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哪里,都可以跟当地的慈善团体溶为一体。比如现在是在厦门的同心慈善会推动慈善工作,如果因为工作或是因缘需要,调到北京去了,不要认为自己是厦门人,觉得在故乡做慈善才有意义,来到异地却无法慈悲,这样就是有条件的慈悲,还没有真正打开胸襟。
在厦门推动慈悲、慈善事业,当来到北京一样也是我们的同胞,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协助,有能力就来协助。如果当地有慈善团体,大家一起加入,团结力量大,具有更多的力量,然后回馈社会。所以,慈悲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宗派之分,不管到哪里都可以发挥慈悲之心,然后跟当地溶入,不管到那里都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
「感性思维强的人,如何增强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以予平衡?」
大致上,女性比较偏重感性,男性比较偏重理性,两者都各有优、缺点。以人生的历程来讲,女性要从重感性的层面,慢慢加强理性方面;男性太过理性的,要加强感性方面,就是来到「中庸之道」。比较感性的人,就是凭着感觉、感受在做,女性比较敢于情绪表达,遇到郁闷、不愉快,就敢于哭、发泄出来,但是要男性发泄出来,不容易!一般宗教通常是女性容易相应,但是大部份也是欠缺下一步求真求证的精神。
以人口比例而言,一般宗教团体的女性人数,通常都是男性人数的三倍到四倍,因为宗教比较强调感性部份,因此女性比较容易相应。虽然男性一开始比较不容易相应,但是他会以冷静客观、求真求证的精神求证,由于男性比较着重思考逻辑、理性判断,因此一开始接触宗教,男性比较不容易相应,起步也会比较慢一点。但是,如果是智能型的宗教,禁得起他求真求证,当进一步了解之后,发觉是智能型、正确的,男性所爆发出来的后续力,又不一样了,道心、道骨是很坚强的。
以上所述是「感性」与「理性」的两个特征。我们要评估自己是偏向于理性或是感性,如果你是偏重于感性的,要勉励自己调整过来,具有理性的成份,做事、遇事不要只是凭着一时的冲动或感受,然后就跟着走,要能够慢下来、停下来,去冷静思维、分析,不要盲目跟着走。男性通常是比较偏向理性,比较刚强、不柔软,要让自己慢慢成长,加强慈悲心、柔软心。多行善、多关怀,可以让刚强的个性慢慢柔软下来。
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格,他是理性、感性平衡,有感性、有理性,有理性、有感性。如果你是冲动型的,人家怎么讲,就很容易相信,要勉励自己静下来多分析、多思考。
「法师为何不再随缘行医,如在弘法中随缘行医,不正是『悲智双运』吗?」
你认为我现在所做的,就没有「悲智双运」吗?当然,你也是觉得放下医生工作,好像比较可惜,如果在弘法过程随缘行医,不是很好吗?事实上,从比较高的层面来讲,我现在也是在当心灵方面的医生。一般世间的医生,是以医治身体疾病为主,空海当了十年一般医生,觉得医治身体疾病方面的医生,世间不缺空海一个,我也发现很多疾病的病因、病根,是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是更深入到解决疾病的根本原因方面着手。事实上,现在我是更深一层治疗众生心灵、心理疾病,释迦牟尼佛称为「大医王」,医治一般医生所无法医治的最深层疾病-心灵的疾病,空海今天不敢自称「大医王」,但是愿意学习佛陀走向治疗众生心灵疾病的工作。治病,是要从根本着手,要治本、不是光治标,当然也需要有人做治标的工作。
中医主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上医是治未病」,上等医生是治疗在还没有产生明显疾病之前。以世间层次而言,我在表相上是从医生的工作退下来,没有从事第一线的医疗工作,但是我是从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治疗众生的根本疾病。对社会、对人类而言,我希望所贡献的范围更广大。
但是,这世间有一种不协调的现象,当世间法的医生,收入可以固定又很丰厚,但是现在这一份心灵医生的工作,不但没有固定的收入,严格来讲,比我在当世间医生的收入是减少很多。然而,我已经把这些都放下了,只要生活上过得去,有车马费可以走得动,这样就好了。所以,很多有意义或是高层次的工作,未必能够受到众生的肯定,以世间的待遇衡量,更是没办法成比例。但是,我是觉得要做出更高的实质意义回馈世间,只要在生活上过得去,这样就好了。
「有位同修身体还好,但是好像有脑痴呆,或者说是较重的健忘症,有事情自己忘了却不承认,总是一直争辩到底,大家都不喜欢他,怎么帮助他呢?」
你已经知道他有健忘症,因此不要跟他计较,否则你也变成跟他一样有「健忘症」。我们要有悲悯之心,因为他不是故意的,我们要原谅他,不要跟他计较,要以包容、爱来对待。
「如何修行使自己的待人处事更真诚?同住的宿友经常急躁、紧张兮兮,如何帮助他?」
