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后的五大关卡▪P2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断,所以他深层的我慢与不安,在明眼人的眼中是很清楚的。但是如果因缘不成熟,那是丝毫帮不上忙。所以三果行者的我慢,大多数只能留待最后由「死神一黑洞」来将其我慢完全粉碎掉。因此三果的阿那含是在临命终之际,才完全放开而达究竟解脱。

  (第五节)这一节满精采的,「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我此信根集、信根没、信根味、信根患、信根离不如实知者,我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诸比丘!我于信根、信根集、信根没、信根味、信根患、信根离如实知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里面讲出一个重要的关键字眼,「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的集、没、味、患、离,又是重要的关键。「五根」本来是帮助我们解脱的善法--相当重要方法,但是我对这「五根」一样要去看到它的集、没、味、患,然后离,这里就是要透露出《金刚经》所讲的哪一句话?「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初果到三果是在有为、有修、有证的阶段,你要透过三十七道品,「五根」事实上跟三十七道品是结合一起的,初果到三果,一定要透过这些方法--有为、有修、有证。当你闻思之后,实修实证这样上来,这些方法就象是助你渡过这一条河的竹筏,助你渡河的一艘船。如果你来到岸边,然后还一直抓着竹筏不放,事实上法门、这个法,中国字刚好是竹筏的「筏」,这是帮助我们渡河。

  事实上,三十七道品就是帮助我们渡河的法、法门,如果你来到了岸边(意即证到三果了),如果不知道如何把这个法放下,就无法上到彼岸。如果还一直迷恋这艘船,就形成法执,没有办法上到无为、无学、无修、无证的彼岸。所以,包括「五根」,也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法,要去看到它的集、没、味、患。它有「味」,可以帮助我们解脱。再好的法,一样有它的「患」,法门就是一个治病的药物,再好的药都有它的负作用。用得当,可以帮助你治病;用不当或是说你上药瘾,你的「患」就会出来。我们要去看到整体,而帮助我们解脱、渡河的这些竹筏,在适当的时机也要能够看到、要能够「离」。但是,要有证到三果以上的证量,三果向四果阿罗汉果,也就是向阿罗汉果,这时候才能够怎幺样去离,即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义分享】第五关是十个结的最后一个结--『无明』,也是很难突破的最后一关。众生就像一群「先天眼盲」的瞎子,虽有双眼,但绝大多数人的「智慧眼」(法眼、第三眼)都没有打开,同样在看一件事情,看不到那个法。如果你有法眼、智慧眼,就能够从中看到「三法印」,因此就在于有没有智慧眼。如果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没有见到法,虽然你有两只眼睛、有双眼,以「出世间法」来讲,还是一个瞎子啊!还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所以,至道、真理、缘起、体空,明明在眼前,但是就是看不到或是只看到少部分。因为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法本来就在大家的眼前,如果你没有看到,就一直祈求到他方世界去找法。如果你的心不净,到哪里去找净土呢?你在这个地方见不到法,你到哪里去找法呢?

  至道、真理,缘起、体空,明明都在眼前,但是就是看不到或只是看到少部分。众生就在无明遮障下,彼此互相催眠、互相缠缚,就这样「以病态为常态」。而这个遮住眼睛的翳膜--就是『自我』,就是『我、我慢、我是、我能』。只要『自我』不肯死、『我慢』不肯断,那层翳膜就撕不掉。如此,众生就会继续在黑暗中摸索→东撞西撞。常因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所以常觉得这个世间好苦好苦,因为处处都是障碍、处处不顺已意。事实上,那是一个『自我』在那里选择,选择他的「要」,选择他的「不要」,在那里追呀!追他所要;在那里逃呀!逃他所不要的,于是就这样苦呀!一直苦呀!

  因为『无明』遮障,导致对于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不能如实了知而产生种种颠倒梦想。但是不知道、不醒也不觉。如果有反观到,那就好办了。所谓『无明遮障』,大家不要以为说好像很容易,也不要以为说很困难,其实「无明」简单讲就是你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了解,对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无常」、「无我」的真理实相不了解,不了解就是「无明」。当你不了解之时,你所做出来的,就会跟大自然的法则背道而驰,这样就会产生苦呀!所以,不要把『无明』想得很抽象,很遥不可及,而是你的心静下来,如实面对自己的身心、了解自己的身心,如实去观察大自然跟我们展现的法印、真理实相。当你真正求真求证、了解之后,你的无明结就会破除,就是把「无明」转为「明」,它不是抽象啊!

