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P3

  ..續本文上一頁啊!所有的名利、所有的權位、所有的國土江山,到最後你會換得這樣一堆白骨。只要我們生命的十個結沒有解開,生命的核心就會抓取著,這樣在往生的那一剎那,又會形成下一世的種子出來,于是遇到因緣又會再起。

  佛陀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在哪裏,然後針對根本原因來解決。這就是一個「夜總會」,以前面對這些墳墓的時候,都會認爲這是不吉祥,像我們在鄉下的小孩子,父母親遇到人家有喪殡,就會告誡小孩子要避開、要回避,這是不吉祥,怕犯到、沖到。事實上,他們都是告訴我們佛法、告訴我們真理,但是我們衆生呢?卻是不去看、趨吉避凶,認爲這個是凶,這個是不好的,趕快躲避、趕快逃開,不管你再怎幺逃,黑洞、死神都跟在後面。

  我們在深入看看身體的實相,這是實際的屍體,這是一個肺髒、這是心髒、這是肝、這是橫膈膜、這是胃,然後這是腸黏膜,這裏面是小腸、大腸,這是氣管。以後我們還會播放一系列幻燈片,把各個髒腑器官再深入解析。

  這是帆船石,但是它有一個名稱叫做什幺石?這是額頭、這是鼻子,很突出的一個鼻子,就像美國總統尼克松,就算當到一位最高權勢的美國總統,當面對茫茫大海、生死大海,也是茫茫然。不是說當到最高權位的總統,生死大事就可以解決。佛陀就是體會到這方面的問題,才讓他放下太子王位,認爲就算當到國王,也沒辦法逃離死神、黑洞,才體認到解脫的重要,就像每一個人面對茫茫大海,不知道何去何從,人生茫茫然的一種感覺。當一些境界沖擊過來,就常常被境界

  的昏頭轉向。

  有的人也許會認爲「我現在生活過得很好,現在位高權大,覺得沒有那些苦……」。我們要即早靜下來做有深度的觀察,不然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又會無可奈何的走上老、病、死,進入沒有選擇的「黑洞」裏面。

  這張幻燈片就象是一個人這樣不知不覺,然後慢慢面對茫茫的人生,所展現出的一種無力感。如果到老人公園或是老人公寓去看看,可以從很多老年人臉上的表情,看到那種茫茫然、無奈,要去看他們都是天使,在告訴我們法。就像一個年輕人,然後看著老一輩面對茫茫人生大海的無奈,當我們面對茫茫人生大海,佛陀希望我們能夠做有深度的觀察,然後讓我們從苦海之中超脫出來。就像有一首「海鷗」的歌詞,不怕狂風巨浪,要飛得越高、看得越遠,找尋理想的目標,要把生命的定位、生命的意義找尋出來。在這茫茫人生大海裏面,燈塔就非常重要,它會指引我們生命的方向--解脫道,燈塔一方面也是代表善知識,指引我們什幺是法?什幺是真理?什幺是實相?佛陀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善知識。

  這一張是燈塔,燈塔在我們茫茫的人生大海裏面,尤其是在黑夜、逆境的時候,是非常重要,具有很多的指標,引導我們到達安全解脫的彼岸。播放給大家看的這些幻燈片,都是我自己實際去拍攝的,這一張燈塔是在鵝銮鼻拍攝的,覺得滿有啓示性,于是就把它用作書本的封面,就像善知識可以協助我們,從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善知識他是一座橋,一座指引的工具,但是你不要執著在這個橋上。如果你的目標是鎖定在某一個人身上,去樹立一個山頭主義,又去抓住某某人,又是以方便爲究竟。

  所以,佛陀要我們依法不依人,真正善知識絕對不會要你留戀在他身上,他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指引的工具、指月的工具,協助你到達彼岸,協助你回到自依止、法依止。善知識是讓你從生死此岸度到解脫的彼岸,是一座橋梁。這一張也可以讓我們看到現象界的一切,看到更深的「空」,就是佛陀在《阿含經》裏面提到,我們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這一張含有很多的深義,以後課程就是要逐次了解「法住智」,然後你到後面才能夠體會到緣起性空,再來涅槃、無爲、空。

  這張幻燈片裏面有很深的啓示,就像一條解脫道,我們透過「阿含解脫道」的課程,然後逐步的走,到後面我們又可以看到現象界的緣起、緣生、緣滅,然後體會到「空」。以後當大家慢慢聞思更深入之後,可以體會到這裏面有很深的啓示,如果我們能夠好好聞思修上來,就可以跟佛陀一樣,當你證悟到究竟解脫,你會體證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而這個「唯我獨尊」裏面,是絕對沒有「我慢」。只要有「我慢」,就還是在生死輪回裏面。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是體會到你跟一切衆生,跟一切的天地,跟衆生所認爲的超級大力神,都是完全平等。要「自我」消失,你才能夠體證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跟整個衆生、跟整個天地,是溶爲一體,這是34章《心經》所講的世界,以後大家有因有緣一定可以實際去體證到,但是這裏面絕對沒有「我慢」。只要你還有「我慢」,就不可能體證到;只要我們好好修行,我們會「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就是我們的心花朵朵開。

