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一章 最后的五大关卡
@ 「色界贪」就是对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初禅到四禅的贪爱,因为初禅到四禅已经是离开欲界,依「色界」的地、水、火、风而入定,故称行者所入的境界为色界(观出入息法就是依风界)。「无色界贪」就是五定到八定,意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入定」,就是无色界贪。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人,有的是他还没有经历过,因此有否贪爱他还不知道;有的是他有经历过四禅八定,他知道自己有在贪爱,但是他还有可能不知道如何放下、如何超越。就像说你能够知道「万法归一」,也知道自己还不足,还不知道「一」归何处。所以,色界贪、无色界贪,就是初果到三果都还有的问题、毛病,还没有断的结。
没有禅定力的修行人,往往仍然是在「欲界」里面打滚。有禅定力的修行人,又很容易迷执在「色界」及「无色界」的四禅八定里。如果你的心态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你会在禅定里面要求禅相、异相,或是要神通,你会被这些禅相、异相、神通,把你引导、岔开,于是就会迷恋在禅定方面。所以,证到三果的行者,对此二界(色界、无色界)仍然还没有超越,仍然会津津乐道于各种禅定、禅支、禅相及各种觉受。以上【法义分享】,含意都很深、很深、也很微细,如果我们以后有因缘,再继续开办中级班,届时再慢慢解开,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很深、很微细、迷人之处,一般众生不容易超越,陷在里面、卡在里面,不容易觉察。
为什幺证到三界的人,对「色界贪」、「无色界」还没办法超越?四禅八定(色界、无色界)是经过行者努力禅修而得,但仍然是由「自我」所努力修行而得,仍是属于有为法。第九定的「灭尽定」,也是行者有为有修而契入,仍是属于有为法、生灭法。所以,你从证初果到三果,都是在有为法的阶段,有修、有证、有得的阶段;真正到后面证阿罗汉果,才会体证到无学、无修、无证、无得,意即《心经》所讲的「无得亦无失」,就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事实上,本来就没有大、小乘之分,那是众生在妄作分别,本来你在实修,只要按照次第步骤逐步上来,它本来就是空、涅槃,般若方面都是一体的。在我们这一本书里面,一样有列到《心经》方面的,因为它是非常高、非常好的境界、一种诠述。
第三关就是「掉举」,什幺是「掉举」呢?因为经文都比较简单,因此我们没有唸经文,大家自己看就可以,现在把一些重要的法义跟大家分享、诠释一下。「掉举」就象是吊儿啷当,但是证到三果的人,是比较不会吊儿啷当,这里的重点是怎幺样呢?「掉举」的浅意是静不来、闲不下来。但「掉举」所透露出的深义是「深层内心仍然是不安」--仍然是不知如何安其心。而深层内心的不安,主要是因为生死大事还没有彻底解决,或是虽然他认为自己知道、知道,但是还都停留在头脑里面的知见,没有真正的体证,没有真正的断除。所以,三果圣者,虽能万法归一(也能入深定),但仍然不知一归何处,还没有真正的大安心、大自在。
当你还没有真正大安心,你的心还是要去找依靠,于是那个「自我」,仍然抓得很紧、很紧,只要有「自我」,你就会有无明、就会有我慢,里面微细的不安就会展现出来,就是会有「掉举」的情况,也就是静不下来、闲不下来。一般人,如果修行还没有进入很深的人,或是有些修行人还是一样,一直常常透过各种忙碌、成就感,然后掩饰内心的不安,这是众生很常犯的毛病。我们常常说静下来,然后要透过很多的忙碌,让自己忘掉内心的不安,当单独面对自己,就是徬徨无措,不知道要把自己摆在哪里,又不知道要如何安置自己,结果就要透过各种的忙碌,一方面忘掉自己,一方面麻醉自己,一方面让我忘了我是谁。
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不是因为你的忙碌,不是因为你的慈悲行善,整天一直忙,就认为说我今天都没有烦恼,但是你内心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吗?还是存在着啊!所以,「掉举」都是在告诉我们:你静不下来。一个人要能够真正静得下来,才能够真正的动;你要真正能够放得下,才能够真正提得起。至于你的提起,是你真正放下后的提起,还是放不下的一种自我掩饰,你可以欺骗得了别人,欺骗不了明眼人。因此,我们修行就是要如实面对自己,只要发现我们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生死大事还没有真正的解决,就是要不断的虚心学习,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深层的问题解决掉,比如「五上分结」,都是讲到很深的问题。