  『我慢、自我』是生死轮迥相续之因。佛陀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都是要引导众生去体证『无我』。但是很狡猾的『自我』就把『无我』当做一门学问、一个名相、或脑海中的一个概念,就在那里不断的宣说、诤论、或指责别人。把『无我』当做一个很好的挡箭牌,『自我』就可以很狡猾的躲在后面,很会讲、很会教,但是都是教别人去做,尤其是弘法的人,尤其是宗教师,更是要如实回来面对自己,不是讲给别人听,只是教别人去做,教别人不要执着金银、不要执着钱,但是自己却都放不下。『自我』(深层的我慢)与『无明』它们是同时存在、相依为命、互相滋长。佛陀设计出一套解脱道--三十七道品,包括种种法门,都是要引导众生把心澄静下来→如实深观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反观诸结缚而一一断除→再深入看到深层的我慢与无明→突破最后五大关卡而大彻大悟,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事实上就是前面那一节的重点核心,就算能渡你到彼岸的三十七道品、种种法门,最后仍然是要舍离、要放下,才能上到涅槃的彼岸。涅槃彼岸是「无为、无学、无修、无证、无所得」。这是唯证乃知,对三果以下的行者,都只是脑海中的一个概念。如同对瞎子而言,『阳光』永远只是他脑海中的一个概念,除非他的眼疾好了。假设众生是慧眼没有打开、没有看到法,换一个名词来讲,就像患先天眼盲的瞎子,没有看到这外面的事物,因此你常常会东撞西撞。世间不如意之事,占十之八九,我们都认为是境界阻碍我们,不顺心的事很多,常常在娑婆世界里面东撞西撞,不顺已意的很多,因此就觉得苦呀!很苦呀!苦呀!苦呀!很多人都撞得鼻青脸肿。

  后来,有的人就说我们要来修行,怎幺样修行才能够出离苦?听说只要能够找到阳光,有阳光来照射,这样我们就不会撞到东西,于是大家就拼命要修行,要拼命去找阳光。到处去找、到处去找阳光,认为透过我的闻思知见,听人家讲说阳光是长得怎幺样,阳光是什幺颜色……,但是你没有看过阳光,我再怎幺样诠述阳光,你内心里面会认为说我懂了、我知道了,但是你真的懂吗?因为我经典读过很多,我也听过很多,现在知道阳光是什幺了,但是你不知道你还是瞎子,你不知道你还没有真正看过阳光,你的头脑里面装填很多对阳光的理论、知见、知识,跟实际的阳光都还是不相干,众生不知道。一些世间的宗教师,就会讲说我们要好好努力去修,然后就可以找到光。

  只要有光,你就可以出离苦海,就不会去撞到东西,于是你就努力好好修、好好修,修到最后就会有光出来。有的人就会一直修,但是不管他怎幺修,还是看不到光。有的人在修、在打坐时,认为他可以看到光了,「哇!我看到光了,我这个光是……,我们要把这个光放大,要把这个光持久……哇!我终于找到光、看到光了……」这叫做禅相,就是被一些禅相所吸引住。禅相里面的光与外面的光有没有相同?还是不同啊!因此大家继续再找,佛陀就是不断用生命去找光、找涅槃、解脱的人,佛陀也是一样跟着人家去找,结果到最后用生命去找、也是找不到,拜过的师父也是不能真正解答这方面的问题,于是他继续再找,到最后就是用生命去修、去找,后来因缘成熟,佛陀这样撞到了,撞得头破血流之后,结果醒过来才发现,是眼睛的翳膜,把我们的眼睛遮住,让我们看不到外面的光,结果我们一直到外面去找光,翳膜就是『自我』,是你自己『自我』遮障,让你看不到涅槃。

  现在就是一直在找,结果佛陀一直在找,找到后来就撞得头破血流,到后来当他醒过来,他的翳膜撞掉了,发现:啊!阳光本来就是普照呀!是众生被翳膜遮住、看不到东西,然后常常在那里撞得头破血流。所以,重点不是懂得知见很多,对于阳光的理论知识,也不是一直要修练出很厉害、神通广大,然后你可以修出阳光,这样都是梦幻世界。真正的阳光本来就存在,一个真正醒过来的人,才体悟到什幺叫做无为,什幺叫做无学,什幺叫做无修。个阳光本来就存在,只是你的翳膜遮障、自我遮障而已,你看不到。如果修行目标放错,一直在世间有为法方面修,或是说想逃到他方世界去找阳光,都还是找不到。

  所以,修行要扣住重点核心,整个十个结、核心都是在「我」、「自我」在作祟,如果你那个翳膜去除掉,就能够看到阳光本来就存在,本来众生就在极乐世界里面,本来众生就在涅槃界里面,当你看到这些,才发现前三十年是「枉作风尘客」,因为阳光本来就存在,因此这时候你才体会到「无为」,不必去努力工作,或是努力去求那些知见,阳光才会跑出来,不必去做那些,所谓「无学」,阳光的存在也不是你用学问去解读、解析,然后阳光就会跑出来,它本来就存在;太阳的存在也不是你努力修行、神通广大之后,太阳才跑出来;太阳的存在不是你努力修行之后,太阳才跑出来。

  证到四果的人,体会到无学、无修、无…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后的五大关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