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做的,就是能不能在历缘对境讲话之时,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我们通常都只是急于想表达,别人讲什幺,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听到,就急于把心里面一些酝酿的,赶快哩啪啦的讲完了,这都是属于「口行」的冲动。
能不能在讲话的时候,去听到我们讲话的声调、音浪、音韵?讲话的速度必须稍微缓慢一下,从原来每分钟假设讲200个字,现在减为每分钟讲180个字,或是讲到160个字,把讲话的频率冲动缓慢下来,就会有空间听闻到我们讲话的声音。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才会知道你在讲什幺,不然很多情况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在讲什幺,就形成是惑、业、苦的「惑」。所以,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大家现在日常听闻之后,平常就可以实际去做,你真的会有很明显的改变。第一,听到我们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来,就是去看到你在还没有讲话之前,内心里面已经在酝酿的念头--急于想表达、想要去说服别人、想要去盖过别人的「我慢」,那一种慢心,那一种我是、我能,我懂很多、想要怎幺样说服你,怎幺样要洗你的脑……。
那一种意念冲出来的时候,在还没有讲出来之前,因为它有一个「意行」在先,然后才会有「口行」,才有「身行」。「意行」是在先、在里面,当你的意念在酝酿之时,能不能去看得到?再来,当你在讲话的时候,能不能听得到自己讲话的声音?这些都是实际在修行。所以,一个真正走在正法解脱道上之人,一定是身心越来越柔软、详和,越来越慈悲,这样便具「三妙行」。一个人身心柔软祥和下来,「便具四念处」,才能够把四念处修好。上次有人问到: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这样修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个综合的应用、综合的修行,你必须闻思具足,有正确的「知」,才会有正确的「行」。因此,四念处的修行方面,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往往只是在「世间法」的四念处里面绕。如果闻思基础具足,这样就能够把四念处修好,再加上七觉支的妥善的应用,至于七觉支怎幺样妥善应用,以后我们的课程都会讲到。四念处跟七觉支的综合应用是进入实修,到一个情况之后,就会更具体的实际去体证到法,这时候你就会开悟--明、解脱。「明」就是会把原来的「无明」转为「明」,「无明」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实相、对于真理,没有实际去体证到。
当我们的身心宁静下来,实际去体悟之后,终于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就可以渐渐远离颠倒梦想,可以从一时的解脱,再来慢慢稳定下来,就是真正彻底的解脱,从初果、二果、三果这样逐步上来,跟稳定度有关系,跟见法的深度也有关系。所以,修习「慈悲喜舍」,具足「人天善法」,这是非常重要。【法义分享】里面有提到:人天善法是迈向解脱道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解脱自在,平常要多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
具体讲,慈悲喜舍怎幺用?我们一般讲说「慈悲喜舍」,但是在修行实际的次第来讲,是要悲心在先,「悲」不是悲哀、悲观的悲,是来自于见到众生苦,众生是包括自己,看到自己的苦、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众生在苦海之中头出头没,看到世间的无常--生、老、病、死,看到众生面对生死的恐惧、恐慌不安,这些处处都有。有的人认为在生活上好像没什幺苦,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不知不觉,敏感度太差了,没有去觉知到。
所以,我们要慢慢去看,因为处处都是有天使,种种苦这些都是天使在示现,在告诉我们实相,告诉我们真理,我们要去看到自己的苦、众生的苦,当你看到众生内心的不安,以及最重要是你要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你才会产生真正的悲心,才会真正产生慈心。你的慈心是来自于见到众生苦,这时候如果能够深入到「身见」也破除,你就能够做到无条件、无所求的慈悲--大慈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定是要「身见」破除以后,才能够做得到,因为他看到自己的苦跟众生的苦是一体的,看到众生在茫茫苦海里面,没办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再加上当他慢慢走上正法解脱之后,回来看众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他那一种悲悯之心的生起,必然是由衷而发。所以,一个人要证初果,一定要有具足慈悲之心。若没有慈悲之心,你的身心也没办法柔软、没办法祥和;你的身心没办法柔软、没办法祥和,绝对体悟不到「无常法印」,「无常法印」只是变成头脑上的知见理解而已,因为「无常」是一个流体,是剎那生灭的流动、流体,如果你的身心是僵硬、不柔软的,就无法对得上流动的实相、脉动的频率,于是你就没办法体会到无常剎那生灭的流体。
