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六入处
一 杂 一九○(一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五阴」是将身心分解为色、受、想、行、识五大部份来观察其无常。
◎「六入处」是将身心依功能作用分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份,且一一观察其无常。与六根相应的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界」是从组成元素,将身心分解为:地、水、火、风、空、识,如实去观察无常。
◎「五阴、六入处、六界」就是从不同角度,将身心内外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与无常,殊途同归。主要就是要如实深观身心内外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剎那变异、幻相、缘起、体空。
二 杂 一九七(一九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云何一切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眼生厌。
三 杂 一九九(一九七)
诸比丘!一切烧然。云何一切烧然?谓眼烧然,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烧然,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以何烧然?贪火烧然、恚火烧然、痴火烧然,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火烧然。
【法义分享】
◎「一切烧然」,这需要理解后加以体验。诸行--所有动作的背后一定都要有「能量」的支持,而能源的转换是透过氧化、燃烧。
◎汽车能动是因为不断加入汽油,燃烧后转为动能。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嘴巴讲话、意根思考……都需要身体不断燃烧原料,以提供能源。每天吃东西就是在补充各种原料。
◎六根攀缘多、抓取多、欲望多、瞋恨多,则体内燃烧会较猛烈。瞋心之火极易引起众生的瞋火。
四 杂 二○○(一九八)
佛告罗
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罗
罗!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罗侯罗!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者,罗侯罗!是名断爱浊见,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法义分享】
◎除非入禅定,否则眼睛不会停在同一处很久,常常是东张西望。眼睛不断的消耗能源,身体就要不断的补充供应能源。眼根要能正常发挥功用,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缘配合而成。其他五根也都一样。你能存活,是因为世间很多很多因缘的支撑。若能如实深观、体悟,则能令我、我所、我慢不生。
五 杂 二○三(二○ 一)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次第疾得漏尽?」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当正观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当观无常;耳、鼻、舌、身、意当观无常,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尽有漏。」
如是比丘所说经,若差别者:「云何知、云何见次第尽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断诸轭、断诸取、断诸触、断诸盖、断诸缠、断诸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比丘!如是观眼无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无明断,明生。」
【法义分享】
◎修行就是要反观到十个结而一一断除。佛陀提供断诸结缚的妙方,就是要深观无常。六根、六尘、六识、诸受、身、心、内、外、一切,若能如实深观其无常,则必能次第尽诸漏、断诸烦恼。
六 杂 二○八(二○ 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
【法义分享】
◎不要在修行法门上较量谁的法门高深广大究竟。任何法门,若能让你的心澄静下来,有助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现在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
◎要断诸结缚烦恼,需要有智慧。智慧来自于止观双运--现在、当下就对身心内外进行如实深观。
七 杂 二一一(二○ 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法义分享】
◎修行是为了现观六根、六尘、六识、身心内外一切的实相,进而离诸贪爱、断结、除慢。如果目标不是朝向此解脱道,不管法门多妙、多殊胜、修行境界多高、神通多幺广大,那些修行与佛陀所开示的解脱道是有天壤之别。
八 杂 二一六(二一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若色、眼、识,无常、有为、心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触、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请注意「识」是如何产生。内六根与外六尘相触而生六识。根、尘、识三法和合触而生诸受思想。
◎因为六根、六尘都是无常生灭变异,无常的因、无常的缘所形成的「识」当然也是无常生灭变异。诸受、思、想、行,也可类推体证。
九 杂 二一七(二一五)
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
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当眼根接触色尘、耳根接触声尘……意根接触法尘之际,当下若内心起贪爱心或起瞋恨心,能马上觉察到,这就是「当下见法」。五盖也是心所生的法相,你能在五盖(贪、瞋、昏沈、掉举、疑)生起之际就觉察到,这也是现见法的一种。
◎当自己能觉察到有贪、瞋、痴现起,才有可能随观随灭贪瞋痴。至于什幺时候才能如实觉知到有欲贪、断贪、不起贪,那要看你什幺时候开始如实反观、如实觉察身、口、意诸行。只要你有决心,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随时都有开悟、断结、证果的可能。
十 杂 二一八(二一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说,非圣所说,此大海--小水耳。云何圣所说海?谓眼识色已,爱念、染着,贪乐身、口、意业,是名为海。一切世间阿修罗众……乃至天、人,悉于其中贪乐沈没,如狗肚藏,如乱草蕴,此世、他世绞结缠锁,亦复如是。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此世、他世绞结缠锁。
【法义分享】
◎凡夫能渡过再广再深的大海,也能轻易绕地球好几圈。但是对于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却一筹莫展。
十一 杂 二三二(二三○)
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者,云何名世间?」
佛告三弥离提:「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
三弥离提!若无彼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触、无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无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者,则无世间,亦不施设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灭则触灭,……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灭故。」
十二 杂 二三五(二三三)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着。
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着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
云何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九章 六入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