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九章 正知正見▪P2

  ..續本文上一頁曠的空間,去感受、去體會那個虛空,它能夠包容萬事萬物,我們平常都只看到「有」,很少去看到「無」,很少去看到「空」。因爲「空」,一般的衆生感覺度、敏覺度不夠,是看不到它的重要。所以,佛陀爲什幺說你要「先知法住智」?後面你才能夠知道「涅槃智」啊!一般人家說如果沒有內容的戲,很難演!也很少人會看,大家都要看很有內容的戲,對不對?「空」,看起來好像沒就什幺內容,但事實上它是最深奧的,然而因爲你一開始不容易看到,因此佛陀就講:要先看到「緣起」,然後你才能夠看到「非緣起」。

  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空」,是一個形容,形容東西從有變無,它變化的一個過程,它是一個空性,《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事實上描述整個就是講「空」的世界,不是空性,「空性」與「空」是不一樣。如果深入具體來講,本意是講「空」。

  所謂「空性」與「空」的區別,「空性」是我們對事情、萬事萬物,它演變的一個無常性、沒有自主,「空性」它是一個形容、一個描述,所有現象界的這些生起,它們都沒有自主性,不是我要怎幺樣、就能怎幺樣。如果說我要怎幺樣、就能夠怎幺樣,就可以有一個自主,比如地球要形成,不是地球本身在決定;比如太陽要形成,也不是太陽本身在決定。恐龍要在地球誕生、出生,不是恐龍在決定;恐龍要在地球消失,也不是恐龍在決定。所以,所有現象界,所有萬事萬物的本身,它們的存在與消失,都不是自己在決定,包括所有的神、所有的上帝、所有的天地都一樣,只要你是衆生,衆生就是衆因緣和合而生,就是沒有自主性,都是由大自然整個法界的各種因緣具足之後,它就會産生,就是「空性」一個重要的诠釋。

  比如無常,當它緣起、緣聚而生之後,一定是無常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一直的變化,就是空性,告訴你它沒有一個恒常不變,它不會固定不變,「空性」告訴你它都是這樣一直在演變、一直在演變,你沒辦法讓它恒常不變,因此「空性」告訴你,它一直在無常流變、無常生滅變化,就是剎那生滅變異,故而成、住、壞、空,包括「成」到「住」,也是貫穿著「空性」,成、住、壞、空這整個變化過程都是告訴你,萬事萬物它都是一個空性,都是無自主性,都是無常,叫做「空性」,因此它是對于現象界的一種描述,然後那些智慧者、那些開悟者,他們深觀這些萬事萬物的變化之後,告訴我們一個它的特性,萬事萬物存在的一個特性。「性空」也是一樣,告訴我們現象界所有存在的這些,它的特性就是空無自性。

  所謂「性空」、「空性」,都是人類那些智者、開悟者,他們對萬事萬物深入去觀察之後,發現的一個萬事萬物演變的法則,它的特性的一種描述。

  但是「空」就不一樣,「空」它是一個法界的存在,它是一個實相的存在,所謂實相,你不要落入有形有相、一個固定物的實相,而是說它是實際的一個存在,講更具體一點,就是我們現在整個宇宙的空間,無邊無際的空間,無邊無際的「空」,就是這個「空」。包括你現在所做,你眼前周遭旁邊的整個空間,都叫做「空」,故而「空」它是一個實際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實際的一個存在。所謂「空性」、「性空」,是因爲有「空」,才會産生「緣起有」,萬事萬物所有現象界的這些存在,才會因爲有「空」,《心經》所講的色、色不異空,所謂的「空」就是這個。因爲有「空」,才能夠産生「緣起」--現象界的緣起有,實際去觀察之後,發現它們的存在都是沒有自主,都是無常,都是剎那生滅變異。

  所以,這些解脫者、智慧者,他們歸納出一個「空性」、「性空」,今天佛教界一個很普遍的扭曲,很普遍的一個誤解,都把「空性」、「性空」,跟這個「空」都混爲一談,以後我們會再深入解析。如果混爲一談,就沒辦法知道「空」是什幺,這個「空」最重要的核心就消失了。當你真正契入涅槃界,真正體會涅槃界,一定要體會到這個「空」,一定要體證到這個「空」,不是去了悟「空性」,這樣而已。了悟「空性」、「性空」,這只是見法。,這樣知道喔,所謂有分別、無分別,「有分別」就是緣起法、還有「空性」,都是屬于有分別。所謂「無分別」就是這個「空」。「緣起法」就是有分別的無常、無我,「非緣起法」就是「空」。佛教有的人很反對我們談到本體、宇宙本體方面,有的人就很反對,認爲佛教不談宇宙本體,因爲他不知道空是什幺。