  心要開,我們必須要先怎幺樣呢?淨化我們自己的貪、瞋、癡,打開我們的心,讓我們狹隘的心不斷開展,心一定要柔軟,柔軟才有辦法開。所以,當我們的心慢慢淨化、慢慢柔軟,一定可以進入實際的聞、思、修,可以「花開見佛」,「見佛」就是體悟到法、體悟到真理、體悟到實相。所以,不要以爲「見佛」就是看到某某佛像。「花開見佛」的「花開」就是我們的心花朵朵開,我們的心柔軟、心開放、歸零,然後再來我們可以去「見佛」,就是見到法,見到佛陀所體悟的究竟法、涅槃法,體悟到了實相真理。

  「悟無生」就是當你真正能夠體悟到法,然後聞、思、修、證逐步上來,就可以體悟到「無我」。當你真正體證到「無我」,就可以真正體悟、體證到不生不死。所以,這些都不是口號,而是實際可以做到。

  這張是在佳洛水拍攝的,好像一尊佛像端坐在一張椅子上,這兩邊的手、他的頭、鼻子、眼睛、嘴巴,當我們慢慢走上解脫道之後,觀看緣起、觀看芸芸衆生,看到衆生在苦海浮浮沈沈,這時候你會大慈大悲憫衆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心花朵朵開,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真正解脫自在,只要大家好好逐步深入,一定可以做到,但是現在目標要先鎖定在證初果,只要大家好好聞思,一定可以證到初果。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修行者是沒有分別心,但是

  什幺還要有「無緣」跟「同體」的分別心?這是一種方便權說,因爲一般人還不容易了解所謂的「沒分別」,必須要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語言來體會,因爲我們衆生一般是對于跟自己緣分比較親近的人,才對他們慈悲,跟我們因緣比較疏遠的,就沒有慈悲心,于是要透過進入到跟你緣分生疏的,甚至無緣的這些,都要有慈悲心,這些只是一種方便說,鼓勵我們要超越原來的這一種親疏觀念。但是,要真正體會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方面,你的「身見」一定要破,如果「身見」沒有破,嘴巴說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都只是口號。因爲你的「身見」沒有破,還會有很多的我、我所、我的親人,很多的我、我所方面的因緣,還是有很多的親疏分別。

  所以,一定要「身見」破,才能夠體會到什幺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當然你體證到四果阿羅漢,真正的「無明結」破,就已經沒有所謂的「無緣、同體」,但是在之前是要有一個權說。

  (補充說明書本第8頁)

  一個人要有慚愧心,才不會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親近善知識。一個人要斷除老、病、死,也就是要斷除生死輪回,必須先有前面貪、瞋、癡的斷除,這是很重要。所以,先有貪、瞋、癡的斷除,才能夠斷老、病、死。因此,不是說你學佛、叁藏十六部讀得多精通,經典看了多少,或是說你世間擁有多豐富的學問,就能夠斷除生死輪回。真正要斷除老、病、死,解開生死之迷,一定是要斷除貪、瞋、癡。

  所以,學佛的目標要確立,要清楚知道往哪一方面,才能夠解脫生死輪回。一個人爲什幺會有貪、瞋、癡這些呢?因爲有身見、戒禁取與疑結,就是十個結代表前叁個結。一個人爲什幺會有種種的結呢?因爲沒有聽聞正法,沒有如理思惟,沒有好好依著解脫道的次第,逐次的聞、思、修、證,于是很多走偏差了,用功錯誤了,卻不知道。一個人的生死輪回,重點原因就在于貪、瞋、癡;因爲有貪、瞋、癡,一個人才有生死輪回,你要斷生死輪回,必須針對這方面來著手。

  爲什幺會導致我們這樣顛倒夢想呢?現在假設這是一個實相的面貌,它是一條這樣的直線,甲對這一個實相他非常喜歡,對這件事情顯現出來的彎曲度,就會是這樣的一個彎度。乙對這一件事情很排斥、很瞋恨,他很不喜歡這件事情,所以同樣這件事情對乙來講,會形成這樣的一條曲線。對這件事情,甲覺得可有可無、跟我無關,有也好、沒有也好,乙對這件事情非常喜愛,很喜歡這一件事情,所以這件事情對乙來講,會形成這樣的一條曲線。再來,面對這件事情,甲卻是很不喜歡、排斥瞋恨,所以這件事情對甲來講,有一種排斥力會出來,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曲線,對乙是可有可無,于是他不在乎。

  所以,同樣的這一條線(實相),但是到甲的心中呢?在甲的世界裏面呢?他是形成這樣彎彎曲曲的線,乙的世界是形成這樣彎曲的線,就是每一個人的夢幻世界,每一個人的「叁界」都不一樣。「叁界」是隨著每個人不同的貪、瞋、癡程度,不同的心境所顯現、所抓取出來的。當一個人不能夠照見到自己的心鏡,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鏡,沒辦法生起慚愧心,沒辦法虛心學習,看不到自己的知見、視野是很狹窄,很多自以爲是、我是、我能、我慢,都會産生出來,就是因爲看不到實相,于是就會在惑、業、苦的循環裏面輪回。

  「惑」就是「無明」,你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心態,是一個彎彎曲曲的心態,看不到自己在染汙,也看不到自己在扭曲實相,就是一種「惑」、…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