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九章 正知正見

  第十九章 正知正見

  (這一節)此章要探究當初佛陀所講的「正見」爲何?因爲有很多的大師、很多的法師,他們都有一套自己對正見的定義,已經看太多了!現在看看佛陀是怎幺定義「正見」?于是把「正見」方面集中,讓大家可以來參考。「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爲正見」標出一個很重要的正見。

  這裏講的是「色」,但是這個「色」代表「五陰」,不管是從五陰或是六入處,或是從六界,記得!「五陰」是我們的身心,從我們身心的角度,或是從六入處--六根、六塵,「六塵」就是講整個世間現象界的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整個世間的六入處,包括身心內外這些都是。「六界」就是整個山河大地的存在。我們的身體就是由大自然的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也是法界裏面的一分子,不管從哪個角度,常常都只是一個代表而已。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你都要去體證、要去求證到「無常」,第二個法印就是「無我」,就是整個我們修行要扣住的核心。我們的聞思已經建立不少的基礎了,現在漸漸地歸納修行邁向究竟解脫的重點核心。

  「若所有色」只是一個代表,不管蘊、界、處,不管是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大小、好醜、遠近……這些,全部都是一樣,都要去體會到「無常」、還有「無我」。你體會到「無我」,就能夠體會到「無我所」;你能夠體會到「無我」、「無我所」,對于外面的抓取,就可以放得下。當你體會到「無我」,對「自我」生命的抓取,就可以完全的放下。

  「如是見者,是爲正見」是佛陀對「正見」很明確的一個定義,修行就是要去如實深觀五陰、六根、六界、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剎那生滅變異。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卻是我們修行說要見法、要開悟、要證果,整個核心都要扣住這裏,進而體證「無我」、「無我所」。不要以爲這很容易、沒什幺,此種人都是常把「無常」、「無我」,當做只是一個概念、名相,或是當做口頭禅,用嘴巴說而已。如果能夠實際去實修實證,十個結一定會逐漸的斷除而解脫自在。所謂體證到「無我」、「無我所」,就是十個結--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一一破除,有正確的聞思、正確的理解,十個結就必然一一的破除。

  (第二節)「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眼無常」就是指六入處,所謂陰、界、處(蘊、界、處)都是一樣,「六界」有時稱爲「持」,所謂「陰、持、入」都是一樣。所謂「陰、持」,「持」就是六界,「入」就是六入處的「入」。

  (第叁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佛陀對世間、對衆生看得很清楚,衆生、一般人,只要還沒有解脫以前,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一般衆生就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取諸境界,心便計著」你喜歡什幺,就被境界粘著;你不喜歡什幺,也是一樣被境界粘著。所謂「粘著」,不是說你喜歡的、才被粘著;你不喜歡的境界,一樣被境界把你礙著,成爲境界的奴隸,就是「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實去看到世人在二元對立的世界打滾,然後你能夠超越出二元對立,就叫「正見」,超越二元對立。「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話。「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就是超越二元對立,而走在中道上,上次有講過了,在此就不再重複。

  (第四節)對于各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要去看到它的苦、它的無常,有所求、就會有苦,你就有迎拒。此經文最主要告訴我們:因爲你各種感受之後,會有迎、有拒的心,于是你的內心就會繃緊、就會用力,就會被境界所束縛,那個苦就跟在後面。當有樂受的時候,你會抓取,怕樂受消失;偏偏樂受不可能如你所願,此亦即樂受爲何也會産生苦?最主要就是因爲我們有得失心、迎拒心。

  (第五節)「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建立起正見,就已經走在八正道上,已經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

  (第六節)「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爲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汙、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一般佛教都是在講緣起、緣起法,不錯!佛教是很強調緣起、緣起法,但是什幺是緣起?什幺是非緣起?我們要清清楚楚區分出來。【法義分享】一切以「明」爲根本,「無明」就是我們的愚癡無知,對于現象界、萬事萬物,對我們身心內外的無知,對是非、好壞這些的無知,即是「無明」。

  我們修行就是要把心靜下來,然後如實去了悟這些實相,一切以「明」爲根本,就是把無明、愚癡、無知轉換過來,成爲「明」、清楚了知。「無明」就是愚癡、沒有智慧,「明」就是打開智慧眼,有正知正見,有智慧。所謂「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這方面的分別是很重要,到後面第25章第六節再講述。《阿含經》裏面99﹪都是講述「叁法印」、「緣起法」,及分別種種法義,但是何謂「非緣起法」?何謂「非緣起法」?什幺叫做「無分別」?《阿含》裏面對這些深義所談並不多,初期《大乘經論》,就是在闡揚《阿含》裏面的深義,後面這兩點是滿重要的。