所以,真正要证初果,一定要体证到「无常法印」--无常生灭的法流。记得!要证初果、体悟「三法印」,其中最重要是先体证到「无常法印」,「无常」是一个生灭的法流,它是个流体、流动的,如果你的心不柔软、心僵硬,就没办法真正见到「无常」。因此,证初果的人,一定是具有慈悲心、柔软心,证初果都需要有具有慈悲心、大慈大悲之心,则二果、三果就更不用说,证阿罗汉更是不用说。我们在大乘地区,常常会听到批判阿罗汉是自了汉,阿罗汉是自私自利……,这些完全都是错误的批判,都是以讹传讹,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阿罗汉,都是因为别人这样说,于是也跟着这样说。
以实修实证方面来讲,你证到初果,就一定要有慈悲心、柔软心,你才能够证到,才能够会真正见法。如果不是心柔软,没有进入生灭的法流,你所知道的「无常」,以为已经知道「无常」,都只是头脑里面的概念,都是哲学名相,不是真正体证到「无常」。一个人真正从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一定都是越来越具足悲心、慈悲心。一个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之人,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没有说只为自己的那一种自私自利。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用说证到阿罗汉,连证初果都没办法到达。所以,请大家放心!不会说一个人证到阿罗汉之后,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形成焦芽败种……,绝对没有那一回事。
所以,大家要回到佛陀的「阿含解脱道」上,好好从向初果、证初果……上来,将来真的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明眼人,就能够自利利他。真正要自利利他,我们本身要成为一个明眼人,不然很容易以盲引盲,这样瞎子引导瞎子,引导到哪里都不知道。《阿含解脱道》的课程,不是装填我们一些头脑知见,是让我们每次听闻之后,要我们实际去受益,实际去受用,实际可以去做,实际的改变。学佛就是实际每天感觉到自己在脱胎换骨,每天都在提升、每天都在净化,你净化一分就提升一分。
为什幺佛陀在世的时候,早期要证阿罗汉好像都很快?事实上,本来要解脱就不会困难,只是后来把解脱道淹没掉、荒芜掉了,结果大家找不到解脱道,就变成越来越困难,到后来竟然形成三大阿僧祇劫,或是要到他方世界去。这些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对《阿含》要有信心,只要大家经过几个月的闻思,建立正确的闻思基础之后,就实际的来受用,实际的来改变,实际的来净化。
有一位学员在听闻课程一两个月下来,就有很明显的改变,让他自己都不太认得自己,家人也不太认得他。因此,我们的闻法就是要实际去受用,实际去改变,不是装填一些知识。慈悲之心都是要实际做出来,具足真正慈悲之心,才能够把「身见」渐渐破除掉。当你的「身见」渐渐破除掉,才能够真正慢慢契入「无我」。所以,不要再把「无我」当做是学术的分析、解析,《阿含经》里面处处都有讲到「无我」,从五蕴、六入处或是六界方面解析「无我」,这些已经够多、够多了,不要另外又一直拼命再去找「无我」,只是停留在理念上知道「无我」,而是要真正实际做出来。以客观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基督教、天主教跟佛教比较,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很多都默默在实践「无我」的精神,他们一般对「无我」的落实与实践,比佛教更积极而踏实。
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很少建立山头,不会说一个牧师或是神父出来,就收很多我的弟子,然后又去创立一个山头。但是佛教方面呢?很多的大师、很多的山头,都一直出来,抓取我的、我的弟子……,这不是在批判我们佛教,而是真正的佛法、佛教,本来是属于智能型的宗教,但是今天所展现出来的样貌,却是落入迷信型、信仰型层次的宗教型态。
所以,如果只是口头上讲「无我」,而不是实际做出来,这样真的是不如基督教、不如天主教。我们今天能够把法义好好闻思,然后慈悲真正做出来,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展现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这样就是「为法作见证」,实际体悟佛法的精髓,然后又展现出来。你的慈心展现,处处所做所为是为世间少苦离苦,考量点是为众生、为世间,能够为世间少苦离苦,能够做多少,你就去做,不是为个人的名,不是为个人的利。
什幺叫做喜心呢?就是一个人能够转向自在、灵活取角。这里的「灵活取角」不是为个人的名,不是为个人的利,是为世间少苦离苦。什幺叫喜心呢?「喜心」是让我们原来很僵硬、很僵化的心能够柔软,当你有柔软下来,才能够灵活,当你柔软下来,才能够从正面取角、才能够转向,才不会一直坚持己见、坚持一个角度。就像所谓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占十之八、九」,其实很多是我们固执己见,台湾话讲说「横柴拿入灶」、「不会驾驶船,就嫌溪流河道狭窄」。
