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一章 最後的五大關卡
@ 「色界貪」就是對色界的貪愛,也就是對初禅到四禅的貪愛,因爲初禅到四禅已經是離開欲界,依「色界」的地、水、火、風而入定,故稱行者所入的境界爲色界(觀出入息法就是依風界)。「無色界貪」就是五定到八定,意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入定」,就是無色界貪。證到初果、二果、叁果的人,有的是他還沒有經曆過,因此有否貪愛他還不知道;有的是他有經曆過四禅八定,他知道自己有在貪愛,但是他還有可能不知道如何放下、如何超越。就像說你能夠知道「萬法歸一」,也知道自己還不足,還不知道「一」歸何處。所以,色界貪、無色界貪,就是初果到叁果都還有的問題、毛病,還沒有斷的結。
沒有禅定力的修行人,往往仍然是在「欲界」裏面打滾。有禅定力的修行人,又很容易迷執在「色界」及「無色界」的四禅八定裏。如果你的心態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你會在禅定裏面要求禅相、異相,或是要神通,你會被這些禅相、異相、神通,把你引導、岔開,于是就會迷戀在禅定方面。所以,證到叁果的行者,對此二界(色界、無色界)仍然還沒有超越,仍然會津津樂道于各種禅定、禅支、禅相及各種覺受。以上【法義分享】,含意都很深、很深、也很微細,如果我們以後有因緣,再繼續開辦中級班,屆時再慢慢解開,因爲這裏面有很多很深、很微細、迷人之處,一般衆生不容易超越,陷在裏面、卡在裏面,不容易覺察。
爲什幺證到叁界的人,對「色界貪」、「無色界」還沒辦法超越?四禅八定(色界、無色界)是經過行者努力禅修而得,但仍然是由「自我」所努力修行而得,仍是屬于有爲法。第九定的「滅盡定」,也是行者有爲有修而契入,仍是屬于有爲法、生滅法。所以,你從證初果到叁果,都是在有爲法的階段,有修、有證、有得的階段;真正到後面證阿羅漢果,才會體證到無學、無修、無證、無得,意即《心經》所講的「無得亦無失」,就是四果阿羅漢的世界。事實上,本來就沒有大、小乘之分,那是衆生在妄作分別,本來你在實修,只要按照次第步驟逐步上來,它本來就是空、涅槃,般若方面都是一體的。在我們這一本書裏面,一樣有列到《心經》方面的,因爲它是非常高、非常好的境界、一種诠述。
第叁關就是「掉舉」,什幺是「掉舉」呢?因爲經文都比較簡單,因此我們沒有唸經文,大家自己看就可以,現在把一些重要的法義跟大家分享、诠釋一下。「掉舉」就象是吊兒啷當,但是證到叁果的人,是比較不會吊兒啷當,這裏的重點是怎幺樣呢?「掉舉」的淺意是靜不來、閑不下來。但「掉舉」所透露出的深義是「深層內心仍然是不安」--仍然是不知如何安其心。而深層內心的不安,主要是因爲生死大事還沒有徹底解決,或是雖然他認爲自己知道、知道,但是還都停留在頭腦裏面的知見,沒有真正的體證,沒有真正的斷除。所以,叁果聖者,雖能萬法歸一(也能入深定),但仍然不知一歸何處,還沒有真正的大安心、大自在。
當你還沒有真正大安心,你的心還是要去找依靠,于是那個「自我」,仍然抓得很緊、很緊,只要有「自我」,你就會有無明、就會有我慢,裏面微細的不安就會展現出來,就是會有「掉舉」的情況,也就是靜不下來、閑不下來。一般人,如果修行還沒有進入很深的人,或是有些修行人還是一樣,一直常常透過各種忙碌、成就感,然後掩飾內心的不安,這是衆生很常犯的毛病。我們常常說靜下來,然後要透過很多的忙碌,讓自己忘掉內心的不安,當單獨面對自己,就是徬徨無措,不知道要把自己擺在哪裏,又不知道要如何安置自己,結果就要透過各種的忙碌,一方面忘掉自己,一方面麻醉自己,一方面讓我忘了我是誰。
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不是因爲你的忙碌,不是因爲你的慈悲行善,整天一直忙,就認爲說我今天都沒有煩惱,但是你內心的根本問題解決了嗎?還是存在著啊!所以,「掉舉」都是在告訴我們:你靜不下來。一個人要能夠真正靜得下來,才能夠真正的動;你要真正能夠放得下,才能夠真正提得起。至于你的提起,是你真正放下後的提起,還是放不下的一種自我掩飾,你可以欺騙得了別人,欺騙不了明眼人。因此,我們修行就是要如實面對自己,只要發現我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生死大事還沒有真正的解決,就是要不斷的虛心學習,這樣才能夠真正把深層的問題解決掉,比如「五上分結」,都是講到很深的問題。
(第四節)【法義分享】第四關就是「我慢」。「我慢」就是指由「我」、「我所」衍生出來的種種慢--我是師父、我是大法師、我是大修行人、我是梵行清淨的聖者、我是開悟者、我是大法王、我是偉大的導師、我是…………,包括我是總經理、我是董事長、我是……,當我們在講「我是……」的背後,你有沒有去覺察到,這裏面有很多的我慢心在作祟,有沒有去看到?認爲我是一家之主,你就要聽我的,我是你老爸、我是你父親,兒子理所當然就要聽我的,我們現在是講的比較露骨,有時候雖然你是講得比較溫和、比較斯文,但是我們背後裏面的主宰欲、慢心都有在貫穿,很多是很微細的,你能不能去覺察得到?如果覺察不到,我們會以爲沒有,那是因爲我們的心很粗。心粗、不夠微細,你就看到不到,你以爲沒有,事實上不是沒有,「我慢」處處都在作祟,尤其在曆緣對境的時候更容易展現。
