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九章 正知正见

  第十九章 正知正见

  (这一节)此章要探究当初佛陀所讲的「正见」为何?因为有很多的大师、很多的法师,他们都有一套自己对正见的定义,已经看太多了!现在看看佛陀是怎幺定义「正见」?于是把「正见」方面集中,让大家可以来参考。「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标出一个很重要的正见。

  这里讲的是「色」,但是这个「色」代表「五阴」,不管是从五阴或是六入处,或是从六界,记得!「五阴」是我们的身心,从我们身心的角度,或是从六入处--六根、六尘,「六尘」就是讲整个世间现象界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整个世间的六入处,包括身心内外这些都是。「六界」就是整个山河大地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大自然的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也是法界里面的一分子,不管从哪个角度,常常都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你都要去体证、要去求证到「无常」,第二个法印就是「无我」,就是整个我们修行要扣住的核心。我们的闻思已经建立不少的基础了,现在渐渐地归纳修行迈向究竟解脱的重点核心。

  「若所有色」只是一个代表,不管蕴、界、处,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大小、好丑、远近……这些,全部都是一样,都要去体会到「无常」、还有「无我」。你体会到「无我」,就能够体会到「无我所」;你能够体会到「无我」、「无我所」,对于外面的抓取,就可以放得下。当你体会到「无我」,对「自我」生命的抓取,就可以完全的放下。

  「如是见者,是为正见」是佛陀对「正见」很明确的一个定义,修行就是要去如实深观五阴、六根、六界、身心内外……,一切都是「无常」剎那生灭变异。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我们修行说要见法、要开悟、要证果,整个核心都要扣住这里,进而体证「无我」、「无我所」。不要以为这很容易、没什幺,此种人都是常把「无常」、「无我」,当做只是一个概念、名相,或是当做口头禅,用嘴巴说而已。如果能够实际去实修实证,十个结一定会逐渐的断除而解脱自在。所谓体证到「无我」、「无我所」,就是十个结--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一一破除,有正确的闻思、正确的理解,十个结就必然一一的破除。

  (第二节)「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眼无常」就是指六入处,所谓阴、界、处(蕴、界、处)都是一样,「六界」有时称为「持」,所谓「阴、持、入」都是一样。所谓「阴、持」,「持」就是六界,「入」就是六入处的「入」。

  (第三节)「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佛陀对世间、对众生看得很清楚,众生、一般人,只要还没有解脱以前,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一般众生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取诸境界,心便计着」你喜欢什幺,就被境界粘着;你不喜欢什幺,也是一样被境界粘着。所谓「粘着」,不是说你喜欢的、才被粘着;你不喜欢的境界,一样被境界把你碍着,成为境界的奴隶,就是「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

  「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实去看到世人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打滚,然后你能够超越出二元对立,就叫「正见」,超越二元对立。「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话。「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就是超越二元对立,而走在中道上,上次有讲过了,在此就不再重复。

  (第四节)对于各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要去看到它的苦、它的无常,有所求、就会有苦,你就有迎拒。此经文最主要告诉我们:因为你各种感受之后,会有迎、有拒的心,于是你的内心就会绷紧、就会用力,就会被境界所束缚,那个苦就跟在后面。当有乐受的时候,你会抓取,怕乐受消失;偏偏乐受不可能如你所愿,此亦即乐受为何也会产生苦?最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有得失心、迎拒心。

  (第五节)「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建立起正见,就已经走在八正道上,已经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

  (第六节)「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一般佛教都是在讲缘起、缘起法,不错!佛教是很强调缘起、缘起法,但是什幺是缘起?什幺是非缘起?我们要清清楚楚区分出来。【法义分享】一切以「明」为根本,「无明」就是我们的愚痴无知,对于现象界、万事万物,对我们身心内外的无知,对是非、好坏这些的无知,即是「无明」。

  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心静下来,然后如实去了悟这些实相,一切以「明」为根本,就是把无明、愚痴、无知转换过来,成为「明」、清楚了知。「无明」就是愚痴、没有智慧,「明」就是打开智慧眼,有正知正见,有智慧。所谓「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这方面的分别是很重要,到后面第25章第六节再讲述。《阿含经》里面99﹪都是讲述「三法印」、「缘起法」,及分别种种法义,但是何谓「非缘起法」?何谓「非缘起法」?什幺叫做「无分别」?《阿含》里面对这些深义所谈并不多,初期《大乘经论》,就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后面这两点是满重要的。

