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P4

  ..續本文上一頁一種「無明」。然後在迷惑之中所造出來的,叫做「業」,這一種「業」會導致他的苦,于是就在惑、業、苦之中循環。「無明」的遮障,就是「癡」,導致看不到自己的貪跟瞋,這樣就看不到實相,沒辦法很清楚、很客觀看到「本來面目」。什幺叫做「如來」?「如來」就是把無明、無明行、無明沖動這些,轉爲成爲「明」。轉成爲「明」之後,貪、瞋、癡也就止息,阿羅漢就是貪、瞋、癡的止息。

  當貪、瞋、癡止息之後,他的心鏡是一面平整的鏡子--明鏡,所謂「明心見性」的「明心」,就是他的心是一面又明又清淨的鏡子,當他的「鏡子」照見實相的時候,可以如實的反映出來,于是實相在解脫者的世界,形成一條直線。如果這個實相有彎曲,它一樣照出來是一個彎曲,他會讓實相如實的顯現出來,能夠如其本來的面目,來看待他、看清他,不會去染汙、不會去扭曲,叫做「如來」。我們必須先要有「明心」的功夫,才能夠「見性」。「見性」就是見到萬事萬物的實相,見到真理、見到本來面目。

  所以,學佛的重點就在看到我們貪、瞋、癡的心態,只要還沒有解脫,每一個人都有貪、瞋、癡,你要能夠去看到,叫做需要反觀、需要內觀。修行真正用功的著力點,是在曆緣對境之中,你要回來反觀、回來內觀。「曆緣」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在待人處世之中,所經曆的各種緣。「對境」就是面對各種境界,也就是在一切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面對所呈現的各種境界,在曆緣對境之中,隨時回來看到我們貪、瞋、癡的展現,當你有看到的時候,才能夠斷除。如果沒有看到、沒有反觀的能力,就不可能斷除。

  很多的修行,包括說像林崇安教授,所謂的「正念動中禅」,也是讓大家有一個環境,把萬緣放下,然後明、清淨下來,培養我們的覺知、覺察力,讓我們漸漸有一種反觀、覺察的能力。在曆緣對境之中,隨時去看到我們的貪、瞋、癡,讓我們這一面心鏡漸漸明、清、淨、平整下來,才能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才能夠看到實相、看到真理,這樣就不會像上次現代稻草人的幻燈片,看不到實相,然後會驚慌、驚恐。

  當你了悟之後,就會體悟「夢裏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再來「惑」沒有了,因爲已經具有正知正見、徹底了悟,所做所爲就不再是惑、業、苦的輪回,這時候你會從原來的「無明行」,提升轉爲「明行」。《阿含經》有提到「一切行止息」,結果很多人會認爲解脫者就像石頭不動,要坐如石頭入深定,才象是解脫。這些都是錯誤的解釋,沒有真正了解到《阿含》的深義,因爲十二緣起裏面講說無明、行、識……這樣下來,沒有無明就沒有「行」了,認爲解脫者不應該有「行」,不應該有各種動。

  佛陀35歲大徹大悟,但是佛陀在35歲之後,難道他什幺事都不做?都不動嗎?他一樣天天要托缽、天天要化緣,天天跟衆生在互動、在講經說法,這些都是「行」。但是跟一般衆生不同的,就是衆生在無明的「行」之中,一個解脫者是「明行」。所以,同樣看這一件事情,有貪、瞋、癡的人看不到實相,會自以爲是,以爲看到的就是正確,很堅持自己的立場,但是不知道自己在扭曲。一個「明行」的人,沒有貪、瞋、癡的人,他就能夠如實的反觀,叫做「如來」,能夠照見本來面目,重點在于貪、瞋、癡方面要能夠看到。

  善人、慈悲喜舍、、第叁節

  本節是敘述慈悲喜舍怎幺樣應用?有人來問佛陀的弟子:你們這些出家人、僧團,都是強調慈悲喜舍,你們認爲外道的跟我們所講的慈悲喜舍,有什幺不一樣的地方呢?因爲我們一樣有講慈悲喜舍,跟你們所講的有什幺不同呢?這時候佛陀就告訴他們:

  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爲何所勝?修習悲、喜、舍心,爲何所勝?」

  「世間法」的慈悲跟「出世間法」的慈悲,有什幺不同?也就是正知正見的慈悲喜舍,與「世間法」的行義慈悲善行,是有所不同的。

  心與慈俱多修習,于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舍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法義分享】:修習慈悲喜舍,絕對有助于修習禅定與開發智慧。所以,事實上「慈悲喜舍」,是讓我們從「世間法」邁向「出世間法」很重要的一個橋梁,一方面可以軟化我們僵硬的心,一方面讓我們原來狹窄的心胸漸漸開擴,擴展到無量無邊。當一個人有慈悲心,敵人就會大大減少,再來各方面的敵對、對立,二元對立那些會漸漸模糊掉,也就是各方面的顧慮、擔憂會很明顯減少,這樣對于你的心甯靜下來,對于你要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緣。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助緣,你的心還有很多的顧慮,一打坐下來,還在貪、瞋的運轉,「誰欠我?誰對不起我?……」還在那裏瞋,什幺境界我要啊!想要抓啊!于是打坐下來,還是妄想不斷,這樣就沒辦法靜下來。