  如果真正腳踏實地的修行,又體證到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則一切的大、小乘之爭,都會煙消雲散。不但沒有大、小乘之爭,也不會有宗教、派系之別,希望大家慢慢去體會、去消化,含意很深!《阿含》的深義,也就是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都是要用心靈去領悟、體會,不是用頭腦去思惟、想象,更不是用嘴巴講。真正心領神會,是言語道斷,你要體會無分別法、緣起法,一定要先體會「緣起」,才能夠進一步體悟「非緣起」。所謂「緣起法」就是「先知法住智」的「法住智」,「非緣起」是屬于「涅槃智」。還有所謂「有分別」與「無分別」,「有分別」就是緣起法,「無分別」就是「非緣起法」。

  所謂「非緣起法」,因爲到現在爲止,我們課程大部分都是講述「緣起法」、「叁法印」,「無常、苦、無我」的叁法印,都是「緣起法」方面,如果沒有好好去體悟「無常」、「無我」,沒有好好去體會「緣起法」,沒辦法真正體證「涅槃」、「非緣起」方面。比如「空」是非常深!非常奧妙!但是「空」的深奧,如果沒有透過現象界的這些去觀察到,你體會不到「空」的深奧、「空」的奧妙。

  舉例來講,我們現在看黑板上的字,或是看什幺東西,都是直接眼睛一投射出來,就直接看到目的地(目標),但是跟目的地(目標)之間的距離、那個「空」,你平常卻都疏忽掉,平常都沒有去注意到、沒有去看到,我們都是直接一看,就像現在看到後面一張美麗的相片,我就直接看到上面,這裏有一盆樹在這裏,我們很少去看到我跟樹之間的「空」,大家要慢慢去感受、慢慢去看到。還有,你所坐的位置跟喇叭的位置,我們平常都是你眼睛一投射出來,就是直接看到這個喇叭,你現在要慢慢去看到,因爲你一投射出來,看到那個喇叭,你是看到有、看到緣起,但是要慢慢看出這之間的空間、還有它的存在,包括這一盆花的存在,是因爲有空間,它才能夠存在。一切的「有」,都是建立在「空」之上。如果沒有這個「空」、沒有虛空,所有的現象界、萬事萬物不可能存在,「緣起法」也不會存在。

  所謂「空」,你要慢慢的感覺出來,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空間,但是它不是我們頭腦理解的一個「沒有東西、死死板板的」的空間,一個空洞的東西,不是光這樣而已。不錯!我們現在能夠理解的,是一個空間的存在,但是這個「空」,事實上我們所有能夠存在,生命能夠存在、能夠看,也都是因爲有「空」的奧妙,這是很妙的!以後大家慢慢去體會「空」的奧妙,因爲你能夠真的看到「空」,才能知道何謂「無色界」。在禅修裏面,一樣可以初禅到四禅,然後五定到八定,是屬于「無色界」的禅定,但是那是在禅修裏面。事實上,你平常曆緣對境裏面,如果真正覺醒度夠,你隨時都可以處在「無色界」裏面。

  現在先看比較單純的一個「有」跟「空」,像這一張木材材質所做成的桌子在這裏,這是一個緣起的「有」,有實際的材料在這邊,所以它占有相當的空間,現在這一張桌子所占的地方,我沒辦法再容下椅子,叫做有質礙的東西--物質,它會有排他性。桌子旁邊的地方,就是「空」,它沒有排他性,可以容許我的手在這裏遊動,我要拿一張椅子在這裏,一樣可以,「空」可以接納「有」的存在。我們一般一看就只看到這張桌子,但是卻沒有看到你跟桌子之間這個「空」的存在,還有桌子旁邊這個「有」,旁邊的這個「無」。這個就是「無」,這個是「空」,要慢慢去體會。

  包括老子《道德經》裏面都有提到:「有」來自于「無」,「有」來自于「空」。,這個「空」它不是頑空,這樣的比喻比較深。具體的空間能夠容許我們走動,能夠在這裏走動,就是因爲這裏有空間。我能夠站在這裏,是因爲這裏有空間,現在先把那個「空」,能夠讓你這個身體、東西放上去。這個「空」,現在先慢慢去體會到它的存在,能夠去看到「空」,我們以前都直接就看到標的物,但是之間那個「空」,我們都忽略掉,現在要具體的體會出來,很重要!

  再來,有時候我們到中鼎的頂樓,從比較高處,然後向四處去望,看到廣大的空間,有時候到小山上,去看開…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九章 正知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