真正要檢視「我慢」,在禅修的時候,訓練讓我們的心靈進入到更微細的質量以及深觀,但是你要把這一種質量應用,帶到平常的曆緣對境中,包括說我能消災、我能呼風喚雨、我能幫人灌頂加持、我能具神通異能、我能夠聚衆數千人、我能夠具足種種禅定,我能夠……,很多啊!我們常常都在我是、我能裏面。以前常常會講到:我是、我能、我慢,比較具體的講,「我能」講的是什幺?「我是」的具體內容?一個人爲什幺能夠破除我是、我能呢?所有的我是、我能,都是來自于我、我所的抓取,真正要破除,整個核心就是你要了悟、透視這個「我」,它的實相是怎幺樣?當你能夠真正了悟這些,看到整個因緣的這些,以及你能夠做什幺,是要很多衆生的因緣來具足而成。
當你這樣,你一樣會很珍惜,然後會很認真去做你該做的事情。但是當它有成就之後,你不會沾沾自喜的,個人占爲己有的居功,然後炫耀說這是我個人的厲害,你會把這些跟衆生法界來分享,因爲這真的是衆因緣形成。所謂「卑慢」是「我慢」的另外一面、是同一體,注意這一句話,含意很深!以後大家要慢慢去檢視,記得!我慢與卑慢,都是來自于人類的二元對立,然後在那裏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比出來之後,不是落入我慢、就是卑慢。記得!只要你有我慢,你在展現我慢,都是在告訴人家:你的內心裏面是自卑的,你外面展現出來是我慢,事實上你的內心是自卑心在作祟;如果你外面展現出來的是卑慢,事實上你內心是我慢在作祟。
例如有一種人天生喜歡聽人家的指揮,反正人家跟我們怎幺講、我就怎幺做,當然他是一個卑慢,至于我慢呢?事實上,他內心裏面是有的,只是今天沒有因緣讓他展現而已,因爲他衡量各方面,我們都比別人差啊!衡量我們都不足呀!好嘛!我們就做個屬下,人家怎幺講,我就怎幺做,這樣就好了。事實上,當他遇到各方面條件比他差的,他又會展現我慢,事實上這是很深,大家要慢慢去看,這是一體兩面的。當你有我慢,事實上就是你內心還有卑慢,就是因爲有卑慢,只是暫時被壓抑、壓製下來,等到有一天你鹹魚翻身,你就展現了。
舉例來講,如果你現在認爲公司董事長在耍他的權術,我今天是個小職員,反正各方面都不如你,我今天需要生活,所以我在這裏工作,好吧!你再怎幺罵我,我就是、是、是!表面上好像很服從,但是你的內心裏面呢?卻是會想說有一天等我機緣成熟,我要當起董事長,我要另起爐竈。當有一天,好像說「媳婦熬成婆」,當你當起董事長的時候,因爲你以前認爲是被欺壓的階級情況,于是又會以這種心來回向你的員工。如果你能夠面對當下,不管他是多高的董事長、多有錢的董事長,我在公司裏面雖然是一個職員,但是我沒有卑慢,也不去羨慕你,我是存著一種感恩的心,感恩公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環境,在我今天的工作崗位上,我就好好工作崗位上該作的事做好,做我所應該做的,我也不去巴結,也沒有卑慢那些,該作的就作。等到也許有一天因緣,當你成爲董事長、老板,那時候也不會以傲慢之心來對待你的員工,你一樣會以感恩的心來對待你的員工,因爲你知道今天公司的成長與存在,是大家同心協力。所以,我慢跟卑慢是一體兩面。
當你一個人漸漸了悟真理實相之後,就會超脫二元對立,來到一個叫做「無上」。很多人錯誤解釋「無上」,認爲我修行修到最後,「我境界最高,沒有人比我高、比我大,所以我是無上師,你們都要來頂禮、都要來跪拜……」都是錯誤的解讀。所謂「無上」,不是說修行到最後「我最高、我最厲害」,當你認爲你的修行境界最高、最厲害,事實上有沒有我慢?這裏面你還是有比高、比大、比小。佛陀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超越二元對立,超越我慢、卑慢,然後來到「無上」。「無上」就是沒有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沒有我慢、沒有卑慢,看到跟一切衆生是平等。
『我慢』這一關是很難突破,因爲這是『自我』能夠繼續存在的動力。證到初果,我慢可以斷除一半(屬于比較粗淺的)。證到叁果,我慢斷四分之叁。但剩下的四分之一是最深、最微細、最不易覺察到的死角。這方面,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的不斷用功,就可以斷除。叁果聖者,不管他是多幺有名的大法師、大住持、大禅師,但是因爲五上分結還…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一章 最後的五大關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