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章 修四念处
一 杂 六二一(六○ 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二 杂 六二二(六○ 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法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法义分享】
◎四念处的修法是综合性的应用与全面性展开的完整修法。那是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在修行。
◎起初要参加为期七天或十天的禅修,经善知识指导整套的修法,及如何去如实深观、体悟身心内外及宇宙人生的实相。一方面也学习当下现观身口意的冲动。
◎有正知正见后,采用四念处的全面修行法,那是随时都有可能因真修实证而开悟、断结、证果。
◎但是,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有以下弊病:(一)只懂一些空壳名相。只学一些皮毛或只学到部份而没办法深入。(二)略有心得体悟后,就背着一把锐利的宝剑,到处要找人较量,或到处看别人之漏、挑别人的毛病,设法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
◎修行,如果不是用来随时反观自己身口意的冲动与我慢,如果不是用来反观诸结缚而断结,那不管如何勇猛修行,都还在世间法里面绕。
三 杂 六二四(六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修四念处。谛听!善思!云何修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外身、内外身观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如是受、心、法,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法义分享】
◎四念处是针对身、受、心、法,进行全面性的深观。而且每部份又分为内身、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法、外法、内外法。
◎四念处实修分成几个层次:一、观察内身、内受(观察自己的身体及觉受)。二、观察内心、内法。三、观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四、观察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
◎一般教导四念处实修的,大部份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内受方面下功夫,少部份能进展到内心、内法。但完整的四念处修法,要深入到第四层。修行的视野,要由点--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
◎修行是要以个人五蕴身心为起点,但不要只局限在个人五蕴身心上,否则会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林」。这与能否断深层的我慢有很大很大的关系。
四 杂 六三二(六一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五 杂 六三三(六一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法义分享】
◎「自护即护他,护他即自护」。把每一位众生都当做自己一般的尊重与爱护。但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到众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还能保护谁?要自护、护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处」。
六 杂 六四七(六三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七 杂 六五二(六三八)
尔时,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时,纯陀沙弥供养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担持衣钵,到王舍城……
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余舍利及衣钵来。』」
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
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汝今,阿难!如我先说,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法义分享】
◎真正善知识不会一直强调他的厉害、他的重要,而让你加强对他的依赖。真正善知识只是无我无私的协助你独立,协助你「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自依、法依、不异依」的具体作法,就是以四念处为依止处。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
八 杂 六五三(六三九)
尔时,世尊观察众会已,告诸比丘: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健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满足。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人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目健连求,如来已离世财及法财。
汝等莫以舍利弗、目健连涅槃故愁忧苦恼……何有生法、起法、作法、为法、坏败之法而不磨灭?欲令不坏,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舍利弗、大目健连两位是佛陀在世时的弘法主将。两位不但成就阿罗汉,又都积极行菩萨道、入世弘法度众。其他成就阿罗汉的圣者也都是积极入世度众生。
◎这两经还含有不少的启示与深意,行者要慢慢去体会。
九 念处经 中 九八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