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P4

  ..续本文上一页一种「无明」。然后在迷惑之中所造出来的,叫做「业」,这一种「业」会导致他的苦,于是就在惑、业、苦之中循环。「无明」的遮障,就是「痴」,导致看不到自己的贪跟瞋,这样就看不到实相,没办法很清楚、很客观看到「本来面目」。什幺叫做「如来」?「如来」就是把无明、无明行、无明冲动这些,转为成为「明」。转成为「明」之后,贪、瞋、痴也就止息,阿罗汉就是贪、瞋、痴的止息。

  当贪、瞋、痴止息之后,他的心镜是一面平整的镜子--明镜,所谓「明心见性」的「明心」,就是他的心是一面又明又清净的镜子,当他的「镜子」照见实相的时候,可以如实的反映出来,于是实相在解脱者的世界,形成一条直线。如果这个实相有弯曲,它一样照出来是一个弯曲,他会让实相如实的显现出来,能够如其本来的面目,来看待他、看清他,不会去染污、不会去扭曲,叫做「如来」。我们必须先要有「明心」的功夫,才能够「见性」。「见性」就是见到万事万物的实相,见到真理、见到本来面目。

  所以,学佛的重点就在看到我们贪、瞋、痴的心态,只要还没有解脱,每一个人都有贪、瞋、痴,你要能够去看到,叫做需要反观、需要内观。修行真正用功的着力点,是在历缘对境之中,你要回来反观、回来内观。「历缘」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在待人处世之中,所经历的各种缘。「对境」就是面对各种境界,也就是在一切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面对所呈现的各种境界,在历缘对境之中,随时回来看到我们贪、瞋、痴的展现,当你有看到的时候,才能够断除。如果没有看到、没有反观的能力,就不可能断除。

  很多的修行,包括说像林崇安教授,所谓的「正念动中禅」,也是让大家有一个环境,把万缘放下,然后明、清净下来,培养我们的觉知、觉察力,让我们渐渐有一种反观、觉察的能力。在历缘对境之中,随时去看到我们的贪、瞋、痴,让我们这一面心镜渐渐明、清、净、平整下来,才能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够看到实相、看到真理,这样就不会像上次现代稻草人的幻灯片,看不到实相,然后会惊慌、惊恐。

  当你了悟之后,就会体悟「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再来「惑」没有了,因为已经具有正知正见、彻底了悟,所做所为就不再是惑、业、苦的轮回,这时候你会从原来的「无明行」,提升转为「明行」。《阿含经》有提到「一切行止息」,结果很多人会认为解脱者就像石头不动,要坐如石头入深定,才象是解脱。这些都是错误的解释,没有真正了解到《阿含》的深义,因为十二缘起里面讲说无明、行、识……这样下来,没有无明就没有「行」了,认为解脱者不应该有「行」,不应该有各种动。

  佛陀35岁大彻大悟,但是佛陀在35岁之后,难道他什幺事都不做?都不动吗?他一样天天要托钵、天天要化缘,天天跟众生在互动、在讲经说法,这些都是「行」。但是跟一般众生不同的,就是众生在无明的「行」之中,一个解脱者是「明行」。所以,同样看这一件事情,有贪、瞋、痴的人看不到实相,会自以为是,以为看到的就是正确,很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不知道自己在扭曲。一个「明行」的人,没有贪、瞋、痴的人,他就能够如实的反观,叫做「如来」,能够照见本来面目,重点在于贪、瞋、痴方面要能够看到。

  善人、慈悲喜舍、、第三节

  本节是叙述慈悲喜舍怎幺样应用?有人来问佛陀的弟子:你们这些出家人、僧团,都是强调慈悲喜舍,你们认为外道的跟我们所讲的慈悲喜舍,有什幺不一样的地方呢?因为我们一样有讲慈悲喜舍,跟你们所讲的有什幺不同呢?这时候佛陀就告诉他们: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世间法」的慈悲跟「出世间法」的慈悲,有什幺不同?也就是正知正见的慈悲喜舍,与「世间法」的行义慈悲善行,是有所不同的。

  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法义分享】:修习慈悲喜舍,绝对有助于修习禅定与开发智慧。所以,事实上「慈悲喜舍」,是让我们从「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很重要的一个桥梁,一方面可以软化我们僵硬的心,一方面让我们原来狭窄的心胸渐渐开扩,扩展到无量无边。当一个人有慈悲心,敌人就会大大减少,再来各方面的敌对、对立,二元对立那些会渐渐模糊掉,也就是各方面的顾虑、担忧会很明显减少,这样对于你的心宁静下来,对于你要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缘。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助缘,你的心还有很多的顾虑,一打坐下来,还在贪、瞋的运转,「谁欠我?谁对不起我?……」还在那里瞋,什幺境界我要啊!想要抓啊!于是打坐下来,还是妄想不断,这样就没办法静下来。

