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斷,所以他深層的我慢與不安,在明眼人的眼中是很清楚的。但是如果因緣不成熟,那是絲毫幫不上忙。所以叁果行者的我慢,大多數只能留待最後由「死神一黑洞」來將其我慢完全粉碎掉。因此叁果的阿那含是在臨命終之際,才完全放開而達究竟解脫。
(第五節)這一節滿精采的,「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我此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不如實知者,我不得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衆中,爲解脫,爲出爲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諸比丘!我于信根、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如實知故,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衆中,爲解脫,爲出爲離,心離顛倒,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經文裏面講出一個重要的關鍵字眼,「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的集、沒、味、患、離,又是重要的關鍵。「五根」本來是幫助我們解脫的善法--相當重要方法,但是我對這「五根」一樣要去看到它的集、沒、味、患,然後離,這裏就是要透露出《金剛經》所講的哪一句話?「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初果到叁果是在有爲、有修、有證的階段,你要透過叁十七道品,「五根」事實上跟叁十七道品是結合一起的,初果到叁果,一定要透過這些方法--有爲、有修、有證。當你聞思之後,實修實證這樣上來,這些方法就象是助你渡過這一條河的竹筏,助你渡河的一艘船。如果你來到岸邊,然後還一直抓著竹筏不放,事實上法門、這個法,中國字剛好是竹筏的「筏」,這是幫助我們渡河。
事實上,叁十七道品就是幫助我們渡河的法、法門,如果你來到了岸邊(意即證到叁果了),如果不知道如何把這個法放下,就無法上到彼岸。如果還一直迷戀這艘船,就形成法執,沒有辦法上到無爲、無學、無修、無證的彼岸。所以,包括「五根」,也是幫助我們解脫的法,要去看到它的集、沒、味、患。它有「味」,可以幫助我們解脫。再好的法,一樣有它的「患」,法門就是一個治病的藥物,再好的藥都有它的負作用。用得當,可以幫助你治病;用不當或是說你上藥瘾,你的「患」就會出來。我們要去看到整體,而幫助我們解脫、渡河的這些竹筏,在適當的時機也要能夠看到、要能夠「離」。但是,要有證到叁果以上的證量,叁果向四果阿羅漢果,也就是向阿羅漢果,這時候才能夠怎幺樣去離,即是『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義分享】第五關是十個結的最後一個結--『無明』,也是很難突破的最後一關。衆生就像一群「先天眼盲」的瞎子,雖有雙眼,但絕大多數人的「智慧眼」(法眼、第叁眼)都沒有打開,同樣在看一件事情,看不到那個法。如果你有法眼、智慧眼,就能夠從中看到「叁法印」,因此就在于有沒有智慧眼。如果你的智慧眼沒有打開,沒有見到法,雖然你有兩只眼睛、有雙眼,以「出世間法」來講,還是一個瞎子啊!還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面。所以,至道、真理、緣起、體空,明明在眼前,但是就是看不到或是只看到少部分。因爲你的智慧眼沒有打開,法本來就在大家的眼前,如果你沒有看到,就一直祈求到他方世界去找法。如果你的心不淨,到哪裏去找淨土呢?你在這個地方見不到法,你到哪裏去找法呢?
至道、真理,緣起、體空,明明都在眼前,但是就是看不到或只是看到少部分。衆生就在無明遮障下,彼此互相催眠、互相纏縛,就這樣「以病態爲常態」。而這個遮住眼睛的翳膜--就是『自我』,就是『我、我慢、我是、我能』。只要『自我』不肯死、『我慢』不肯斷,那層翳膜就撕不掉。如此,衆生就會繼續在黑暗中摸索→東撞西撞。常因撞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所以常覺得這個世間好苦好苦,因爲處處都是障礙、處處不順已意。事實上,那是一個『自我』在那裏選擇,選擇他的「要」,選擇他的「不要」,在那裏追呀!追他所要;在那裏逃呀!逃他所不要的,于是就這樣苦呀!一直苦呀!
因爲『無明』遮障,導致對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不能如實了知而産生種種顛倒夢想。但是不知道、不醒也不覺。如果有反觀到,那就好辦了。所謂『無明遮障』,大家不要以爲說好像很容易,也不要以爲說很困難,其實「無明」簡單講就是你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不了解,對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無常」、「無我」的真理實相不了解,不了解就是「無明」。當你不了解之時,你所做出來的,就會跟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這樣就會産生苦呀!所以,不要把『無明』想得很抽象,很遙不可及,而是你的心靜下來,如實面對自己的身心、了解自己的身心,如實去觀察大自然跟我們展現的法印、真理實相。當你真正求真求證、了解之後,你的無明結就會破除,就是把「無明」轉爲「明」,它不是抽象啊!
