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九章 六入處

  第九章  六入處

  

  一    雜  一九○(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義分享】

  ◎「五陰」是將身心分解爲色、受、想、行、識五大部份來觀察其無常。

  ◎「六入處」是將身心依功能作用分爲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份,且一一觀察其無常。與六根相應的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界」是從組成元素,將身心分解爲:地、水、火、風、空、識,如實去觀察無常。

  ◎「五陰、六入處、六界」就是從不同角度,將身心內外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與無常,殊途同歸。主要就是要如實深觀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生滅、剎那變異、幻相、緣起、體空。

  二    雜  一九七(一九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雲何一切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于眼生厭。

  叁    雜  一九九(一九七)

  諸比丘!一切燒然。雲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法義分享】

  ◎「一切燒然」,這需要理解後加以體驗。諸行--所有動作的背後一定都要有「能量」的支持,而能源的轉換是透過氧化、燃燒。

  ◎汽車能動是因爲不斷加入汽油,燃燒後轉爲動能。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嘴巴講話、意根思考……都需要身體不斷燃燒原料,以提供能源。每天吃東西就是在補充各種原料。

  ◎六根攀緣多、抓取多、欲望多、瞋恨多,則體內燃燒會較猛烈。瞋心之火極易引起衆生的瞋火。

  四    雜  二○○(一九八)

  佛告羅

  羅: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羅

  羅!作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羅侯羅!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者,羅侯羅!是名斷愛濁見,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法義分享】

  ◎除非入禅定,否則眼睛不會停在同一處很久,常常是東張西望。眼睛不斷的消耗能源,身體就要不斷的補充供應能源。眼根要能正常發揮功用,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緣配合而成。其他五根也都一樣。你能存活,是因爲世間很多很多因緣的支撐。若能如實深觀、體悟,則能令我、我所、我慢不生。

  五    雜  二○叁(二○ 一)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次第疾得漏盡?」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當正觀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當觀無常;耳、鼻、舌、身、意當觀無常,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盡有漏。」

  如是比丘所說經,若差別者:「雲何知、雲何見次第盡一切結?斷一切縛、斷一切使、斷一切上煩惱、斷一切結、斷諸流、斷諸轭、斷諸取、斷諸觸、斷諸蓋、斷諸纏、斷諸垢、斷諸愛、斷諸意、斷邪見生正見、斷無明生明?比丘!如是觀眼無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無明斷,明生。」

  【法義分享】

  ◎修行就是要反觀到十個結而一一斷除。佛陀提供斷諸結縛的妙方,就是要深觀無常。六根、六塵、六識、諸受、身、心、內、外、一切,若能如實深觀其無常,則必能次第盡諸漏、斷諸煩惱。

  六    雜  二○八(二○ 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于何如實知顯現?于眼如實知顯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顯現;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爲,亦如是如實知顯現。

  【法義分享】

  ◎不要在修行法門上較量誰的法門高深廣大究竟。任何法門,若能讓你的心澄靜下來,有助于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現在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

  ◎要斷諸結縛煩惱,需要有智慧。智慧來自于止觀雙運--現在、當下就對身心內外進行如實深觀。

  七    雜  二一一(二○ 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入處。雲何爲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沙門、婆羅門于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法義分享】

  ◎修行是爲了現觀六根、六塵、六識、身心內外一切的實相,進而離諸貪愛、斷結、除慢。如果目標不是朝向此解脫道,不管法門多妙、多殊勝、修行境界多高、神通多幺廣大,那些修行與佛陀所開示的解脫道是有天壤之別。

  八    雜  二一六(二一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爲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爲、心緣生;若色、眼、識,無常、有爲、心緣生,此叁法和合觸,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諸法無常、有爲、心緣生,所謂觸、想、思。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法義分享】

  ◎請注意「識」是如何産生。內六根與外六塵相觸而生六識。根、塵、識叁法和合觸而生諸受思想。

  ◎因爲六根、六塵都是無常生滅變異,無常的因、無常的緣所形成的「識」當然也是無常生滅變異。諸受、思、想、行,也可類推體證。

  九    雜  二一七(二一五)

  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雲何爲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谛聽!善思!當爲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雲何滅熾然?雲何不待時?雲何正向?雲何即此見?雲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法義分享】

  ◎當眼根接觸色塵、耳根接觸聲塵……意根接觸法塵之際,當下若內心起貪愛心或起瞋恨心,能馬上覺察到,這就是「當下見法」。五蓋也是心所生的法相,你能在五蓋(貪、瞋、昏沈、掉舉、疑)生起之際就覺察到,這也是現見法的一種。

  ◎當自己能覺察到有貪、瞋、癡現起,才有可能隨觀隨滅貪瞋癡。至于什幺時候才能如實覺知到有欲貪、斷貪、不起貪,那要看你什幺時候開始如實反觀、如實覺察身、口、意諸行。只要你有決心,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隨時都有開悟、斷結、證果的可能。

  十    雜  二一八(二一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海--小水耳。雲何聖所說海?謂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爲海。一切世間阿修羅衆……乃至天、人,悉于其中貪樂沈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複如是。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此世、他世絞結纏鎖。

  【法義分享】

  ◎凡夫能渡過再廣再深的大海,也能輕易繞地球好幾圈。但是對于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卻一籌莫展。

  十一    雜  二叁二(二叁○)

  時,有比丘名叁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雲何名世間?」

  佛告叁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叁彌離提!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

  十二    雜  二叁五(二叁叁)

  雲何爲世間?謂六內入處。雲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雲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

  雲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余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

  雲何世間滅道迹?謂八聖道-…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九章 六入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