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P5

  ..續本文上一頁去做的,就是能不能在曆緣對境講話之時,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我們通常都只是急于想表達,別人講什幺,我們也不一定能夠聽到,就急于把心裏面一些醞釀的,趕快哩啪啦的講完了,這都是屬于「口行」的沖動。

  能不能在講話的時候,去聽到我們講話的聲調、音浪、音韻?講話的速度必須稍微緩慢一下,從原來每分鍾假設講200個字,現在減爲每分鍾講180個字,或是講到160個字,把講話的頻率沖動緩慢下來,就會有空間聽聞到我們講話的聲音。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才會知道你在講什幺,不然很多情況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在講什幺,就形成是惑、業、苦的「惑」。所以,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大家現在日常聽聞之後,平常就可以實際去做,你真的會有很明顯的改變。第一,聽到我們自己講話的聲音。再來,就是去看到你在還沒有講話之前,內心裏面已經在醞釀的念頭--急于想表達、想要去說服別人、想要去蓋過別人的「我慢」,那一種慢心,那一種我是、我能,我懂很多、想要怎幺樣說服你,怎幺樣要洗你的腦……。

  那一種意念沖出來的時候,在還沒有講出來之前,因爲它有一個「意行」在先,然後才會有「口行」,才有「身行」。「意行」是在先、在裏面,當你的意念在醞釀之時,能不能去看得到?再來,當你在講話的時候,能不能聽得到自己講話的聲音?這些都是實際在修行。所以,一個真正走在正法解脫道上之人,一定是身心越來越柔軟、詳和,越來越慈悲,這樣便具「叁妙行」。一個人身心柔軟祥和下來,「便具四念處」,才能夠把四念處修好。上次有人問到: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這樣修四念處?

  「四念處」是一個綜合的應用、綜合的修行,你必須聞思具足,有正確的「知」,才會有正確的「行」。因此,四念處的修行方面,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往往只是在「世間法」的四念處裏面繞。如果聞思基礎具足,這樣就能夠把四念處修好,再加上七覺支的妥善的應用,至于七覺支怎幺樣妥善應用,以後我們的課程都會講到。四念處跟七覺支的綜合應用是進入實修,到一個情況之後,就會更具體的實際去體證到法,這時候你就會開悟--明、解脫。「明」就是會把原來的「無明」轉爲「明」,「無明」就是因爲我們對于實相、對于真理,沒有實際去體證到。

  當我們的身心甯靜下來,實際去體悟之後,終于體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就可以漸漸遠離顛倒夢想,可以從一時的解脫,再來慢慢穩定下來,就是真正徹底的解脫,從初果、二果、叁果這樣逐步上來,跟穩定度有關系,跟見法的深度也有關系。所以,修習「慈悲喜舍」,具足「人天善法」,這是非常重要。【法義分享】裏面有提到:人天善法是邁向解脫道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解脫自在,平常要多累積各種善根、福德、因緣。

  具體講,慈悲喜舍怎幺用?我們一般講說「慈悲喜舍」,但是在修行實際的次第來講,是要悲心在先,「悲」不是悲哀、悲觀的悲,是來自于見到衆生苦,衆生是包括自己,看到自己的苦、看到衆生的苦,看到衆生在苦海之中頭出頭沒,看到世間的無常--生、老、病、死,看到衆生面對生死的恐懼、恐慌不安,這些處處都有。有的人認爲在生活上好像沒什幺苦,事實上是我們的心不知不覺,敏感度太差了,沒有去覺知到。

  所以,我們要慢慢去看,因爲處處都是有天使,種種苦這些都是天使在示現,在告訴我們實相,告訴我們真理,我們要去看到自己的苦、衆生的苦,當你看到衆生內心的不安,以及最重要是你要看到自己內心的不安,這樣你才會産生真正的悲心,才會真正産生慈心。你的慈心是來自于見到衆生苦,這時候如果能夠深入到「身見」也破除,你就能夠做到無條件、無所求的慈悲--大慈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定是要「身見」破除以後,才能夠做得到,因爲他看到自己的苦跟衆生的苦是一體的,看到衆生在茫茫苦海裏面,沒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再加上當他慢慢走上正法解脫之後,回來看衆生在苦海中浮浮沈沈,他那一種悲憫之心的生起,必然是由衷而發。所以,一個人要證初果,一定要有具足慈悲之心。若沒有慈悲之心,你的身心也沒辦法柔軟、沒辦法祥和;你的身心沒辦法柔軟、沒辦法祥和,絕對體悟不到「無常法印」,「無常法印」只是變成頭腦上的知見理解而已,因爲「無常」是一個流體,是剎那生滅的流動、流體,如果你的身心是僵硬、不柔軟的,就無法對得上流動的實相、脈動的頻率,于是你就沒辦法體會到無常剎那生滅的流體。