(第四节)【法义分享】第四关就是「我慢」。「我慢」就是指由「我」、「我所」衍生出来的种种慢--我是师父、我是大法师、我是大修行人、我是梵行清净的圣者、我是开悟者、我是大法王、我是伟大的导师、我是…………,包括我是总经理、我是董事长、我是……,当我们在讲「我是……」的背后,你有没有去觉察到,这里面有很多的我慢心在作祟,有没有去看到?认为我是一家之主,你就要听我的,我是你老爸、我是你父亲,儿子理所当然就要听我的,我们现在是讲的比较露骨,有时候虽然你是讲得比较温和、比较斯文,但是我们背后里面的主宰欲、慢心都有在贯穿,很多是很微细的,你能不能去觉察得到?如果觉察不到,我们会以为没有,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很粗。心粗、不够微细,你就看到不到,你以为没有,事实上不是没有,「我慢」处处都在作祟,尤其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更容易展现。
真正要检视「我慢」,在禅修的时候,训练让我们的心灵进入到更微细的质量以及深观,但是你要把这一种质量应用,带到平常的历缘对境中,包括说我能消灾、我能呼风唤雨、我能帮人灌顶加持、我能具神通异能、我能够聚众数千人、我能够具足种种禅定,我能够……,很多啊!我们常常都在我是、我能里面。以前常常会讲到:我是、我能、我慢,比较具体的讲,「我能」讲的是什幺?「我是」的具体内容?一个人为什幺能够破除我是、我能呢?所有的我是、我能,都是来自于我、我所的抓取,真正要破除,整个核心就是你要了悟、透视这个「我」,它的实相是怎幺样?当你能够真正了悟这些,看到整个因缘的这些,以及你能够做什幺,是要很多众生的因缘来具足而成。
当你这样,你一样会很珍惜,然后会很认真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但是当它有成就之后,你不会沾沾自喜的,个人占为己有的居功,然后炫耀说这是我个人的厉害,你会把这些跟众生法界来分享,因为这真的是众因缘形成。所谓「卑慢」是「我慢」的另外一面、是同一体,注意这一句话,含意很深!以后大家要慢慢去检视,记得!我慢与卑慢,都是来自于人类的二元对立,然后在那里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比出来之后,不是落入我慢、就是卑慢。记得!只要你有我慢,你在展现我慢,都是在告诉人家:你的内心里面是自卑的,你外面展现出来是我慢,事实上你的内心是自卑心在作祟;如果你外面展现出来的是卑慢,事实上你内心是我慢在作祟。
例如有一种人天生喜欢听人家的指挥,反正人家跟我们怎幺讲、我就怎幺做,当然他是一个卑慢,至于我慢呢?事实上,他内心里面是有的,只是今天没有因缘让他展现而已,因为他衡量各方面,我们都比别人差啊!衡量我们都不足呀!好嘛!我们就做个属下,人家怎幺讲,我就怎幺做,这样就好了。事实上,当他遇到各方面条件比他差的,他又会展现我慢,事实上这是很深,大家要慢慢去看,这是一体两面的。当你有我慢,事实上就是你内心还有卑慢,就是因为有卑慢,只是暂时被压抑、压制下来,等到有一天你咸鱼翻身,你就展现了。
举例来讲,如果你现在认为公司董事长在耍他的权术,我今天是个小职员,反正各方面都不如你,我今天需要生活,所以我在这里工作,好吧!你再怎幺骂我,我就是、是、是!表面上好像很服从,但是你的内心里面呢?却是会想说有一天等我机缘成熟,我要当起董事长,我要另起炉灶。当有一天,好像说「媳妇熬成婆」,当你当起董事长的时候,因为你以前认为是被欺压的阶级情况,于是又会以这种心来回向你的员工。如果你能够面对当下,不管他是多高的董事长、多有钱的董事长,我在公司里面虽然是一个职员,但是我没有卑慢,也不去羡慕你,我是存着一种感恩的心,感恩公司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环境,在我今天的工作岗位上,我就好好工作岗位上该作的事做好,做我所应该做的,我也不去巴结,也没有卑慢那些,该作的就作。等到也许有一天因缘,当你成为董事长、老板,那时候也不会以傲慢之心来对待你的员工,你一样会以感恩的心来对待你的员工,因为你知道今天公司的成长与存在,是大家同心协力。所以,我慢跟卑慢是一体两面。
当你一个人渐渐了悟真理实相之后,就会超脱二元对立,来到一个叫做「无上」。很多人错误解释「无上」,认为我修行修到最后,「我境界最高,没有人比我高、比我大,所以我是无上师,你们都要来顶礼、都要来跪拜……」都是错误的解读。所谓「无上」,不是说修行到最后「我最高、我最厉害」,当你认为你的修行境界最高、最厉害,事实上有没有我慢?这里面你还是有比高、比大、比小。佛陀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超越二元对立,超越我慢、卑慢,然后来到「无上」。「无上」就是没有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没有我慢、没有卑慢,看到跟一切众生是平等。
『我慢』这一关是很难突破,因为这是『自我』能够继续存在的动力。证到初果,我慢可以断除一半(属于比较粗浅的)。证到三果,我慢断四分之三。但剩下的四分之一是最深、最微细、最不易觉察到的死角。这方面,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的不断用功,就可以断除。三果圣者,不管他是多幺有名的大法师、大住持、大禅师,但是因为五上分结还…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后的五大关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