  「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如果一个人多修行慈心,对于内心的清净益助非常大。我们原来很多的瞋恨心、很多的污垢,会因为修行慈心之后,有很大的洗涤作用。「洗涤」就能够净化我们污浊的心灵,叫做「于净最胜」,可以让我们的贪、瞋、痴净化。「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如果一个人能够多修习悲心,就有助于从初禅到四禅,然后再进入「空无边处定」。「空入处最胜」就是最有帮助于进入第五定的空无边处定。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以此就可以类推了,你多修习喜心方面,就更容易契入「识无边处定」。「舍心修习多修习,入无所有入处最胜」如果一个人能够多修习舍心,就容易进入「无所有处定」。

  修习「慈悲喜舍」有助于进入四禅八定,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修习四禅八定,佛陀以前也修习过,但不是把四禅八定当作目的,如果把修行重点着重在四禅八定,还是属于三界里面的初禅到四禅,是属于什幺界?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一般众生、一般凡夫都是在「欲界」,没有修行或是还没有进入禅定方面的人,虽然进入各种宗派里面,但是还是在「欲界」,讲更清楚一点就是很多的修行法门,很多的宗派、很多的宗教,还是让人在「欲界」里面打滚而已。

  佛教是有让你进入到「色界」、「无色界」,问题是佛陀曾经经历过这些,但他发现烦恼还是没办法断除。当他进入深定,烦恼是可以暂时止息,但是当他出定之后,内心的烦恼、不安,还是一样再现。所以,你进入这三界,又黏着在这里,烦恼一样没办法止息。如果有因缘,「色界」、「无色界」最好都能够经历过,体会到什幺叫做「三界」。当你真正体悟到「三界」,然后再看到它的「味」,再看到它的「患」。要能看到「色界」与「无色界」的「味」跟「患」,然后才能够怎幺样?这样才能够「离」啊!

  「离」的力量有出来,你才能够「入三界」,又能够「出三界」,这样才会成为一个解脱者。但是,不要迷执这里。修习禅定是有助于我们进入「三界」,然而「入三界」、修深定,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纵使你入深定,也没办法解脱,而是让我们经历过三界、体悟过三界,然后又不黏着。你要不黏着,一定要看到它的「患」。如果你还没有经历过,不容易看到它的「患」,你有经历过,然后又能够看到它的「患」,就能够「离」。至于怎幺样去经历?怎幺样去看到它的「患」?以后我们有因缘会再深入实际的体悟。

  具体来讲,慈悲喜舍怎幺做?我们再把第四节讲完之后,再来归纳慈悲喜舍怎幺做。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如果一个人行恶多端,没有善恶因果观念,他就不信解脱、生死轮回方面,然后他就会怎幺样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所以,他会亲近恶知识,还是不断在名利堆中打滚,就会找那些跟他内心相应的人,做为他的善知识。当然他就会听闻恶法,以此就可以类推。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如果一个人能够「具善人已」,具有慈悲之心、柔软之心,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人天善法,就像《阿弥陀经》里面有提到,你要生彼国,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就算你要生到极乐世界,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够到极乐世界,然后也是要听闻三十七道品,完全在这一本「阿含解脱道次第」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来听闻,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

  一个人「具善人已」,便会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之后,就能够闻善法。亲近善知识之后,有正知正见,就能够听闻到真正有助于我们解脱的这些法,就是「闻善法」。听闻善法之后,加上又有实际去闻思,于是就会生起信心。有信心之后,就会更进一步的正思惟,于是就正念、正知就会建立起来。正念、正知之后,会更进一步进入深度的实修,于是就会守护诸根,再来「便具三妙行」。

  什幺叫做「三妙行」?所谓「修行」的「行」,就是代表「三妙行」,「行」就是代表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叫做三个「行」。「口行」就是讲话,「意行」就是意念。把我们原来很冲动,很浮躁、很急躁的身体冲动,把我们原来的「无明行」,透过回来反观、回来闻法之后,有回来实际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实际历练,在修正、净化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柔软,呈现出一种详和的气氛。当你的身心柔软、详和,就会展现出三种很美妙、很微妙的身、口、意之「行」,叫做「三妙行」。

  所以,我们学佛有没有真正受用?有没有真正改变?不是在装填很多的知见,不是说懂得很多,而是学了、知道之后,有没有实际真正受益?有没有实际展现出来?闻正法、具足正知正见之后,就一定会慢慢展现出「三妙行」,身、口、意一定会柔软,各种冲动都会慢慢自然缓和下来,而不是刻意放慢。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包括说大家现在就可以随时…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