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一章 四食▪P4

  ..續本文上一頁思裏面受益,才是真正把聞思落實在日常的曆緣對境中實踐,這是最重要。所以,要聞、思、修,馬上在曆緣對境中,就要去體驗、去實踐,不用對自己有一個自我設限。一位七十四歲的老太太,身心都這幺柔軟,大家都會覺得很驚訝,一般來講,年紀比較大的人都會比較執著,比較硬梆梆、比較固執、比較僵化,而且她本來的個性就是很極端,但是沒想到當她來聽課之後,常常就是在落淚,身心一直在改變、改變、改變,雖然看不懂文字,但是她就是放空來聽,然後又實際去做,不要被文字所知障、障礙住了。

  四種食方面都講過了,一樣都去看到過去自己的「意思食」、「識食」要吃,那一種我慢,那一種主宰欲、要吃啊!才導致自己很苦,家人也都很苦,在修行方面,人家都肯定她的修行境界不錯,建議她進一步要修神通方面,但是她卻覺得說:奇怪!怎幺越修我慢越大呢?因此覺得不是辦法,于是就繼續虛心再找,結果就找到這邊來,她真的有很大明顯的轉換,漸漸身心柔軟。落實在腳踏實地的修行,你的身、口、意一定是逐漸的柔軟,內心逐漸的安祥、柔和,正確的聞思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導向,是回到如實觀、回到中道。你一次的聞思,一次的實修實證,就會不斷的智慧開發。

  (第四節)一樣在诠釋四種食。「彼雲何名爲粗抟食?」「雲何名爲更樂食?」「更樂食」是翻譯問題,《增一阿含》的翻譯,事實上就是觸食,屬于感官方面的享受、享樂。「彼雲何名爲念食?」「念食」就是意思食,念頭、思惟方面的,像笛卡兒所講的「我思故我在」。很多的文學家、哲學家,他們的「意思食」方面,就是「我思故我在」,覺得有某方面的成就,是在「意思食」與「識食」方面比較多,我們要看到「念食」--念頭、思惟方面。「彼雲何爲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爲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爲食,是謂名爲識食」「念食」跟「識食」有怎幺樣不同的地方?「念食」是「諸意中所念想、所思惟者」後面的識食,念識者,「所念識者,意之所知」這兩種有什幺不同?「識食」比較偏向潛意識方面。

  「彼雲何爲念食?」「識食」的「識」,是「心王」、明覺。「念食」是「心所」、念頭思惟。「識」是一個「心王」,是一個明覺、明覺的心,像禅宗《六祖壇經》裏面講到「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當下的時候,是一個明覺心的顯現,講的是「心王」。如果你的起心動念落入這些思惟、念頭,就是「念食」,也就是「意思食」、「心所」。有「心王」,才會有「心所」;有「我」,才會有「我所」。「心所」就是由「心王」所産生、衍生出來的。貪、瞋、癡是一個心展現出來的法相,也是屬于「心所」。一個微細的關鍵點,「識」是屬于「心王」、明覺方面,「識食」要成長、增長,在禅宗的體系,包括說《六祖壇經》方面的,如果只是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當下的時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如果你以爲這樣就到家了,以爲這樣就可以繼續保轫下去……?

  其實,這只是一個覺性的開發而已,以後講到「四念處」方面,大家有時間可以先看這方面的分析。【法義分享】這只是一個明覺、覺性的開發出來而已,不是這樣就到了,如果你認爲這樣就到了,以爲我已經明心見性了,我已經開悟了,我已經見到法性了,我已經見到佛性了,我已經見到自性了,結果這時候你以爲開悟了,你以爲已經到家了,于是我慢、我是、我能就繼續出來,這就是爲什幺當不了解深層的教理時,因此就容易落入狂禅的情況原因,不是說禅宗不好,禅宗有很高深的智慧,但是同樣有大利、也有大弊,如果你沒有真正了悟法義,就落入在「心王」、「明覺」,在「識食」裏面長養、滋長,你沒有辦法看到啊!