  所以,真正要證初果,一定要體證到「無常法印」--無常生滅的法流。記得!要證初果、體悟「叁法印」,其中最重要是先體證到「無常法印」,「無常」是一個生滅的法流,它是個流體、流動的,如果你的心不柔軟、心僵硬,就沒辦法真正見到「無常」。因此,證初果的人,一定是具有慈悲心、柔軟心,證初果都需要有具有慈悲心、大慈大悲之心,則二果、叁果就更不用說,證阿羅漢更是不用說。我們在大乘地區,常常會聽到批判阿羅漢是自了漢,阿羅漢是自私自利……,這些完全都是錯誤的批判,都是以訛傳訛,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阿羅漢,都是因爲別人這樣說,于是也跟著這樣說。

  以實修實證方面來講,你證到初果,就一定要有慈悲心、柔軟心,你才能夠證到,才能夠會真正見法。如果不是心柔軟,沒有進入生滅的法流,你所知道的「無常」,以爲已經知道「無常」,都只是頭腦裏面的概念,都是哲學名相,不是真正體證到「無常」。一個人真正從二果、叁果這樣上來,一定都是越來越具足悲心、慈悲心。一個真正證到四果阿羅漢之人,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沒有說只爲自己的那一種自私自利。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只爲自己,不用說證到阿羅漢,連證初果都沒辦法到達。所以,請大家放心!不會說一個人證到阿羅漢之後,就是自私自利只爲自己,形成焦芽敗種……,絕對沒有那一回事。

  所以,大家要回到佛陀的「阿含解脫道」上,好好從向初果、證初果……上來,將來真的讓我們自己成爲一個明眼人,就能夠自利利他。真正要自利利他,我們本身要成爲一個明眼人,不然很容易以盲引盲,這樣瞎子引導瞎子,引導到哪裏都不知道。《阿含解脫道》的課程,不是裝填我們一些頭腦知見,是讓我們每次聽聞之後,要我們實際去受益,實際去受用,實際可以去做,實際的改變。學佛就是實際每天感覺到自己在脫胎換骨,每天都在提升、每天都在淨化,你淨化一分就提升一分。

  爲什幺佛陀在世的時候,早期要證阿羅漢好像都很快?事實上,本來要解脫就不會困難,只是後來把解脫道淹沒掉、荒蕪掉了,結果大家找不到解脫道,就變成越來越困難,到後來竟然形成叁大阿僧祇劫,或是要到他方世界去。這些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對《阿含》要有信心,只要大家經過幾個月的聞思,建立正確的聞思基礎之後,就實際的來受用,實際的來改變,實際的來淨化。

  有一位學員在聽聞課程一兩個月下來,就有很明顯的改變,讓他自己都不太認得自己,家人也不太認得他。因此,我們的聞法就是要實際去受用,實際去改變,不是裝填一些知識。慈悲之心都是要實際做出來,具足真正慈悲之心,才能夠把「身見」漸漸破除掉。當你的「身見」漸漸破除掉,才能夠真正慢慢契入「無我」。所以,不要再把「無我」當做是學術的分析、解析,《阿含經》裏面處處都有講到「無我」,從五蘊、六入處或是六界方面解析「無我」,這些已經夠多、夠多了,不要另外又一直拼命再去找「無我」,只是停留在理念上知道「無我」,而是要真正實際做出來。以客觀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基督教、天主教跟佛教比較,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很多都默默在實踐「無我」的精神,他們一般對「無我」的落實與實踐,比佛教更積極而踏實。

  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很少建立山頭,不會說一個牧師或是神父出來,就收很多我的弟子,然後又去創立一個山頭。但是佛教方面呢?很多的大師、很多的山頭,都一直出來,抓取我的、我的弟子……,這不是在批判我們佛教,而是真正的佛法、佛教,本來是屬于智能型的宗教,但是今天所展現出來的樣貌,卻是落入迷信型、信仰型層次的宗教型態。

  所以,如果只是口頭上講「無我」,而不是實際做出來,這樣真的是不如基督教、不如天主教。我們今天能夠把法義好好聞思,然後慈悲真正做出來,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展現無我、無私,無條件、無所求,這樣就是「爲法作見證」,實際體悟佛法的精髓,然後又展現出來。你的慈心展現,處處所做所爲是爲世間少苦離苦,考量點是爲衆生、爲世間,能夠爲世間少苦離苦,能夠做多少,你就去做,不是爲個人的名,不是爲個人的利。

  什幺叫做喜心呢?就是一個人能夠轉向自在、靈活取角。這裏的「靈活取角」不是爲個人的名,不是爲個人的利,是爲世間少苦離苦。什幺叫喜心呢?「喜心」是讓我們原來很僵硬、很僵化的心能夠柔軟,當你有柔軟下來,才能夠靈活,當你柔軟下來,才能夠從正面取角、才能夠轉向,才不會一直堅持己見、堅持一個角度。就像所謂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占十之八、九」,其實很多是我們固執己見,臺灣話講說「橫柴拿入竈」、「不會駕駛船,就嫌溪流河道狹窄」。

