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P3

  ..续本文上一页啊!所有的名利、所有的权位、所有的国土江山,到最后你会换得这样一堆白骨。只要我们生命的十个结没有解开,生命的核心就会抓取着,这样在往生的那一剎那,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出来,于是遇到因缘又会再起。

  佛陀就是要让我们去看到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然后针对根本原因来解决。这就是一个「夜总会」,以前面对这些坟墓的时候,都会认为这是不吉祥,像我们在乡下的小孩子,父母亲遇到人家有丧殡,就会告诫小孩子要避开、要回避,这是不吉祥,怕犯到、冲到。事实上,他们都是告诉我们佛法、告诉我们真理,但是我们众生呢?却是不去看、趋吉避凶,认为这个是凶,这个是不好的,赶快躲避、赶快逃开,不管你再怎幺逃,黑洞、死神都跟在后面。

  我们在深入看看身体的实相,这是实际的尸体,这是一个肺脏、这是心脏、这是肝、这是横膈膜、这是胃,然后这是肠黏膜,这里面是小肠、大肠,这是气管。以后我们还会播放一系列幻灯片,把各个脏腑器官再深入解析。

  这是帆船石,但是它有一个名称叫做什幺石?这是额头、这是鼻子,很突出的一个鼻子,就像美国总统尼克松,就算当到一位最高权势的美国总统,当面对茫茫大海、生死大海,也是茫茫然。不是说当到最高权位的总统,生死大事就可以解决。佛陀就是体会到这方面的问题,才让他放下太子王位,认为就算当到国王,也没办法逃离死神、黑洞,才体认到解脱的重要,就像每一个人面对茫茫大海,不知道何去何从,人生茫茫然的一种感觉。当一些境界冲击过来,就常常被境界

  的昏头转向。

  有的人也许会认为「我现在生活过得很好,现在位高权大,觉得没有那些苦……」。我们要即早静下来做有深度的观察,不然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之下,又会无可奈何的走上老、病、死,进入没有选择的「黑洞」里面。

  这张幻灯片就象是一个人这样不知不觉,然后慢慢面对茫茫的人生,所展现出的一种无力感。如果到老人公园或是老人公寓去看看,可以从很多老年人脸上的表情,看到那种茫茫然、无奈,要去看他们都是天使,在告诉我们法。就像一个年轻人,然后看着老一辈面对茫茫人生大海的无奈,当我们面对茫茫人生大海,佛陀希望我们能够做有深度的观察,然后让我们从苦海之中超脱出来。就像有一首「海鸥」的歌词,不怕狂风巨浪,要飞得越高、看得越远,找寻理想的目标,要把生命的定位、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在这茫茫人生大海里面,灯塔就非常重要,它会指引我们生命的方向--解脱道,灯塔一方面也是代表善知识,指引我们什幺是法?什幺是真理?什幺是实相?佛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善知识。

  这一张是灯塔,灯塔在我们茫茫的人生大海里面,尤其是在黑夜、逆境的时候,是非常重要,具有很多的指标,引导我们到达安全解脱的彼岸。播放给大家看的这些幻灯片,都是我自己实际去拍摄的,这一张灯塔是在鹅銮鼻拍摄的,觉得满有启示性,于是就把它用作书本的封面,就像善知识可以协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善知识他是一座桥,一座指引的工具,但是你不要执着在这个桥上。如果你的目标是锁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去树立一个山头主义,又去抓住某某人,又是以方便为究竟。

  所以,佛陀要我们依法不依人,真正善知识绝对不会要你留恋在他身上,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指引的工具、指月的工具,协助你到达彼岸,协助你回到自依止、法依止。善知识是让你从生死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是一座桥梁。这一张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现象界的一切,看到更深的「空」,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面提到,我们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这一张含有很多的深义,以后课程就是要逐次了解「法住智」,然后你到后面才能够体会到缘起性空,再来涅槃、无为、空。

  这张幻灯片里面有很深的启示,就像一条解脱道,我们透过「阿含解脱道」的课程,然后逐步的走,到后面我们又可以看到现象界的缘起、缘生、缘灭,然后体会到「空」。以后当大家慢慢闻思更深入之后,可以体会到这里面有很深的启示,如果我们能够好好闻思修上来,就可以跟佛陀一样,当你证悟到究竟解脱,你会体证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这个「唯我独尊」里面,是绝对没有「我慢」。只要有「我慢」,就还是在生死轮回里面。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体会到你跟一切众生,跟一切的天地,跟众生所认为的超级大力神,都是完全平等。要「自我」消失,你才能够体证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跟整个众生、跟整个天地,是溶为一体,这是34章《心经》所讲的世界,以后大家有因有缘一定可以实际去体证到,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我慢」。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不可能体证到;只要我们好好修行,我们会「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就是我们的心花朵朵开。