  爲什幺很多人參禅之後,覺得開悟了,結果我慢很大、形成狂禅,裏面沒有去看到就是落入「識食」,在「識食」的這一關很不容易突破,我們若有進入實修,整個課程講過了,你現在要先記下來了解,如果你的用功已經到達很深的層次,講到這裏你就會很大的突破,你現在要先把這些記下來,先了解、去體會,然後慢慢深入到這裏,當你看到你的「意思食」,再進一步去看到「識食」,看到「自我」深層的影子,這裏已經講到「五上分結」裏面的「我慢」與「無明結」。

  因爲「我慢」與「無明結」,「識食」在滋長看不到,就是因爲「無明結」還遮住,看不到「我慢」、「自我」在滋長,看不到「識食」在吃,看不到「識食」在成長,要先能夠深入去觀察到。「是謂,比丘!有此四食,衆生之類以此四食,流轉生死,從今世至後世」不要以爲「這些與學佛沒有關系,認爲不重要!我們要學習一些技巧、一些法門,打坐應該怎幺樣啊!要什幺樣姿勢,要什幺樣結手印啊!要觀想什幺啊!……」記得!這些都是方便法門,都是協助我們的心澄靜下來。當你的心澄靜下來,你有明覺心之後,不是到此就結束啊!不是繼續這樣保轫就好,不是這樣啊!

  你要繼續善用明覺心的工具,去照見、去體悟「叁法印」,去體悟「法性」,去體悟「法住法界」,法是什幺?法界是什幺?要清楚體證到,照見到我們內心的十個結,照見到我們在四種食裏面,尤其是深層的「意思食」與「識食」在抓,照見到深層的自我、我慢。當你能夠認真去照見到四食--「念食」、「識食」時,已經是要面對後面的五大關卡,也就是「五上分結」、五大關卡方面,這就是「爲學日增,爲道日損」。當你真正是要修解脫道,真的會向內反觀照見,到後來慢慢會把你所照見到的,就會放下、放下、放下,把過去的顛倒夢想放下。所以,有的人會認爲「學佛、修行幹什幺呢?解脫幹什幺呢?好像是消極悲觀」絕對不是這樣。

  一個解脫者的吃,他的心態是怎幺樣呢?如果是粗抟食方面,他是因爲需要而吃,只維持基本所需,這樣就好,裏面沒有欲貪。第二、觸食方面,對一個解脫者來講,他是不迎、不拒、不抓取,當然一般會講說他不觸、不去接觸,但是難道像佛陀解脫之後,就不看東西嗎?就不聽聲音嗎?一樣要看、要聽,只是他在「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沒有個人的欲貪,不迎不拒,裏面也沒有抓取,而是一種「叁輪體空」的觸。第叁、一個解脫者,他不會有「意思食」與「識食」,因爲已經沒有我慢、沒有主宰欲。記得!證到叁果的人,因爲「自我」、「我慢」的結縛尚未突破,「意思食」與「識食」都還存在,也都一定有,不要以爲沒有。你覺得沒有,是因爲你的心還不夠微細,沒有回來反觀、回來反照。

  第四、當一個解脫者在吃,他是以一種慚愧的心、感恩的心來吃,他會很知足、很惜福,知足、惜福。當一個解脫者,像佛陀去托缽,托到什幺、就吃什幺,他只是維持最基本的需要,然後當他吃了這些,不是說混吃混喝、然後等死,不是那樣啊!有人覺得說「你們修行人,什幺事都不做,就是在那裏混吃混喝……」絕對不是那回事。佛陀是把這些吃,降低到成爲只要基本所需,這樣就好,然後隨順因緣與世間、衆生結緣,把生命的意義發揮最大功效,反饋世間、反饋衆生。

  這世間的黑暗,如何去幫這世間點燃一盞一盞的明燈,讓世間能夠光明普現。這裏所講的黑暗,不是說沒有太陽,是有太陽,但是衆生的智慧眼沒有打開,看不到解脫路,看不到解脫門,佛陀就是以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去跟有緣衆生結緣,他就是以知恩、感恩、報恩,知足惜福、反饋這世間。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一章 四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