『我慢、自我』是生死輪迥相續之因。佛陀不管從哪個角度切入,都是要引導衆生去體證『無我』。但是很狡猾的『自我』就把『無我』當做一門學問、一個名相、或腦海中的一個概念,就在那裏不斷的宣說、诤論、或指責別人。把『無我』當做一個很好的擋箭牌,『自我』就可以很狡猾的躲在後面,很會講、很會教,但是都是教別人去做,尤其是弘法的人,尤其是宗教師,更是要如實回來面對自己,不是講給別人聽,只是教別人去做,教別人不要執著金銀、不要執著錢,但是自己卻都放不下。『自我』(深層的我慢)與『無明』它們是同時存在、相依爲命、互相滋長。佛陀設計出一套解脫道--叁十七道品,包括種種法門,都是要引導衆生把心澄靜下來→如實深觀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反觀諸結縛而一一斷除→再深入看到深層的我慢與無明→突破最後五大關卡而大徹大悟,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事實上就是前面那一節的重點核心,就算能渡你到彼岸的叁十七道品、種種法門,最後仍然是要舍離、要放下,才能上到涅槃的彼岸。涅槃彼岸是「無爲、無學、無修、無證、無所得」。這是唯證乃知,對叁果以下的行者,都只是腦海中的一個概念。如同對瞎子而言,『陽光』永遠只是他腦海中的一個概念,除非他的眼疾好了。假設衆生是慧眼沒有打開、沒有看到法,換一個名詞來講,就像患先天眼盲的瞎子,沒有看到這外面的事物,因此你常常會東撞西撞。世間不如意之事,占十之八九,我們都認爲是境界阻礙我們,不順心的事很多,常常在娑婆世界裏面東撞西撞,不順已意的很多,因此就覺得苦呀!很苦呀!苦呀!苦呀!很多人都撞得鼻青臉腫。
後來,有的人就說我們要來修行,怎幺樣修行才能夠出離苦?聽說只要能夠找到陽光,有陽光來照射,這樣我們就不會撞到東西,于是大家就拼命要修行,要拼命去找陽光。到處去找、到處去找陽光,認爲透過我的聞思知見,聽人家講說陽光是長得怎幺樣,陽光是什幺顔色……,但是你沒有看過陽光,我再怎幺樣诠述陽光,你內心裏面會認爲說我懂了、我知道了,但是你真的懂嗎?因爲我經典讀過很多,我也聽過很多,現在知道陽光是什幺了,但是你不知道你還是瞎子,你不知道你還沒有真正看過陽光,你的頭腦裏面裝填很多對陽光的理論、知見、知識,跟實際的陽光都還是不相幹,衆生不知道。一些世間的宗教師,就會講說我們要好好努力去修,然後就可以找到光。
只要有光,你就可以出離苦海,就不會去撞到東西,于是你就努力好好修、好好修,修到最後就會有光出來。有的人就會一直修,但是不管他怎幺修,還是看不到光。有的人在修、在打坐時,認爲他可以看到光了,「哇!我看到光了,我這個光是……,我們要把這個光放大,要把這個光持久……哇!我終于找到光、看到光了……」這叫做禅相,就是被一些禅相所吸引住。禅相裏面的光與外面的光有沒有相同?還是不同啊!因此大家繼續再找,佛陀就是不斷用生命去找光、找涅槃、解脫的人,佛陀也是一樣跟著人家去找,結果到最後用生命去找、也是找不到,拜過的師父也是不能真正解答這方面的問題,于是他繼續再找,到最後就是用生命去修、去找,後來因緣成熟,佛陀這樣撞到了,撞得頭破血流之後,結果醒過來才發現,是眼睛的翳膜,把我們的眼睛遮住,讓我們看不到外面的光,結果我們一直到外面去找光,翳膜就是『自我』,是你自己『自我』遮障,讓你看不到涅槃。
現在就是一直在找,結果佛陀一直在找,找到後來就撞得頭破血流,到後來當他醒過來,他的翳膜撞掉了,發現:啊!陽光本來就是普照呀!是衆生被翳膜遮住、看不到東西,然後常常在那裏撞得頭破血流。所以,重點不是懂得知見很多,對于陽光的理論知識,也不是一直要修練出很厲害、神通廣大,然後你可以修出陽光,這樣都是夢幻世界。真正的陽光本來就存在,一個真正醒過來的人,才體悟到什幺叫做無爲,什幺叫做無學,什幺叫做無修。個陽光本來就存在,只是你的翳膜遮障、自我遮障而已,你看不到。如果修行目標放錯,一直在世間有爲法方面修,或是說想逃到他方世界去找陽光,都還是找不到。
所以,修行要扣住重點核心,整個十個結、核心都是在「我」、「自我」在作祟,如果你那個翳膜去除掉,就能夠看到陽光本來就存在,本來衆生就在極樂世界裏面,本來衆生就在涅槃界裏面,當你看到這些,才發現前叁十年是「枉作風塵客」,因爲陽光本來就存在,因此這時候你才體會到「無爲」,不必去努力工作,或是努力去求那些知見,陽光才會跑出來,不必去做那些,所謂「無學」,陽光的存在也不是你用學問去解讀、解析,然後陽光就會跑出來,它本來就存在;太陽的存在也不是你努力修行、神通廣大之後,太陽才跑出來;太陽的存在不是你努力修行之後,太陽才跑出來。
證到四果的人,體會到無學、無修、無…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一章 最後的五大關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