没有外在的绝对标准,只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原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学习着真诚真心对待自己,也真诚真心对待别人。一开始是要学习提醒自己、勉励自己:我真心吗?我真诚吗?对人家讲话由衷吗?有没有「两舌」?有没有欺骗自己?有没有欺骗别人?有没有嫉妒别人?有没有人前、人后说一种话?都要如实回来面对自己,这也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要常常回来反观、问问我们自己:真诚真心吗?不要认为反正我不真诚、不真心,别人也看不到啊!也没什么证据啊!法律上也没有判我有罪啊!当要以法律判你有罪,已经是很粗糙、很粗糙了,我们的良心、理性是最好的参考指标。如果做事从我们的良心理性出发,流露出来是慈悲的,自然就会快乐、安详,越来越开心。如果我们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彼此勾心斗角,心胸就会狭窄、苦闷不安,就算人前你不承认,装得好像发生没有什么事情,没有那回事,但是你的良心里面是知道的,在夜深人静面对自己,会发觉「唉呀!我白天戴着假面具啊!」。
所以,不必别人监督我们,不必法律审判我们,最好的指标就是我们的良心、理性,真正从良心理性流露出来,自然不会伤害任何人,因为你会「将心比心」,以爱已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当你真诚面对自己,也会真诚善待每一个人。
同住在一起的室友,经常急躁、紧张兮兮,如何帮助他?有人说「请他来听解脱道的课啊!」这也是事实,如果他能够有心多接近善知识,对他来讲,也会解开内心里面很多问题,他会改变的。问题是缓不济急,怎么办呢?当他在紧张的时候,你不要也跟着他紧张,他大紧张、你小紧张,这样不好啦!你不要跟他起见诤,或是说你丢垃圾给我、我也丢垃圾给你,不要这样。
不管他怎么紧张,以稳定的心态来对待,以慈悲的心来对待,不要随着他起舞,慢慢他会改变的。就像家里的夫妻吵架,要两个铜板才会响,为什么吵架会越来越严重呢?有时候他为什么会很紧张?因为你加入里面嘛!你在里面轧一脚嘛!我们会在旁边搧风点火,助长一些因缘。如果我们能够宁静、安静,就像家里夫妻吵架,如果一方随之起舞,就会大化小、小化无。
所以,如果有人比较紧张兮兮的,你不要随他起舞,不要刺激他,他比较容易紧张,需要你的稳重来缓冲他,需要你的慈悲、你的爱心、你的包容来对待他,于是磁场会有一种冲和、煞车的作用,散发一种缓和的「三妙行」,以慈悲的行为及念波回馈给他,他会从比较浮躁的念波磁场,渐渐在比较缓和、比较缓慢的波动影响之下,也会渐渐缓慢下来。但是,你本身必须要有定力,否则会被境界牵连着走。如果是用忍的,没多久会忍无可忍,然后与他起冲突。因此,真正以慈悲心、包容心来善待他。
「能力突出的人,常受人嫉妒,如何协助这样的人?」
能力突出的人,常受人嫉妒,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空海一路成长过程,在人性方面下过很多工夫,去了解众生可爱、光明的一面,也如实了解众生的黑暗面,去理解、探讨心理学方面。
我们做一件事情,不管你再怎么认真,做得多完美,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认同、赞同。以前在学生时期,我就是很活跃,参与很多社团及慈悲工作,批评的人一定会有,嫉妒的人一定会有。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到「不受八风所吹动」?当然别人的建议未必是错,我们要检讨改进。如果别人提出不同的声音与建议,秉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勉之」的原则。
所谓「道吾恶者是吾师」,在说我们缺点的人是我们的老师,有时候他是帮助我们照见自己所看不到的缺点,不要认为批评我们,或是讲出负面观点、看法的人,就是坏人,未必!我们对不同的声音、批评,要加以冷静思维,也许别人是提出我们所看不到的缺点,他在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做得更好,我们感恩这样的人,他就是因为关心我们、为我们好,所以才提出批评之言。
如果我们做事问心无愧,检讨反省后也觉得自己没有错,别人要嫉妒、要攻击、要批判,就随众生的因缘。做人做事都从良心理性出发,如果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受益,大多数的人认同,这样就成功了,百分之一、二十相反的声音、异样的声音、批评的声音,算是很正常。如果做事情没有批评的声音,表示不正常。尤其是对人类越重要、贡献越大的事情,通常所受到的批判声音也会越大。因为你的看法是高瞻远瞩,看得很深、看得很远、看得很广,关心全人类的长远重大问题,看法是超越一般众生的思维角度。
类似这种情况,不受批判、不受批评,是不可能的。如果具有高瞻远瞩的胸襟、眼光,对于别人的批评、批判,你也不会在乎,明了是因为众生暂时的不了解,不但不会跟他们计较、也不会起瞋,只有慈悲善待。所做的是对、是错,我们心里清清楚楚知道,因此不会被外境牵连着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深义为何?我常常背诵,但不知道内容意思」
事实上,《心经》是讲述心灵成长到非常高的境界,不要把它当做宗教,真正的佛法不是迷信,也与迷信、信仰无关,佛法是宇宙的真理。《心经》是叙述心灵净化、质量提升到非常高的境界,佛所体悟的生命、宇宙真理,现在很多科学家,有些方面已经在证实、证明了,也有些方面是科学家尚未证明,以后将会证明到的境界,因为这些都不是迷信,完全都是智慧的显现。
《如何作好慈善工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