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里面受益,才是真正把闻思落实在日常的历缘对境中实践,这是最重要。所以,要闻、思、修,马上在历缘对境中,就要去体验、去实践,不用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设限。一位七十四岁的老太太,身心都这幺柔软,大家都会觉得很惊讶,一般来讲,年纪比较大的人都会比较执着,比较硬梆梆、比较固执、比较僵化,而且她本来的个性就是很极端,但是没想到当她来听课之后,常常就是在落泪,身心一直在改变、改变、改变,虽然看不懂文字,但是她就是放空来听,然后又实际去做,不要被文字所知障、障碍住了。
四种食方面都讲过了,一样都去看到过去自己的「意思食」、「识食」要吃,那一种我慢,那一种主宰欲、要吃啊!才导致自己很苦,家人也都很苦,在修行方面,人家都肯定她的修行境界不错,建议她进一步要修神通方面,但是她却觉得说:奇怪!怎幺越修我慢越大呢?因此觉得不是办法,于是就继续虚心再找,结果就找到这边来,她真的有很大明显的转换,渐渐身心柔软。落实在脚踏实地的修行,你的身、口、意一定是逐渐的柔软,内心逐渐的安祥、柔和,正确的闻思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导向,是回到如实观、回到中道。你一次的闻思,一次的实修实证,就会不断的智慧开发。
(第四节)一样在诠释四种食。「彼云何名为粗抟食?」「云何名为更乐食?」「更乐食」是翻译问题,《增一阿含》的翻译,事实上就是触食,属于感官方面的享受、享乐。「彼云何名为念食?」「念食」就是意思食,念头、思惟方面的,像笛卡儿所讲的「我思故我在」。很多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们的「意思食」方面,就是「我思故我在」,觉得有某方面的成就,是在「意思食」与「识食」方面比较多,我们要看到「念食」--念头、思惟方面。「彼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念食」跟「识食」有怎幺样不同的地方?「念食」是「诸意中所念想、所思惟者」后面的识食,念识者,「所念识者,意之所知」这两种有什幺不同?「识食」比较偏向潜意识方面。
「彼云何为念食?」「识食」的「识」,是「心王」、明觉。「念食」是「心所」、念头思惟。「识」是一个「心王」,是一个明觉、明觉的心,像禅宗《六祖坛经》里面讲到「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当下的时候,是一个明觉心的显现,讲的是「心王」。如果你的起心动念落入这些思惟、念头,就是「念食」,也就是「意思食」、「心所」。有「心王」,才会有「心所」;有「我」,才会有「我所」。「心所」就是由「心王」所产生、衍生出来的。贪、瞋、痴是一个心展现出来的法相,也是属于「心所」。一个微细的关键点,「识」是属于「心王」、明觉方面,「识食」要成长、增长,在禅宗的体系,包括说《六祖坛经》方面的,如果只是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当下的时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如果你以为这样就到家了,以为这样就可以继续保轫下去……?
其实,这只是一个觉性的开发而已,以后讲到「四念处」方面,大家有时间可以先看这方面的分析。【法义分享】这只是一个明觉、觉性的开发出来而已,不是这样就到了,如果你认为这样就到了,以为我已经明心见性了,我已经开悟了,我已经见到法性了,我已经见到佛性了,我已经见到自性了,结果这时候你以为开悟了,你以为已经到家了,于是我慢、我是、我能就继续出来,这就是为什幺当不了解深层的教理时,因此就容易落入狂禅的情况原因,不是说禅宗不好,禅宗有很高深的智慧,但是同样有大利、也有大弊,如果你没有真正了悟法义,就落入在「心王」、「明觉」,在「识食」里面长养、滋长,你没有办法看到啊!
为什幺很多人参禅之后,觉得开悟了,结果我慢很大、形成狂禅,里面没有去看到就是落入「识食」,在「识食」的这一关很不容易突破,我们若有进入实修,整个课程讲过了,你现在要先记下来了解,如果你的用功已经到达很深的层次,讲到这里你就会很大的突破,你现在要先把这些记下来,先了解、去体会,然后慢慢深入到这里,当你看到你的「意思食」,再进一步去看到「识食」,看到「自我」深层的影子,这里已经讲到「五上分结」里面的「我慢」与「无明结」。
因为「我慢」与「无明结」,「识食」在滋长看不到,就是因为「无明结」还遮住,看不到「我慢」、「自我」在滋长,看不到「识食」在吃,看不到「识食」在成长,要先能够深入去观察到。「是谓,比丘!有此四食,众生之类以此四食,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不要以为「这些与学佛没有关系,认为不重要!我们要学习一些技巧、一些法门,打坐应该怎幺样啊!要什幺样姿势,要什幺样结手印啊!要观想什幺啊!……」记得!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都是协助我们的心澄静下来。当你的心澄静下来,你有明觉心之后,不是到此就结束啊!不是继续这样保轫就好,不是这样啊!
你要继续善用明觉心的工具,去照见、去体悟「三法印」,去体悟「法性」,去体悟「法住法界」,法是什幺?法界是什幺?要清楚体证到,照见到我们内心的十个结,照见到我们在四种食里面,尤其是深层的「意思食」与「识食」在抓,照见到深层的自我、我慢。当你能够认真去照见到四食--「念食」、「识食」时,已经是要面对后面的五大关卡,也就是「五上分结」、五大关卡方面,这就是「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当你真正是要修解脱道,真的会向内反观照见,到后来慢慢会把你所照见到的,就会放下、放下、放下,把过去的颠倒梦想放下。所以,有的人会认为「学佛、修行干什幺呢?解脱干什幺呢?好像是消极悲观」绝对不是这样。
一个解脱者的吃,他的心态是怎幺样呢?如果是粗抟食方面,他是因为需要而吃,只维持基本所需,这样就好,里面没有欲贪。第二、触食方面,对一个解脱者来讲,他是不迎、不拒、不抓取,当然一般会讲说他不触、不去接触,但是难道像佛陀解脱之后,就不看东西吗?就不听声音吗?一样要看、要听,只是他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没有个人的欲贪,不迎不拒,里面也没有抓取,而是一种「三轮体空」的触。第三、一个解脱者,他不会有「意思食」与「识食」,因为已经没有我慢、没有主宰欲。记得!证到三果的人,因为「自我」、「我慢」的结缚尚未突破,「意思食」与「识食」都还存在,也都一定有,不要以为没有。你觉得没有,是因为你的心还不够微细,没有回来反观、回来反照。
第四、当一个解脱者在吃,他是以一种惭愧的心、感恩的心来吃,他会很知足、很惜福,知足、惜福。当一个解脱者,像佛陀去托钵,托到什幺、就吃什幺,他只是维持最基本的需要,然后当他吃了这些,不是说混吃混喝、然后等死,不是那样啊!有人觉得说「你们修行人,什幺事都不做,就是在那里混吃混喝……」绝对不是那回事。佛陀是把这些吃,降低到成为只要基本所需,这样就好,然后随顺因缘与世间、众生结缘,把生命的意义发挥最大功效,反馈世间、反馈众生。
这世间的黑暗,如何去帮这世间点燃一盏一盏的明灯,让世间能够光明普现。这里所讲的黑暗,不是说没有太阳,是有太阳,但是众生的智慧眼没有打开,看不到解脱路,看不到解脱门,佛陀就是以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去跟有缘众生结缘,他就是以知恩、感恩、报恩,知足惜福、反馈这世间。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一章 四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