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八章 五阴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八章 五阴 问答

  九十七、什么是“正观”?

  答:“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色代表现象界的有形物质。观无常,就是去体悟“无常法印”。无常就是指那生、灭、变、异。

  九十八、什么是真正的开悟?

  答:体证到“三法印、四圣谛”,认清了真理实相,断除了十个结,就是开悟。在打坐中见到光、见到佛,那不是开悟,是禅相。

  九十九、真理实相是什么?

  答:无常与无我。这是大自然的运转法则,是原本就存在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实相。

  一OO、满足于相信佛说的“无常、无我”的真理实相,能解决内心的苦吗?

  答:不能。只有通过实修实证,亲自体悟、体证到“无常、无我”法印,苦才能止息。

  一O一、证到三果的人,能做到“无我”吗?

  答:不能。证到初果到三果的人,体证到了“无常”法印,也能深刻的理解“无我”法印,但还是做不到“无我”。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理可顿悟,事必渐修。做到“无我”一定要经过很多境界的考验,“自我”大死一番。

  一O二、物质分析到最后是什么?

  答:是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能量散布在虚空中,能量的聚积,排列组合,又形成新的物质出来,这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O三、怎样用物理学、化学的观念解析无常法印?

  答:物质代表色界。物质分析起来是,分子、原子、电子、核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夸克。夸克以下是能源,能源散布在空里面,以波粒的形式存在。物质一直打破、分析,最后就是空。物理学家发现,质能可以互换,而且质能在宇宙中不生不灭。不管物质怎么样转变,都会释放出能量,散布在空中,而且一直在流动。

  一O四、怎样从五阴、六界、六入处来解析无我法印?

  答:整个五阴都是诠释色界的无常,五阴的识也是无常。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四大是不断的在生灭变化。色受想行识和地水火风空巧妙结合起来,色跟识产生身心,有机生命体就产生了。一个变动的六根与变动的境界接触产生六识,这个识也是在每一个当下刹那生灭变化,所以说没有一个恒常的我存在。

  一O五、“空”等于能源吗?

  答:空不等于能源,空里有能源,能源散布在空里。

  一O六、为什么佛说“无常即苦”(“无常”导致苦)?

  答:并不是无常等于苦,因为众生不了解大自然的无常法印,于是对抗无常,怕无常,希望恒常——人永远不老、不死,所以便一直在抓常。抓的背后就是在对抗无常法则,但又对抗不过,所以产生苦。

  一O七、符合什么条件能证明有“我”的存在?

  答:佛陀讲必须符合“常”、“一”、“主宰”的条件。

  常:人不老、不病、不死,青春永驻,家人不离开。(现实存在吗?)

  一:不需要各种因缘的支撑能生存。(不需要空气、阳光、食物,你行吗?)

  主宰:太阳下山,心脏的跳动,头发的生长、指甲的生长,你能主宰吗?

  事实证明,“常”、“一”、“主宰”的条件不具备,所以“我”是不存在的。

  一O八、观与看有何区别?

  答:观不是个人主观意测、推想,是要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就是止观双运。看是用肉眼,观是用心眼。

  一O九、什么叫味、患、离?什么叫见?

  答:味:可爱、可意、正面的、好的。

  患:引来后患、副作用、负面的、坏的。

  离:放下、舍、超越二元对立。

  见:不是用肉眼看,是用心眼去看到、体证到,与观相同。

  一一O、什么叫无明?什么叫明?

  答:对“无常、无我”的法印不了解是无明。了解并体证到“无常、无我”法印,自我消失,进入涅槃寂静、解脱自在的境界就是明。

  一一一、什么叫平等慧?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法师?

  答: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叫做平等慧。体证到大家是生命的共同体,是一体的,只是每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大家都同等的重要。

  法师:能够深观身心内外无常的实相,体证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人。

  一一二、什么叫法次法向?什么叫依离欲、依远离、依灭、向于舍?

  答:不管从哪一个角度,都能够逐渐去体悟三法印,而导向厌离、离欲、灭尽,按照这个次第逐步进入叫法次法向。

  依离欲:不求名利;依远离:远离抓取;

  依灭:走向涅槃寂静;

  向于舍:看开放下,舍掉自我。

  一一三、什么叫“断见”?什么叫“常见”?

  答:断见:有的人修行,因为没有正确体会,于是产生悲观、消极到最后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落入断灭空。

  常见:认为整个现象界是恒常不灭的。

  一一四、什么叫中道?

  答:现象界的一切,缘聚而生,缘灭而灭。不否认现象界的缘起有,也不抓取现象界的常恒不变。

  一一五、宇宙永恒的三法印是什么?