  如果真正脚踏实地的修行,又体证到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则一切的大、小乘之争,都会烟消云散。不但没有大、小乘之争,也不会有宗教、派系之别,希望大家慢慢去体会、去消化,含意很深!《阿含》的深义,也就是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都是要用心灵去领悟、体会,不是用头脑去思惟、想象,更不是用嘴巴讲。真正心领神会,是言语道断,你要体会无分别法、缘起法,一定要先体会「缘起」,才能够进一步体悟「非缘起」。所谓「缘起法」就是「先知法住智」的「法住智」,「非缘起」是属于「涅槃智」。还有所谓「有分别」与「无分别」,「有分别」就是缘起法,「无分别」就是「非缘起法」。

  所谓「非缘起法」,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课程大部分都是讲述「缘起法」、「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的三法印,都是「缘起法」方面,如果没有好好去体悟「无常」、「无我」,没有好好去体会「缘起法」,没办法真正体证「涅槃」、「非缘起」方面。比如「空」是非常深!非常奥妙!但是「空」的深奥,如果没有透过现象界的这些去观察到,你体会不到「空」的深奥、「空」的奥妙。

  举例来讲,我们现在看黑板上的字,或是看什幺东西,都是直接眼睛一投射出来,就直接看到目的地(目标),但是跟目的地(目标)之间的距离、那个「空」,你平常却都疏忽掉,平常都没有去注意到、没有去看到,我们都是直接一看,就像现在看到后面一张美丽的相片,我就直接看到上面,这里有一盆树在这里,我们很少去看到我跟树之间的「空」,大家要慢慢去感受、慢慢去看到。还有,你所坐的位置跟喇叭的位置,我们平常都是你眼睛一投射出来,就是直接看到这个喇叭,你现在要慢慢去看到,因为你一投射出来,看到那个喇叭,你是看到有、看到缘起,但是要慢慢看出这之间的空间、还有它的存在,包括这一盆花的存在,是因为有空间,它才能够存在。一切的「有」,都是建立在「空」之上。如果没有这个「空」、没有虚空,所有的现象界、万事万物不可能存在,「缘起法」也不会存在。

  所谓「空」,你要慢慢的感觉出来,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一个空间,但是它不是我们头脑理解的一个「没有东西、死死板板的」的空间,一个空洞的东西,不是光这样而已。不错!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是一个空间的存在,但是这个「空」,事实上我们所有能够存在,生命能够存在、能够看,也都是因为有「空」的奥妙,这是很妙的!以后大家慢慢去体会「空」的奥妙,因为你能够真的看到「空」,才能知道何谓「无色界」。在禅修里面,一样可以初禅到四禅,然后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的禅定,但是那是在禅修里面。事实上,你平常历缘对境里面,如果真正觉醒度够,你随时都可以处在「无色界」里面。

  现在先看比较单纯的一个「有」跟「空」,像这一张木材材质所做成的桌子在这里,这是一个缘起的「有」,有实际的材料在这边,所以它占有相当的空间,现在这一张桌子所占的地方,我没办法再容下椅子,叫做有质碍的东西--物质,它会有排他性。桌子旁边的地方,就是「空」,它没有排他性,可以容许我的手在这里游动,我要拿一张椅子在这里,一样可以,「空」可以接纳「有」的存在。我们一般一看就只看到这张桌子,但是却没有看到你跟桌子之间这个「空」的存在,还有桌子旁边这个「有」,旁边的这个「无」。这个就是「无」,这个是「空」,要慢慢去体会。

  包括老子《道德经》里面都有提到:「有」来自于「无」,「有」来自于「空」。,这个「空」它不是顽空,这样的比喻比较深。具体的空间能够容许我们走动,能够在这里走动,就是因为这里有空间。我能够站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有空间,现在先把那个「空」,能够让你这个身体、东西放上去。这个「空」,现在先慢慢去体会到它的存在,能够去看到「空」,我们以前都直接就看到标的物,但是之间那个「空」,我们都忽略掉,现在要具体的体会出来,很重要!

  再来,有时候我们到中鼎的顶楼,从比较高处,然后向四处去望,看到广大的空间,有时候到小山上,去看开…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九章 正知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