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旷的空间,去感受、去体会那个虚空,它能够包容万事万物,我们平常都只看到「有」,很少去看到「无」,很少去看到「空」。因为「空」,一般的众生感觉度、敏觉度不够,是看不到它的重要。所以,佛陀为什幺说你要「先知法住智」?后面你才能够知道「涅槃智」啊!一般人家说如果没有内容的戏,很难演!也很少人会看,大家都要看很有内容的戏,对不对?「空」,看起来好像没就什幺内容,但事实上它是最深奥的,然而因为你一开始不容易看到,因此佛陀就讲:要先看到「缘起」,然后你才能够看到「非缘起」。
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空」,是一个形容,形容东西从有变无,它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空性,《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事实上描述整个就是讲「空」的世界,不是空性,「空性」与「空」是不一样。如果深入具体来讲,本意是讲「空」。
所谓「空性」与「空」的区别,「空性」是我们对事情、万事万物,它演变的一个无常性、没有自主,「空性」它是一个形容、一个描述,所有现象界的这些生起,它们都没有自主性,不是我要怎幺样、就能怎幺样。如果说我要怎幺样、就能够怎幺样,就可以有一个自主,比如地球要形成,不是地球本身在决定;比如太阳要形成,也不是太阳本身在决定。恐龙要在地球诞生、出生,不是恐龙在决定;恐龙要在地球消失,也不是恐龙在决定。所以,所有现象界,所有万事万物的本身,它们的存在与消失,都不是自己在决定,包括所有的神、所有的上帝、所有的天地都一样,只要你是众生,众生就是众因缘和合而生,就是没有自主性,都是由大自然整个法界的各种因缘具足之后,它就会产生,就是「空性」一个重要的诠释。
比如无常,当它缘起、缘聚而生之后,一定是无常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一直的变化,就是空性,告诉你它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它不会固定不变,「空性」告诉你它都是这样一直在演变、一直在演变,你没办法让它恒常不变,因此「空性」告诉你,它一直在无常流变、无常生灭变化,就是剎那生灭变异,故而成、住、坏、空,包括「成」到「住」,也是贯穿着「空性」,成、住、坏、空这整个变化过程都是告诉你,万事万物它都是一个空性,都是无自主性,都是无常,叫做「空性」,因此它是对于现象界的一种描述,然后那些智慧者、那些开悟者,他们深观这些万事万物的变化之后,告诉我们一个它的特性,万事万物存在的一个特性。「性空」也是一样,告诉我们现象界所有存在的这些,它的特性就是空无自性。
所谓「性空」、「空性」,都是人类那些智者、开悟者,他们对万事万物深入去观察之后,发现的一个万事万物演变的法则,它的特性的一种描述。
但是「空」就不一样,「空」它是一个法界的存在,它是一个实相的存在,所谓实相,你不要落入有形有相、一个固定物的实相,而是说它是实际的一个存在,讲更具体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整个宇宙的空间,无边无际的空间,无边无际的「空」,就是这个「空」。包括你现在所做,你眼前周遭旁边的整个空间,都叫做「空」,故而「空」它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实际的一个存在。所谓「空性」、「性空」,是因为有「空」,才会产生「缘起有」,万事万物所有现象界的这些存在,才会因为有「空」,《心经》所讲的色、色不异空,所谓的「空」就是这个。因为有「空」,才能够产生「缘起」--现象界的缘起有,实际去观察之后,发现它们的存在都是没有自主,都是无常,都是剎那生灭变异。
所以,这些解脱者、智慧者,他们归纳出一个「空性」、「性空」,今天佛教界一个很普遍的扭曲,很普遍的一个误解,都把「空性」、「性空」,跟这个「空」都混为一谈,以后我们会再深入解析。如果混为一谈,就没办法知道「空」是什幺,这个「空」最重要的核心就消失了。当你真正契入涅槃界,真正体会涅槃界,一定要体会到这个「空」,一定要体证到这个「空」,不是去了悟「空性」,这样而已。了悟「空性」、「性空」,这只是见法。,这样知道喔,所谓有分别、无分别,「有分别」就是缘起法、还有「空性」,都是属于有分别。所谓「无分别」就是这个「空」。「缘起法」就是有分别的无常、无我,「非缘起法」就是「空」。佛教有的人很反对我们谈到本体、宇宙本体方面,有的人就很反对,认为佛教不谈宇宙本体,因为他不知道空是什幺。