  答: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一一六、佛说的修习方便,随顺成就指什么?

  答:指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

  五 根:信根(四不坏净)、精进根(四正勤)、念根(四念处)、定根(四禅)、慧根(四圣谛)。

  五 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支: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八正道:正见、正智、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一七、佛说不修习三十七道品怎么样?

  答:不可能解脱!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基础,没有基础而追求顿悟,谈空说玄,只是自欺欺人。

  一一八、修行人对于“无常法印”,常犯的毛病是什么?

  答:知道“无常法印”,但未能亲自去体证,又把“无常”当作口号、名相、知见来理解。体证不到“无常法印”,就无法体证“无我法印”于是在方便法上绕圈子。

  一一九、为什么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不一样?

  答:因为每个人的心镜凹凸程度不同,贪爱、抓取、牵挂的人、事、物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就不一样。

  一二O、为什么说体证“无常”非常重要?

  答:体证到“无常”,才能体证到“无我”;才能放下抓取,断除诸束缚,解脱自在。

  一二一、什么叫色集?什么叫色灭?

  答:色集:对于五阴没有如实了解,就会颠倒梦想的抓取,贪爱就会聚集。这是死亡的原因、轮回的原因。

  色灭:了解实相,放下抓取,不会再聚集,贪爱没有了,苦就消失了。

  一二二、如何把无明转为明?

  答:静下来把觉性唤醒,活在每一个当下,去现观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把无明、冲动的心拉回到现在,觉醒过来。把实相弄清楚,就是把无明转为明。

  一二三、众生最怕什么?

  答:怕无常、无我、无我所。但是无常、无我是实相,不应该怕,怕也没有用。

  一二四、众生与佛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是什么?

  答:相同处:心、佛、众生完全平等,佛所具有的智慧、神通,众生都有,只是没有挖掘出来,没有找到真实、完整的自己。

  不同处:佛是觉悟者,众生还在迷惑中,只在一念之差。众生一念转变过来,与佛相同。

  一二五、成佛的正确观念与错误观念是什么?

  答:错误观念:像佛一样相貌堂堂,金光闪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正确观念:成佛就是成为一个觉悟者,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也就是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

  一二六、什么是成佛?

  答:成佛是要成为一个觉悟者,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

  一二七、什么是自卑?什么是我慢?

  答:自卑:因为不了解真理实相,然后划地自限地把自己矮化。

  我慢:因为看不到众生都是平等的,然后狂傲自大。

  一二八、为什么闻思之后要马上应用?

  答:闻思之后要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否则就会浪费很多时间。闻思后马上去体会,然后在历缘对镜中处处去见法,修行便会加快,而法喜充满。

  一二九、五阴的识是无常吗?为什么?

  答:五阴是缘起法,现象界的缘生缘灭都是无常,刹那生灭变异。色受想行识不是本来就单独存在的,都是由各种元素不断排列、组合、演变而成。识也如此,不是本来就单独存在的元素,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

  一三O、什么叫缘起法?

  答:缘起法就是归纳现象界无常、无我法则。小到一只虫子,大到星球银河系,都是一样生生灭灭,不断变化;都是缘聚而生,缘尽而灭,这就叫缘起法。

  一三一、缘起法告诉我们什么?

  答:缘起法是归纳现象界缘生、缘灭的总法则。它告诉我们无常、无我的法印。

  一三二、为什么说五阴是整个法义相当重要的核心?

  答:所有的修行到最后都要来到深观、体证五阴,尤其是十个结后面的五个结的我慢与无明,要断除这些一定要去深观五阴,体证到五阴是无常、无我的,才能够真正断深层的我慢。

  一三三、依X你就被X牵着走,举出你身边的五个例子,套进此公式。

  一三四、一个有智慧的人,在境界面前能看到什么?

  答:能看到无我、无我所、不相在,所以他不会贪爱、抓取,心不会被境界牵着走,心能够自主。

  一三五、凡夫因不知身心都是缘起现象,而产生什么后果?

  答:产生的身心就是“我”的错觉,有了“我”、有了身见,我慢随之而来。

  一三六、什么是自主神经系统?

  答:不是由人的意识所能控制的,如心脏、肺脏、肾脏等,他们各有自己的神经系统,独立运行,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一三七、你能够主宰你的身体吗?

  答:心脏的跳动、脾脏的分泌,以及肝脏的解毒、肾脏的过滤、膀胱的集中尿,这些都不是人的意识所能…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八章 五阴 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