  我們曾經播放現代創世紀的幻燈片,要慢慢深入去體會,天文學家認爲現在的宇宙是從一個大爆炸開始,但是這只是一個推論,但不是那幺單純,以後我們有時間再講。在好幾百萬年、還是很久以前,如果以現在天文學家他們推算,現在最遠可以觀測到的,是將近一百五十億光年,現在可以看到邊緣的宇宙、銀河系,是一百二十億光年以前的,哈伯望遠鏡可以拍到,但是不是那幺單純說一個大爆炸這樣就解決了?不是那幺單純。事實上,佛教所講的「空」,它是無邊無際,時間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至于說爲什幺從「空」裏面會産生這些?在上次講述現代創世紀方面的,有稍微講過,因爲在虛空裏面、宇宙裏面,它就自然的存有很多能源,當它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就會從能源轉換極微、極微細的粒子,然後慢慢凝結成誇克,再來介子、質子、中子、電子這些,慢慢的原子就這樣出來,然後慢慢形成分子,這些能源物質化的過程,都是能源與能源的轉換。

  能源的轉換,就是《心經》所講的「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大家仔細要慢慢去看經文內容。事實上,包括整個宇宙、天文方面都有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然後又講到宇宙本體,但是一般人被文字障礙住了,結果把《心經》裏面的那個「空」,又落入在「空性」裏面一直繞。如果你在這裏繞,看不到宇宙的存在,記住!所謂「空性」、「性空」,都還是人類頭腦裏面的一個哲學名相、一個诠釋,是我們看萬事萬物存在的實性,以它的特性,然後做一個诠釋。所以,大家要先體證「無常」,「先知法住智」,然後逐步上來,到後面這些「涅槃智」,大家就可以漸漸體會到。不是說照一般的推論來推論,事實上一半對、一半不對。

  (第七節)所謂「正見」有兩種,一般就是「世間法的正見」,也就是「世間法的八正道」與「出世間法的八正道」,這裏以「正見」標示出來,世間法的正見跟出世間法的正見,在前面的課程也已經講述過了。

  (第八節)「不知清淨道,及諸無上淨,于余求淨者,至竟無淨時」「不知清淨道」就是不知道解脫道,不知道什幺叫做究竟的解脫方法,不知道解脫道。「及諸無上淨」不知道修行是要斷除十個結、斷除我慢;真正最上的清淨,就是我慢斷除淨盡,也就是十個結斷盡。「于余求淨者」如果不知道什幺是解脫道,不知道從內心裏面下工夫,向心外去求法,叫做「于余求淨者」。如果你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淨土,到他方世界去求淨土,這樣「至竟無淨時」你在繞個百千萬次,也都還在那裏繞。

  記得好像在1980年,當時候當兵要從臺灣移防到金門去,就在移防出去之前,買了一本書「極大與極小」,就是有關天文科學方面的,是探討現象界的極大與極小,當然那裏面都有提到愛因斯坦相對論方面的,裏面有一則啓示滿有意思的,是從愛因斯坦相對論裏面,去推論出一個現象,如果人類現在站在地球上的這一點,然後用一支無限、比哈伯望遠鏡更厲害的無限望遠鏡,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可以看到無邊無際、無限遠的地方,你知道在鏡頭這裏出現的是什幺?它可以看到無限。當然這是推論,因爲現在還沒辦法發明比哈伯望遠鏡更厲害的,因爲這是從愛因斯坦相對論裏面,去推論的一個現象,就是說人類站在地球上,用一支無限遠的望遠鏡,來看宇宙的邊際,然後一直看,後來你在這個盡頭呈現的是什幺?知道嗎?竟然能夠看到自己,在無限遠那一端呈現出來的,竟然是自己後面的後腦袋,你知道嗎?你用無限遠的一個望遠鏡一直看,看到後面在那裏出現的,竟然是自己的後腦袋,自己的頭、自己的背面,這是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裏面,去推論出來的一個奇妙的世界。

  當然這裏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啓示,宇宙的邊在哪裏?你一直去找,找宇宙的邊到最後宇宙的極限,宇宙的邊就在你的背面,就是「起點就是終點」,當然「終點也就是起點」。每一個點,它是起點、也是終點。在此,去體會一個更深法義:你所能活的,就是當下這一點。極樂世界、淨土的邊際就是在這裏,你能夠停得下來,你能夠靜得下來,苦邊、宇宙的邊際、苦的邊際就現前,淨土就現前。我們可以從天文物理方面,愛因斯坦就提出來空間就是無限,無限大就是成立,因此愛因斯坦提出來:空間是彎曲的,事實上我們看出去的,現在舉例來講,因爲它是無限,現在我們以爲是平面,但事實上空間是彎曲,愛因斯坦提出來的是彎曲的。我們看出去以爲是直線,事實上它是這樣的彎,但是我們還是以爲它是直線,所以當它這樣繞回一圈到這裏的時候,你還是一樣以爲是直線,這就是奧妙!

