中永无了期。所以说要反观反看,要思无思之妙。

  (某营员): 法师,我有个问题就是,我在刚才打坐的时候,到二十多分钟的时候出现一种状态,就是刚开始坐得不舒服,后来坐的没有感觉到自己不舒服,然后意念好象似动非动的样子,感觉到外面的声音动静也没有什么影响,我想问一下,这是不是定的一种状态,下一步应该去做什么。谢谢!

  ( 明影师 ) : 这是粗重的妄想歇下来几分的感受,应该继续反观 。什么是定呢?就是我们能自然安住于一种相续的状态。刚才我讲的不是让大家去得定,而是一路地去看,直取般若般罗蜜多,直取涅槃妙心。涅槃妙心是非定非动的,不是让你找一个地方去住,因为四禅八定都在三界内,属于次第的修法。禅宗是般若般罗蜜多,是般若乘、般若宗,直取涅槃妙心。涅槃妙心不是定在一个地方,不是住在一个地方,而是“无念、无相、无住”的。因为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一样,下意识的总是要远离烦恼,希望进入到一个没有烦恼的状态,想找一个地方住,这从根本上是与般若不相应的。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要修定呢?当然不是,戒定慧三学是佛法修行的总纲。因为我们欲界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散乱心重,我们自然的安住在散乱心上,而不能趋向涅槃。这时修定能够对治我们的散乱心。但是定并不是目的,般若波罗蜜才是目的。生死是要以智慧来解脱的,不可能以定来解脱。但是定又是慧的基础,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知见上,停留在思维层面,不管说的多明了,说得多符合佛言祖语,也不能解决生 老病死 的问题。因为那只是思想,只是妄念的表现。当然妄念里面有正知,但正知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用来帮助我们一路的探寻下去,超越一切散心和定心的状态,直趋涅槃。那样才能解脱。

  祖师讲:“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所以定的修行是必要的。当我们反观的功夫用久了以后,就会逐渐的培养出定力。当他真正有力量的时候,才有勘破我法二执的机会。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开始用功,要不断地去用功,最后才会有 力量,才会自然安住 在那种一路看下去的方法上。能做到心心念念地去直接体究我们此时此刻生命的本源,这是功夫成熟的状态。想找一个地方住,想赶紧远离烦恼,这是我们常犯的通病。

  这几天也有好多营员提意见,说讲座、讲课的内容太浅显了。事实上,如果说大家还执着于义理的 深浅 ,那就还不可能理解深刻的佛法,深的佛法不可能是向外探求可以得到的。谁的佛法最深呢,当然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最深。佛陀在世的时代,他的许多弟子最初以外道的身份见到佛陀,世尊就招招手说:“善来,比丘”。仅说了这四个字,许多比丘因此就能须发自落、证阿罗汉果。这才是最深的佛法。那些深细的理论恰恰是对执着很深的人说的,因为他不能直下去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总在外境上寻找答案,内心所住的邪见太多了,所以需要甚深的佛法正见来对治。如果我们学到了很多佛法知识,反而使我们轻视基础的佛法,那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就成了慢心的资本。这样 的心态 是需要检查的。

  我自己也是从这样的阶段走过来的。我最开始学佛是自己读经,大量阅读大乘经典。觉得法师们的讲法没味道,下来专门挑讲法老师的漏洞,心里特别不平。但是后来,通过不断地亲近师父,经常看到在许多年轻的法师讲法时,我们师父都坐在旁边,听得很认真,而且他每次在最后总结的时候,都能谈出他自己的体会,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反观自己,我们到底是以什么心态在听呢?我们学到佛法是使自己越来越执着,越来越增加我慢贡高和分别心?还是为了放下分别心,使我们的胸怀像大海一样,越来越宽广?赵州和尚曾经讲过:“三岁顽童强于我,我即向他学”。