  事實上,就是因爲我們心的僵化,才會怪東怪西,怨怪很多境界不如己意,我們的心很僵化,就沒辦法靈活。「喜」就是盡量一個靈活取角,凡事盡量正面取角,當你産生痛苦、産生困擾、産生麻煩,盡量往正面取角。同樣一件事情,當你往負面去看、往負面去想,所得的結果就會是負面的;如果你往正面去看、往正面去想,它所得的結果就會是正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處處可以實際去體會、去應用,往正面、往負面的結論就不一樣。再者,要轉向自在,有一句話是「山不轉路轉」,老子觀察實相界,然後從「水」之中,獲得很多的體會,「水」的柔軟,包括我們身心的柔軟都是這樣,如果你越覺得是境界把你阻礙,這就是心的僵化。事實上,不是境界把你礙著,是你心的僵硬跟境界在沖突磨擦,所謂「山不轉路轉」,你可以靈活正面取角,這樣就可以逢凶化吉,很多境界就可以大化小、小化無,這才是真正的消災,就是「喜」。

  何謂「舍」?以比較粗淺的層面來講,就是能夠提得起、也能夠放得下。衆生、一般人是很容易提得起,但是非常不容易放得下,「舍」就是要能夠提得起、能夠放得下。以更深層來說,你要能夠離開二元對立,因爲這個部分很深、很深,以後我們還會再進一步解析。一般人只要還沒有真正的解脫,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你也許會認爲說「奇怪?我不以爲然啊!我不認爲啊!……」因爲你還沒有去反觀到、還沒有去覺察到,也就是說你的心還很粗糙,還沒有轉細、還沒有明、還沒有淨,反觀覺察力還沒有覺察到。如果你慢慢進入到深層去看,會看到衆生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包括證到初果、二果、叁果,就算證到叁果的人,都還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

  證到四果的解脫者、阿羅漢,才能夠真正離開二元對立,進入一體的世界,這方面很深,以後我們會慢慢透過幻燈片,透過一些經文,來跟大家深入解析什幺叫做「二元對立」。如果我們沒有去看到,很難跳脫出這樣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二元對立」就是不斷在分別是非、有無、對錯、優劣、大小……,目的是要怎幺樣呢?襯托出己大人小、己優人劣、己高人低……。包括說自己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認爲是別人修行不好,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派的人,別人就不是,「異于我者」就算是外道……,那些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大家要慢慢去檢驗、隨時去檢查,以後我們另外會更具體來分析。

  初步的「舍」,就是我們要能夠提得起、放得下,給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時候。更深入的解析是:唯有你能夠完全放得下,才能夠得到無限,你能夠放得下一切,才能得到一切。好像很矛盾喔!事實上就是這樣,你放不下你所掌握、你所抓取、你所擁有的,你就得不到無限。包括生命深層的「自我」,如果不能夠大死一番,你就沒辦法「不生不死」,這裏已經是講到很深層的「舍」,包括說我的財産、我的種種這些,我都可以放得下,但是「自我」卻不容易放得下。初果到叁果,他可以放下很多,但是叁果的人,還是放不下生命,還是放不下「自我」,就是「五上分結」還沒有斷。

  「五上分結」是已經扣住深入到生命的核心,要面對這個「自我」來挑戰。唯有最後的「自我」能夠大死一番,才能夠真正契入到「不生不死」,以後我們都會再跟大家來分享這方面,因爲這些都是可以實際體證到的。

  以上就是漸漸把解脫的方向確立出來,要清楚知道什幺是究竟解脫的方向,這樣才不會走入偏差。所有的修行,要能夠有助于斷我們的貪、瞋、癡。記得!你的修行是每天、每一周,都可以檢驗得到自己有沒有在進步?如果你的修行無助于斷貪、瞋、癡,就是在「世間法」。這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如果你做很多方便法門的修行,但是每天在曆緣對境裏面,還是在貪、瞋、癡的世界裏面繞,這樣你就要重新檢討反省自己:我在曆緣對境這幺認真修行,這幺認真在唸佛,這幺認真在持咒,這幺認真在打坐,爲什幺我一下座、一離開禅堂,又是貪、瞋、癡再現?要去找出原因。

  如果你的修行在種種方便法門,沒辦法讓你在曆緣對境的時候,來檢驗自己的貪、瞋、癡,來斷除貪、瞋、癡,那幺都是在「世間法」裏面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檢驗標准。但是我們說要斷貪、斷瞋,先要知道我們的貪、瞋就是來自于「無明」,對實相沒有清楚認識,才會在那裏貪、瞋。所謂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了悟實相真理。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