  你是直線前進,但是因爲空間彎曲,你也一樣都跟著彎曲,你也以爲都是直線,我們把它穿過去,那個無限就是可以穿越。因爲後來愛因斯坦也迷惑住,怎幺會這樣呢?他也搞不懂啊!所以,事實上包括黑洞這些,愛因斯坦他是推論出來的,他不是證明出來的,厲害就是在這裏,事實上他最擅長的就是物理、化學方面,還有數學方面,他去推論、推論到很多奇妙的結果出來,所以到後來他也是很驚訝有這些結果出來,但是他沒辦法去求證,于是後來的科學家慢慢再去求證,現在你把宇宙這些當作一門學問,在探討、在求真,你未必會臣服,如果一個科學家,他是以站在我是、我能,認爲我懂得比別人多,我很厲害、我IQ180,我各方面都比別人強,我要挑戰那個無限,我要挑戰那個世界邊,我要跟上帝挑戰……,你是帶著我慢在求、在知、在證,你們很難臣服的,到最後不是增加很多的知識,不然有可能到最後你是會發瘋,因爲你不臣服,然後又發現很多這些不是你所能夠想象的。

  事實上,佛陀對這些也都有去求知求證,發現到後來就是無邊無際,而且佛陀發現到這些的奧妙,他不希望大家成爲天文學家,只是一直在探討、探討,但是沒有落實回來,看我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你一直要向外去求,一直向外去追,愛因斯坦就告訴你:推論到後來,淨土、終點,就是在現在。所以,我們

  的可以結合這些,然後再印證佛教裏面所講的很多甚深義。一個阿羅漢沒有自我的抓取、自我的沖動,本身沒有任何的主宰欲,有關阿羅漢的世界描述方面,希望大家從證初果、二果……這樣上來,你要「先知法住智」,要徹底體證「無常法印」,這一次禅修至少要體證到。事實上,所謂「歸零」就是放下一切的壓力,比如這個杯子裏面的水,我現在跟你講羅漢果的味道很不錯,甘甘甜甜的,但是我有喝到,知道它確實的味道,但是對你來講,如果你還沒有喝到,縱使我再怎幺對你來講,都只是頭腦裏面把過去的一些知見,然後做一個聯想、做一個體會。

  所以,不管再怎幺樣說,你都還不是真正親自喝到,對你來講都只是頭腦裏面的一個知見,叫做還沒有親證。當你真正喝到之後,就「言語道斷」,不必說什幺啊!你真正喝到,叫做親證。當你真正體證到「無常法印」,叫做體證。

  本來心很散亂,生滅是我們看到現象界的産生之後,再標示一個標簽上去,但是本來可以不要的,本來是可以不用的,就好像說沒有一些玩具讓你玩,你的心靜不下來,又會有很多妄念,被很多妄念拉走,因此提供一些玩具讓你玩,但是此玩具已經導向你去體悟法,這是一個安全玩具,一個開發智慧的玩具,可以讓你玩,又可以讓你慢慢開智慧,透過這些讓你的心越來越甯靜、越純淨了,慢慢的越單純,後來就體會一個滅。當你越能夠穩定下來,再來你連這些都不要,因爲當你還在那裏滅、滅、滅的時候,都還是在火車後面跑,所謂「即知即滅」,你看到的、你體會到的、你聽到的,當下它就消失了,你現在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它都馬上成爲過去,因緣就一直消失、消失、消失,即生即滅、即知即滅,你知道、你聽到的當下,你現在聽到我講話聲音的當下,你聽到那個聲音,它就成爲過去了。

  如果你去回憶我剛才所講的那一句話,則我現在當下正在所講的,你就沒有聽到。唯有讓前面所講的那些話,流過、流過,才能夠清清楚楚聽到我現在正在發出當下的聲音。對你的苦受、樂受也是一樣,當下去體會它,當下的靜坐是有內涵的,你是有體悟到法流,你是要體悟法流,不是「空坐」,你的心是一個明覺。

  你有精進的心,但是要真的無所求,要能夠歸零,身心很柔軟,把「自我」交出來,交給法界,把過去的知見、方法,記得!尤其在實修的時候,要盡量把過去的方法,至少在禅修這幾天裏面,你都要放下。如果你還抓著過去的方法,身、心沒辦法很柔軟,沒辦法實際去做,你就跟不上來,後面越來越深入,你就沒辦法去體會了。所以,大家不用怕自己沒有基礎,就算有基礎、也全部都要打掉,要隨時歸零。

  你要真正能夠隨時歸零,才能夠見法,不管你是否老參,過去懂得多少,事實上懂得越多,歸零的力道要越強,都要活在當下。所以,不用擔心自己不是老參,修行打坐基礎不是很久、不是很穩……,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我們有正知正見、身心柔軟下來,很快就可以去體悟到法,體證到「叁法印」。

  「正見者爲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這裏所講的「婆羅門」,不是婆羅門教,而是「梵行清淨者」、修行人。如果一個修行人、清淨的梵行者「貪欲永斷」,能夠修到貪、瞋、癡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爲無上清淨」才是真正最高的清淨,也就是貪、瞋、癡的斷。把外面環境、房間打掃的多幹淨,都是次要的,我們內心的貪、瞋、癡能夠清淨,才是真正的「無上清淨」。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九章 正知正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