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心的僵化,才会怪东怪西,怨怪很多境界不如己意,我们的心很僵化,就没办法灵活。「喜」就是尽量一个灵活取角,凡事尽量正面取角,当你产生痛苦、产生困扰、产生麻烦,尽量往正面取角。同样一件事情,当你往负面去看、往负面去想,所得的结果就会是负面的;如果你往正面去看、往正面去想,它所得的结果就会是正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处处可以实际去体会、去应用,往正面、往负面的结论就不一样。再者,要转向自在,有一句话是「山不转路转」,老子观察实相界,然后从「水」之中,获得很多的体会,「水」的柔软,包括我们身心的柔软都是这样,如果你越觉得是境界把你阻碍,这就是心的僵化。事实上,不是境界把你碍着,是你心的僵硬跟境界在冲突磨擦,所谓「山不转路转」,你可以灵活正面取角,这样就可以逢凶化吉,很多境界就可以大化小、小化无,这才是真正的消灾,就是「喜」。
何谓「舍」?以比较粗浅的层面来讲,就是能够提得起、也能够放得下。众生、一般人是很容易提得起,但是非常不容易放得下,「舍」就是要能够提得起、能够放得下。以更深层来说,你要能够离开二元对立,因为这个部分很深、很深,以后我们还会再进一步解析。一般人只要还没有真正的解脱,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你也许会认为说「奇怪?我不以为然啊!我不认为啊!……」因为你还没有去反观到、还没有去觉察到,也就是说你的心还很粗糙,还没有转细、还没有明、还没有净,反观觉察力还没有觉察到。如果你慢慢进入到深层去看,会看到众生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包括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就算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
证到四果的解脱者、阿罗汉,才能够真正离开二元对立,进入一体的世界,这方面很深,以后我们会慢慢透过幻灯片,透过一些经文,来跟大家深入解析什幺叫做「二元对立」。如果我们没有去看到,很难跳脱出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二元对立」就是不断在分别是非、有无、对错、优劣、大小……,目的是要怎幺样呢?衬托出己大人小、己优人劣、己高人低……。包括说自己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认为是别人修行不好,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派的人,别人就不是,「异于我者」就算是外道……,那些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大家要慢慢去检验、随时去检查,以后我们另外会更具体来分析。
初步的「舍」,就是我们要能够提得起、放得下,给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时候。更深入的解析是:唯有你能够完全放得下,才能够得到无限,你能够放得下一切,才能得到一切。好像很矛盾喔!事实上就是这样,你放不下你所掌握、你所抓取、你所拥有的,你就得不到无限。包括生命深层的「自我」,如果不能够大死一番,你就没办法「不生不死」,这里已经是讲到很深层的「舍」,包括说我的财产、我的种种这些,我都可以放得下,但是「自我」却不容易放得下。初果到三果,他可以放下很多,但是三果的人,还是放不下生命,还是放不下「自我」,就是「五上分结」还没有断。
「五上分结」是已经扣住深入到生命的核心,要面对这个「自我」来挑战。唯有最后的「自我」能够大死一番,才能够真正契入到「不生不死」,以后我们都会再跟大家来分享这方面,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实际体证到的。
以上就是渐渐把解脱的方向确立出来,要清楚知道什幺是究竟解脱的方向,这样才不会走入偏差。所有的修行,要能够有助于断我们的贪、瞋、痴。记得!你的修行是每天、每一周,都可以检验得到自己有没有在进步?如果你的修行无助于断贪、瞋、痴,就是在「世间法」。这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如果你做很多方便法门的修行,但是每天在历缘对境里面,还是在贪、瞋、痴的世界里面绕,这样你就要重新检讨反省自己:我在历缘对境这幺认真修行,这幺认真在唸佛,这幺认真在持咒,这幺认真在打坐,为什幺我一下座、一离开禅堂,又是贪、瞋、痴再现?要去找出原因。
如果你的修行在种种方便法门,没办法让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来检验自己的贪、瞋、痴,来断除贪、瞋、痴,那幺都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检验标准。但是我们说要断贪、断瞋,先要知道我们的贪、瞋就是来自于「无明」,对实相没有清楚认识,才会在那里贪、瞋。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了悟实相真理。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