我们曾经播放现代创世纪的幻灯片,要慢慢深入去体会,天文学家认为现在的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开始,但是这只是一个推论,但不是那幺单纯,以后我们有时间再讲。在好几百万年、还是很久以前,如果以现在天文学家他们推算,现在最远可以观测到的,是将近一百五十亿光年,现在可以看到边缘的宇宙、银河系,是一百二十亿光年以前的,哈伯望远镜可以拍到,但是不是那幺单纯说一个大爆炸这样就解决了?不是那幺单纯。事实上,佛教所讲的「空」,它是无边无际,时间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至于说为什幺从「空」里面会产生这些?在上次讲述现代创世纪方面的,有稍微讲过,因为在虚空里面、宇宙里面,它就自然的存有很多能源,当它因缘条件具足的时候,就会从能源转换极微、极微细的粒子,然后慢慢凝结成夸克,再来介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慢慢的原子就这样出来,然后慢慢形成分子,这些能源物质化的过程,都是能源与能源的转换。
能源的转换,就是《心经》所讲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大家仔细要慢慢去看经文内容。事实上,包括整个宇宙、天文方面都有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然后又讲到宇宙本体,但是一般人被文字障碍住了,结果把《心经》里面的那个「空」,又落入在「空性」里面一直绕。如果你在这里绕,看不到宇宙的存在,记住!所谓「空性」、「性空」,都还是人类头脑里面的一个哲学名相、一个诠释,是我们看万事万物存在的实性,以它的特性,然后做一个诠释。所以,大家要先体证「无常」,「先知法住智」,然后逐步上来,到后面这些「涅槃智」,大家就可以渐渐体会到。不是说照一般的推论来推论,事实上一半对、一半不对。
(第七节)所谓「正见」有两种,一般就是「世间法的正见」,也就是「世间法的八正道」与「出世间法的八正道」,这里以「正见」标示出来,世间法的正见跟出世间法的正见,在前面的课程也已经讲述过了。
(第八节)「不知清净道,及诸无上净,于余求净者,至竟无净时」「不知清净道」就是不知道解脱道,不知道什幺叫做究竟的解脱方法,不知道解脱道。「及诸无上净」不知道修行是要断除十个结、断除我慢;真正最上的清净,就是我慢断除净尽,也就是十个结断尽。「于余求净者」如果不知道什幺是解脱道,不知道从内心里面下工夫,向心外去求法,叫做「于余求净者」。如果你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净土,到他方世界去求净土,这样「至竟无净时」你在绕个百千万次,也都还在那里绕。
记得好像在1980年,当时候当兵要从台湾移防到金门去,就在移防出去之前,买了一本书「极大与极小」,就是有关天文科学方面的,是探讨现象界的极大与极小,当然那里面都有提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方面的,里面有一则启示满有意思的,是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里面,去推论出一个现象,如果人类现在站在地球上的这一点,然后用一支无限、比哈伯望远镜更厉害的无限望远镜,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可以看到无边无际、无限远的地方,你知道在镜头这里出现的是什幺?它可以看到无限。当然这是推论,因为现在还没办法发明比哈伯望远镜更厉害的,因为这是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里面,去推论的一个现象,就是说人类站在地球上,用一支无限远的望远镜,来看宇宙的边际,然后一直看,后来你在这个尽头呈现的是什幺?知道吗?竟然能够看到自己,在无限远那一端呈现出来的,竟然是自己后面的后脑袋,你知道吗?你用无限远的一个望远镜一直看,看到后面在那里出现的,竟然是自己的后脑袋,自己的头、自己的背面,这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面,去推论出来的一个奇妙的世界。
当然这里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宇宙的边在哪里?你一直去找,找宇宙的边到最后宇宙的极限,宇宙的边就在你的背面,就是「起点就是终点」,当然「终点也就是起点」。每一个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在此,去体会一个更深法义:你所能活的,就是当下这一点。极乐世界、净土的边际就是在这里,你能够停得下来,你能够静得下来,苦边、宇宙的边际、苦的边际就现前,净土就现前。我们可以从天文物理方面,爱因斯坦就提出来空间就是无限,无限大就是成立,因此爱因斯坦提出来:空间是弯曲的,事实上我们看出去的,现在举例来讲,因为它是无限,现在我们以为是平面,但事实上空间是弯曲,爱因斯坦提出来的是弯曲的。我们看出去以为是直线,事实上它是这样的弯,但是我们还是以为它是直线,所以当它这样绕回一圈到这里的时候,你还是一样以为是直线,这就是奥妙!