  心要开,我们必须要先怎幺样呢?净化我们自己的贪、瞋、痴,打开我们的心,让我们狭隘的心不断开展,心一定要柔软,柔软才有办法开。所以,当我们的心慢慢净化、慢慢柔软,一定可以进入实际的闻、思、修,可以「花开见佛」,「见佛」就是体悟到法、体悟到真理、体悟到实相。所以,不要以为「见佛」就是看到某某佛像。「花开见佛」的「花开」就是我们的心花朵朵开,我们的心柔软、心开放、归零,然后再来我们可以去「见佛」,就是见到法,见到佛陀所体悟的究竟法、涅槃法,体悟到了实相真理。

  「悟无生」就是当你真正能够体悟到法,然后闻、思、修、证逐步上来,就可以体悟到「无我」。当你真正体证到「无我」,就可以真正体悟、体证到不生不死。所以,这些都不是口号,而是实际可以做到。

  这张是在佳洛水拍摄的,好像一尊佛像端坐在一张椅子上,这两边的手、他的头、鼻子、眼睛、嘴巴,当我们慢慢走上解脱道之后,观看缘起、观看芸芸众生,看到众生在苦海浮浮沉沉,这时候你会大慈大悲悯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心花朵朵开,能够「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真正解脱自在,只要大家好好逐步深入,一定可以做到,但是现在目标要先锁定在证初果,只要大家好好闻思,一定可以证到初果。

  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修行者是没有分别心,但是

  什幺还要有「无缘」跟「同体」的分别心?这是一种方便权说,因为一般人还不容易了解所谓的「没分别」,必须要用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语言来体会,因为我们众生一般是对于跟自己缘分比较亲近的人,才对他们慈悲,跟我们因缘比较疏远的,就没有慈悲心,于是要透过进入到跟你缘分生疏的,甚至无缘的这些,都要有慈悲心,这些只是一种方便说,鼓励我们要超越原来的这一种亲疏观念。但是,要真正体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方面,你的「身见」一定要破,如果「身见」没有破,嘴巴说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都只是口号。因为你的「身见」没有破,还会有很多的我、我所、我的亲人,很多的我、我所方面的因缘,还是有很多的亲疏分别。

  所以,一定要「身见」破,才能够体会到什幺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当然你体证到四果阿罗汉,真正的「无明结」破,就已经没有所谓的「无缘、同体」,但是在之前是要有一个权说。

  (补充说明书本第8页)

  一个人要有惭愧心,才不会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亲近善知识。一个人要断除老、病、死,也就是要断除生死轮回,必须先有前面贪、瞋、痴的断除,这是很重要。所以,先有贪、瞋、痴的断除,才能够断老、病、死。因此,不是说你学佛、三藏十六部读得多精通,经典看了多少,或是说你世间拥有多丰富的学问,就能够断除生死轮回。真正要断除老、病、死,解开生死之迷,一定是要断除贪、瞋、痴。

  所以,学佛的目标要确立,要清楚知道往哪一方面,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一个人为什幺会有贪、瞋、痴这些呢?因为有身见、戒禁取与疑结,就是十个结代表前三个结。一个人为什幺会有种种的结呢?因为没有听闻正法,没有如理思惟,没有好好依着解脱道的次第,逐次的闻、思、修、证,于是很多走偏差了,用功错误了,却不知道。一个人的生死轮回,重点原因就在于贪、瞋、痴;因为有贪、瞋、痴,一个人才有生死轮回,你要断生死轮回,必须针对这方面来着手。

  为什幺会导致我们这样颠倒梦想呢?现在假设这是一个实相的面貌,它是一条这样的直线,甲对这一个实相他非常喜欢,对这件事情显现出来的弯曲度,就会是这样的一个弯度。乙对这一件事情很排斥、很瞋恨,他很不喜欢这件事情,所以同样这件事情对乙来讲,会形成这样的一条曲线。对这件事情,甲觉得可有可无、跟我无关,有也好、没有也好,乙对这件事情非常喜爱,很喜欢这一件事情,所以这件事情对乙来讲,会形成这样的一条曲线。再来,面对这件事情,甲却是很不喜欢、排斥瞋恨,所以这件事情对甲来讲,有一种排斥力会出来,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曲线,对乙是可有可无,于是他不在乎。

  所以,同样的这一条线(实相),但是到甲的心中呢?在甲的世界里面呢?他是形成这样弯弯曲曲的线,乙的世界是形成这样弯曲的线,就是每一个人的梦幻世界,每一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三界」是随着每个人不同的贪、瞋、痴程度,不同的心境所显现、所抓取出来的。当一个人不能够照见到自己的心镜,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镜,没办法生起惭愧心,没办法虚心学习,看不到自己的知见、视野是很狭窄,很多自以为是、我是、我能、我慢,都会产生出来,就是因为看不到实相,于是就会在惑、业、苦的循环里面轮回。

  「惑」就是「无明」,你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心态,是一个弯弯曲曲的心态,看不到自己在染污,也看不到自己在扭曲实相,就是一种「惑」、…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