  如果听得不相应时,我们可以反观其心,看一看能听的自我是什么,这时你就在直接体验第一义谛,直接在修行佛法,别人在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都成了我们深入佛法的因缘。祖师讲的很清楚了:“ 路逢达道人,第一 莫问道”。禅是不能从外求的,一定要反观其心。诸佛的言教,诸大善知识的开示,都是为了要引导我们反观其心。佛法的核心就是破我法二执,这是佛法的根本宗旨 。破除了我法二执, 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总是想住在一个深妙的境界上,找一个深妙的佛法去住,离开我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去找一个文字的答案,这是许多人的通病。

  在一千多年前,赵州和尚住持古观音院的时候,有一位禅者,可能是有些傲慢吧,他听赵州和尚总是说吃茶去,来过的吃茶去,没来过的也是吃茶去;刚到的吃茶去,常年住在这里的依然是一句吃茶去。他觉得没有味道,觉得这样的佛法不过瘾,所以要跟老和尚告假,要去南方修学佛法。赵州和尚就对他说,好啊,那你就去吧,但是我要忠告你,有佛法的地方不要住,没有佛法的地方更不能停留。结果这个学人就非常疑惑地问他,有佛法的地方不能住,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不能住,那不就没有地方可以住了吗?那我住在什么地方呢?赵州和尚回答,柳絮!柳絮!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不可以住的。一切法都在刹那的 生灭 当中,无住是世间万象的本性。你想找一个地方住,不管住的地方是什么,“若有所住,即为非住”。若有所住,即有所缚,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个也免不了。

  无住是佛法的根本。当时还有人问赵州和尚,“佛法久远,如何用心?”赵州和尚生活的晚唐时代离正法时期也已经很遥远了,当时虽然禅宗特别繁荣,但毕竟能悟道的一千人一万人之中出不来一个半个。所以,如何用功?如何真正地深入佛法?这是每一个严肃的修行人每天都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所以有人就问赵州和尚,“佛法久远,如何用心?”赵州和尚回答,“你看前汉后汉 把揽天下 ,临终时半钱也无分”。什么意思?西汉东汉几百年的江山多辉煌啊,整个天下都是他们家的,但是到了灭亡的时候,半分钱也留不下,无常啊!观无常,观察我们内心的变化,观察妄想的流动,观察万事万物的变迁,这是修行的重要方法。

  比如我们这次活动的安排,天天在变,一会儿一变,刚通知在万佛楼,一会儿又改成了 观音殿 ,搬来搬去的,变化无常。如果你要对此很执着,就会产生很多不满的情绪,你会说这么大型的活动为什么不严格地按计划来进行?从事情上来说,有这样的问题是正常而合理的,但这恰恰也就是烦恼的根源。任何事物都是由非常多的因缘成就的,我们所能了解和控制的因素是少之又少,我们不可能让事物完全按我们的计划和意愿来发展。变了就就随顺变化,变了我们就适应变了的情况。对过去的计划、想法和结论都不要固执,“应无所住”,这才是佛法。能够随顺变化了的情况就不会有烦恼。

  所谓的烦恼一定是你抓住一样东西不肯放手,而它已经变化或消失了;或者实际发生的情况与我们的期望不一样,我们就会感到很痛苦。结果已经产生了,还再反复地想如果我要不那样做结果就会如何如何。这就是颠倒梦想,完全是自寻烦恼。大家可以自己体会,我们曾经最烦恼的事情和心情,现在在什么地方?自己的执着心总是抓着烦恼不放,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还时常在心里把它翻出来品味品味。所以,是我们自己不肯放弃烦恼,而不是那个事情要找我们的麻烦。古人说,但得心不碍物,物岂碍人?祖师还说:“凡夫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我们不要只是在事情上用功,要多在自己能动的心态上用功,这是修行的要点。

  神会禅师曾向六祖慧能大师问过六个问题,其中一问是:“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六祖回答:“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所以,我们能知能觉的心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日月星辰,山河大…

《明影法师禅修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