你是直线前进,但是因为空间弯曲,你也一样都跟着弯曲,你也以为都是直线,我们把它穿过去,那个无限就是可以穿越。因为后来爱因斯坦也迷惑住,怎幺会这样呢?他也搞不懂啊!所以,事实上包括黑洞这些,爱因斯坦他是推论出来的,他不是证明出来的,厉害就是在这里,事实上他最擅长的就是物理、化学方面,还有数学方面,他去推论、推论到很多奇妙的结果出来,所以到后来他也是很惊讶有这些结果出来,但是他没办法去求证,于是后来的科学家慢慢再去求证,现在你把宇宙这些当作一门学问,在探讨、在求真,你未必会臣服,如果一个科学家,他是以站在我是、我能,认为我懂得比别人多,我很厉害、我IQ180,我各方面都比别人强,我要挑战那个无限,我要挑战那个世界边,我要跟上帝挑战……,你是带着我慢在求、在知、在证,你们很难臣服的,到最后不是增加很多的知识,不然有可能到最后你是会发疯,因为你不臣服,然后又发现很多这些不是你所能够想象的。
事实上,佛陀对这些也都有去求知求证,发现到后来就是无边无际,而且佛陀发现到这些的奥妙,他不希望大家成为天文学家,只是一直在探讨、探讨,但是没有落实回来,看我们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你一直要向外去求,一直向外去追,爱因斯坦就告诉你:推论到后来,净土、终点,就是在现在。所以,我们
的可以结合这些,然后再印证佛教里面所讲的很多甚深义。一个阿罗汉没有自我的抓取、自我的冲动,本身没有任何的主宰欲,有关阿罗汉的世界描述方面,希望大家从证初果、二果……这样上来,你要「先知法住智」,要彻底体证「无常法印」,这一次禅修至少要体证到。事实上,所谓「归零」就是放下一切的压力,比如这个杯子里面的水,我现在跟你讲罗汉果的味道很不错,甘甘甜甜的,但是我有喝到,知道它确实的味道,但是对你来讲,如果你还没有喝到,纵使我再怎幺对你来讲,都只是头脑里面把过去的一些知见,然后做一个联想、做一个体会。
所以,不管再怎幺样说,你都还不是真正亲自喝到,对你来讲都只是头脑里面的一个知见,叫做还没有亲证。当你真正喝到之后,就「言语道断」,不必说什幺啊!你真正喝到,叫做亲证。当你真正体证到「无常法印」,叫做体证。
本来心很散乱,生灭是我们看到现象界的产生之后,再标示一个标签上去,但是本来可以不要的,本来是可以不用的,就好像说没有一些玩具让你玩,你的心静不下来,又会有很多妄念,被很多妄念拉走,因此提供一些玩具让你玩,但是此玩具已经导向你去体悟法,这是一个安全玩具,一个开发智慧的玩具,可以让你玩,又可以让你慢慢开智慧,透过这些让你的心越来越宁静、越纯净了,慢慢的越单纯,后来就体会一个灭。当你越能够稳定下来,再来你连这些都不要,因为当你还在那里灭、灭、灭的时候,都还是在火车后面跑,所谓「即知即灭」,你看到的、你体会到的、你听到的,当下它就消失了,你现在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它都马上成为过去,因缘就一直消失、消失、消失,即生即灭、即知即灭,你知道、你听到的当下,你现在听到我讲话声音的当下,你听到那个声音,它就成为过去了。
如果你去回忆我刚才所讲的那一句话,则我现在当下正在所讲的,你就没有听到。唯有让前面所讲的那些话,流过、流过,才能够清清楚楚听到我现在正在发出当下的声音。对你的苦受、乐受也是一样,当下去体会它,当下的静坐是有内涵的,你是有体悟到法流,你是要体悟法流,不是「空坐」,你的心是一个明觉。
你有精进的心,但是要真的无所求,要能够归零,身心很柔软,把「自我」交出来,交给法界,把过去的知见、方法,记得!尤其在实修的时候,要尽量把过去的方法,至少在禅修这几天里面,你都要放下。如果你还抓着过去的方法,身、心没办法很柔软,没办法实际去做,你就跟不上来,后面越来越深入,你就没办法去体会了。所以,大家不用怕自己没有基础,就算有基础、也全部都要打掉,要随时归零。
你要真正能够随时归零,才能够见法,不管你是否老参,过去懂得多少,事实上懂得越多,归零的力道要越强,都要活在当下。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不是老参,修行打坐基础不是很久、不是很稳……,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有正知正见、身心柔软下来,很快就可以去体悟到法,体证到「三法印」。
「正见者为清净道;正见修习多修习,断贪欲、断瞋恚、断愚痴。若婆罗门……」这里所讲的「婆罗门」,不是婆罗门教,而是「梵行清净者」、修行人。如果一个修行人、清净的梵行者「贪欲永断」,能够修到贪、瞋、痴断,「一切烦恼永断,是名为无上清净」才是真正最高的清净,也就是贪、瞋、痴的断。把外面环境、房间打扫的多干净,都是次要的,我们内心的贪、瞋、痴能够清净,才是真正的「无上清净」。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九章 正知正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