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九章 六入处▪P2

  ..续本文上一页-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法义分享】

  ◎佛经里所称的世间有两种:一是主观的世间--由个人五蕴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这是梦幻世界。一是客观的世界--这是实相的世界。

  ◎佛陀所讲的「世间」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观的世界。这是每个人的六根触六尘后,生起苦乐受、生起种种爱染及贪瞋痴的世界。这种世间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象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这是佛陀所称的「苦海」,这个苦海可扩及到三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每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贪瞋痴程度不同,对象、目标都不同。

  ◎原始佛法所要出离的「苦海」、所要出离的「三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唯有出离梦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观的「实相世界」而得解脱自在。这就是佛陀所称的究竟涅槃的彼岸。

  ◎但真正要出离梦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破除。

  ◎「实相世界」是中性的,离苦乐两边。但后世很多佛教徒却本末颠倒的扭曲,把客观中性的实相世界扭曲为「五浊恶世」、扭曲为「苦海」,因而拚命要出离、或悲观厌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去。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样厌离、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象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里。那都不是实相。

  ◎佛陀本来是要引导众生出离「我、我所、我慢」的梦幻世界,而回归到实相的法界。但「怕无我」的众生,却用我慢去否定实相世界,然后再去追逐理想的梦幻世界。

  ◎因为这部份比较深,而且是普遍被扭曲、被误解。若有因缘,将出另一本书做较详细的解析与说明。

  十三    杂  二三九(二三七)

  佛告长者: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着;以爱念染着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着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六根触六尘后,若起贪爱、染着之心,则「识」(自我的阴影)会增长,那就很难解脱自在。

  ◎若根尘接触,不贪爱、不黏着,则自我的阴影会渐淡薄而消失,得现世解脱自在。

  十四    杂  二五二(二五○)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希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希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尊者摩诃拘希罗!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

  尊者摩诃拘希罗!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乃至意、法亦复如是。」

  【法义分享】

  ◎如果客观的实相世界是苦海、会系缚你,那众生就永远不可能解脱。也不必修行,佛陀也不用来人间教化。

  ◎客观的实相世界不会系缚你,实相世界不是苦海。实相世界是离苦乐两边,是中性的,是中道。

  ◎佛教所谓的「苦海」是指由凡夫的欲贪、瞋恚、抓取、迎拒……而形成扭曲、变形的世界。

  ◎正因为「苦海」是由凡夫颠倒梦想所造成,所以才有出离、才有解脱的可能。只要你真的从自我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那个苦海就消失了。苦海消失--涅槃彼岸就现前。

  十五    杂  二五三(二五一)

  尊者舍利弗言:「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云何无知?谓眼无常不如实知,是名无知;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尊者摩诃拘希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尊者摩诃拘希罗又问尊者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

  舍利弗言:「所谓为知,知者是明。为何所知?谓眼无常、眼无常如实知,眼生灭法、眼生灭法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尊者摩诃拘希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法义分享】

  ◎「无明」就是对实相世界的「无知」,也就是对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无常、变异、无我」的无知。导致六根在接触六尘之际产生幻觉而生起盲目的贪爱、抓取、抗拒、瞋恚。因不悟道,所以背道而驰--自讨苦吃。

  ◎「明」就是了知身心内外、了知实相世界、了知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智者是悟道、体道而行道,与大自然的韵律一致。

  十六   杂  二六五(一一七一)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法义分享】

  ◎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每个自我都有他的「要」与「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拚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排斥。因欲望「无穷」,所构筑出的苦海也就「无边」。

  ◎「修行」就是要收摄六根、让身心渐渐柔软澄静下来,以便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只要你能如实深观到实相而不去污染,你就会离开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

  十七    杂  二九七(三一九)

  「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

  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十八    杂  二九九(三二一)

  「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

  佛告婆罗门:「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为一切法。」

  【法义分享】

  ◎「一切」就是你的「世间」。你的世间不会超过你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的范围。每个人的世间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欲望、梦境都不同。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九章 六入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