  「心與慈俱多修習,于淨最勝」如果一個人多修行慈心,對于內心的清淨益助非常大。我們原來很多的瞋恨心、很多的汙垢,會因爲修行慈心之後,有很大的洗滌作用。「洗滌」就能夠淨化我們汙濁的心靈,叫做「于淨最勝」,可以讓我們的貪、瞋、癡淨化。「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如果一個人能夠多修習悲心,就有助于從初禅到四禅,然後再進入「空無邊處定」。「空入處最勝」就是最有幫助于進入第五定的空無邊處定。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以此就可以類推了,你多修習喜心方面,就更容易契入「識無邊處定」。「舍心修習多修習,入無所有入處最勝」如果一個人能夠多修習舍心,就容易進入「無所有處定」。

  修習「慈悲喜舍」有助于進入四禅八定,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們修習四禅八定,佛陀以前也修習過,但不是把四禅八定當作目的,如果把修行重點著重在四禅八定,還是屬于叁界裏面的初禅到四禅,是屬于什幺界?初禅到四禅是屬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于「無色界」。一般衆生、一般凡夫都是在「欲界」,沒有修行或是還沒有進入禅定方面的人,雖然進入各種宗派裏面,但是還是在「欲界」,講更清楚一點就是很多的修行法門,很多的宗派、很多的宗教,還是讓人在「欲界」裏面打滾而已。

  佛教是有讓你進入到「色界」、「無色界」,問題是佛陀曾經經曆過這些,但他發現煩惱還是沒辦法斷除。當他進入深定,煩惱是可以暫時止息,但是當他出定之後,內心的煩惱、不安,還是一樣再現。所以,你進入這叁界,又黏著在這裏,煩惱一樣沒辦法止息。如果有因緣,「色界」、「無色界」最好都能夠經曆過,體會到什幺叫做「叁界」。當你真正體悟到「叁界」,然後再看到它的「味」,再看到它的「患」。要能看到「色界」與「無色界」的「味」跟「患」,然後才能夠怎幺樣?這樣才能夠「離」啊!

  「離」的力量有出來,你才能夠「入叁界」,又能夠「出叁界」,這樣才會成爲一個解脫者。但是,不要迷執這裏。修習禅定是有助于我們進入「叁界」,然而「入叁界」、修深定,不是我們的目的。因爲縱使你入深定,也沒辦法解脫,而是讓我們經曆過叁界、體悟過叁界,然後又不黏著。你要不黏著,一定要看到它的「患」。如果你還沒有經曆過,不容易看到它的「患」,你有經曆過,然後又能夠看到它的「患」,就能夠「離」。至于怎幺樣去經曆?怎幺樣去看到它的「患」?以後我們有因緣會再深入實際的體悟。

  具體來講,慈悲喜舍怎幺做?我們再把第四節講完之後,再來歸納慈悲喜舍怎幺做。

  「是爲具惡人已,便具親近惡知識」如果一個人行惡多端,沒有善惡因果觀念,他就不信解脫、生死輪回方面,然後他就會怎幺樣呢?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作風。所以,他會親近惡知識,還是不斷在名利堆中打滾,就會找那些跟他內心相應的人,做爲他的善知識。當然他就會聽聞惡法,以此就可以類推。

  「是爲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如果一個人能夠「具善人已」,具有慈悲之心、柔軟之心,必須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人天善法,就像《阿彌陀經》裏面有提到,你要生彼國,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就算你要生到極樂世界,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有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夠到極樂世界,然後也是要聽聞叁十七道品,完全在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裏面所講的內容。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來聽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

  一個人「具善人已」,便會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之後,就能夠聞善法。親近善知識之後,有正知正見,就能夠聽聞到真正有助于我們解脫的這些法,就是「聞善法」。聽聞善法之後,加上又有實際去聞思,于是就會生起信心。有信心之後,就會更進一步的正思惟,于是就正念、正知就會建立起來。正念、正知之後,會更進一步進入深度的實修,于是就會守護諸根,再來「便具叁妙行」。

  什幺叫做「叁妙行」?所謂「修行」的「行」,就是代表「叁妙行」,「行」就是代表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叫做叁個「行」。「口行」就是講話,「意行」就是意念。把我們原來很沖動,很浮躁、很急躁的身體沖動,把我們原來的「無明行」,透過回來反觀、回來聞法之後,有回來實際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實際曆練,在修正、淨化的時候,我們的身心會柔軟,呈現出一種詳和的氣氛。當你的身心柔軟、詳和,就會展現出叁種很美妙、很微妙的身、口、意之「行」,叫做「叁妙行」。

  所以,我們學佛有沒有真正受用?有沒有真正改變?不是在裝填很多的知見,不是說懂得很多,而是學了、知道之後,有沒有實際真正受益?有沒有實際展現出來?聞正法、具足正知正見之後,就一定會慢慢展現出「叁妙行」,身、口、意一定會柔軟,各種沖動都會慢慢自然緩和下來,而不是刻意放慢。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包括說大家現在就可以隨時…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