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九章 六入處▪P2

  ..續本文上一頁-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法義分享】

  ◎佛經裏所稱的世間有兩種:一是主觀的世間--由個人五蘊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這是夢幻世界。一是客觀的世界--這是實相的世界。

  ◎佛陀所講的「世間」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觀的世界。這是每個人的六根觸六塵後,生起苦樂受、生起種種愛染及貪瞋癡的世界。這種世間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象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這是佛陀所稱的「苦海」,這個苦海可擴及到叁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每個人的叁界都不一樣,因爲每個人的貪瞋癡程度不同,對象、目標都不同。

  ◎原始佛法所要出離的「苦海」、所要出離的「叁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唯有出離夢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觀的「實相世界」而得解脫自在。這就是佛陀所稱的究竟涅槃的彼岸。

  ◎但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

  ◎「實相世界」是中性的,離苦樂兩邊。但後世很多佛教徒卻本末顛倒的扭曲,把客觀中性的實相世界扭曲爲「五濁惡世」、扭曲爲「苦海」,因而拚命要出離、或悲觀厭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去。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樣厭離、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象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裏。那都不是實相。

  ◎佛陀本來是要引導衆生出離「我、我所、我慢」的夢幻世界,而回歸到實相的法界。但「怕無我」的衆生,卻用我慢去否定實相世界,然後再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

  ◎因爲這部份比較深,而且是普遍被扭曲、被誤解。若有因緣,將出另一本書做較詳細的解析與說明。

  十叁    雜  二叁九(二叁七)

  佛告長者:若有比丘眼識于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于識;爲彼縛故,若彼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複如是。

  若比丘眼識于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于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複如是。

  【法義分享】

  ◎六根觸六塵後,若起貪愛、染著之心,則「識」(自我的陰影)會增長,那就很難解脫自在。

  ◎若根塵接觸,不貪愛、不黏著,則自我的陰影會漸淡薄而消失,得現世解脫自在。

  十四    雜  二五二(二五○)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希羅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希羅!于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

  尊者摩诃拘希羅!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尊者摩诃拘希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余衆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複如是。」

  【法義分享】

  ◎如果客觀的實相世界是苦海、會系縛你,那衆生就永遠不可能解脫。也不必修行,佛陀也不用來人間教化。

  ◎客觀的實相世界不會系縛你,實相世界不是苦海。實相世界是離苦樂兩邊,是中性的,是中道。

  ◎佛教所謂的「苦海」是指由凡夫的欲貪、瞋恚、抓取、迎拒……而形成扭曲、變形的世界。

  ◎正因爲「苦海」是由凡夫顛倒夢想所造成,所以才有出離、才有解脫的可能。只要你真的從自我的夢幻世界裏醒過來,那個苦海就消失了。苦海消失--涅槃彼岸就現前。

  十五    雜  二五叁(二五一)

  尊者舍利弗言:「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爲無明。雲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如是,尊者摩诃拘希羅!于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尊者摩诃拘希羅又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明者,雲何爲明?」

  舍利弗言:「所謂爲知,知者是明。爲何所知?謂眼無常、眼無常如實知,眼生滅法、眼生滅法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尊者摩诃拘希羅!于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是名爲明。」

  【法義分享】

  ◎「無明」就是對實相世界的「無知」,也就是對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無常、變異、無我」的無知。導致六根在接觸六塵之際産生幻覺而生起盲目的貪愛、抓取、抗拒、瞋恚。因不悟道,所以背道而馳--自討苦吃。

  ◎「明」就是了知身心內外、了知實相世界、了知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智者是悟道、體道而行道,與大自然的韻律一致。

  十六   雜  二六五(一一七一)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余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系六衆生于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系故,終依于柱。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爲汝等顯示其義。六衆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于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法義分享】

  ◎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裏。「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每個自我都有他的「要」與「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拚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排斥。因欲望「無窮」,所構築出的苦海也就「無邊」。

  ◎「修行」就是要收攝六根、讓身心漸漸柔軟澄靜下來,以便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只要你能如實深觀到實相而不去汙染,你就會離開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

  十七    雜  二九七(叁一九)

  「所謂一切者,雲何名一切?」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複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昙所說一切,我今舍,別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十八    雜  二九九(叁二一)

  「所謂一切法,雲何爲一切法?」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爲一切法。」

  【法義分享】

  ◎「一切」就是你的「世間」。你的世間不會超過你的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範圍。每個人的世間都不一樣,因爲每個人的理想、欲望、夢境都不同。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九章 六入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