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八章 五陰 問答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八章 五陰 問答

  九十七、什麼是“正觀”?

  答:“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色代表現象界的有形物質。觀無常,就是去體悟“無常法印”。無常就是指那生、滅、變、異。

  九十八、什麼是真正的開悟?

  答:體證到“叁法印、四聖谛”,認清了真理實相,斷除了十個結,就是開悟。在打坐中見到光、見到佛,那不是開悟,是禅相。

  九十九、真理實相是什麼?

  答:無常與無我。這是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是原本就存在的,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實相。

  一OO、滿足于相信佛說的“無常、無我”的真理實相,能解決內心的苦嗎?

  答:不能。只有通過實修實證,親自體悟、體證到“無常、無我”法印,苦才能止息。

  一O一、證到叁果的人,能做到“無我”嗎?

  答:不能。證到初果到叁果的人,體證到了“無常”法印,也能深刻的理解“無我”法印,但還是做不到“無我”。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理可頓悟,事必漸修。做到“無我”一定要經過很多境界的考驗,“自我”大死一番。

  一O二、物質分析到最後是什麼?

  答:是能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能量。能量散布在虛空中,能量的聚積,排列組合,又形成新的物質出來,這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O叁、怎樣用物理學、化學的觀念解析無常法印?

  答:物質代表色界。物質分析起來是,分子、原子、電子、核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誇克。誇克以下是能源,能源散布在空裏面,以波粒的形式存在。物質一直打破、分析,最後就是空。物理學家發現,質能可以互換,而且質能在宇宙中不生不滅。不管物質怎麼樣轉變,都會釋放出能量,散布在空中,而且一直在流動。

  一O四、怎樣從五陰、六界、六入處來解析無我法印?

  答:整個五陰都是诠釋色界的無常,五陰的識也是無常。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四大是不斷的在生滅變化。色受想行識和地水火風空巧妙結合起來,色跟識産生身心,有機生命體就産生了。一個變動的六根與變動的境界接觸産生六識,這個識也是在每一個當下刹那生滅變化,所以說沒有一個恒常的我存在。

  一O五、“空”等于能源嗎?

  答:空不等于能源,空裏有能源,能源散布在空裏。

  一O六、爲什麼佛說“無常即苦”(“無常”導致苦)?

  答:並不是無常等于苦,因爲衆生不了解大自然的無常法印,于是對抗無常,怕無常,希望恒常——人永遠不老、不死,所以便一直在抓常。抓的背後就是在對抗無常法則,但又對抗不過,所以産生苦。

  一O七、符合什麼條件能證明有“我”的存在?

  答:佛陀講必須符合“常”、“一”、“主宰”的條件。

  常:人不老、不病、不死,青春永駐,家人不離開。(現實存在嗎?)

  一:不需要各種因緣的支撐能生存。(不需要空氣、陽光、食物,你行嗎?)

  主宰:太陽下山,心髒的跳動,頭發的生長、指甲的生長,你能主宰嗎?

  事實證明,“常”、“一”、“主宰”的條件不具備,所以“我”是不存在的。

  一O八、觀與看有何區別?

  答:觀不是個人主觀意測、推想,是要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就是止觀雙運。看是用肉眼,觀是用心眼。

  一O九、什麼叫味、患、離?什麼叫見?

  答:味:可愛、可意、正面的、好的。

  患:引來後患、副作用、負面的、壞的。

  離:放下、舍、超越二元對立。

  見:不是用肉眼看,是用心眼去看到、體證到,與觀相同。

  一一O、什麼叫無明?什麼叫明?

  答:對“無常、無我”的法印不了解是無明。了解並體證到“無常、無我”法印,自我消失,進入涅槃寂靜、解脫自在的境界就是明。

  一一一、什麼叫平等慧?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做法師?

  答:以平等心來善待一切衆生叫做平等慧。體證到大家是生命的共同體,是一體的,只是每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大家都同等的重要。

  法師:能夠深觀身心內外無常的實相,體證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人。

  一一二、什麼叫法次法向?什麼叫依離欲、依遠離、依滅、向于舍?

  答: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都能夠逐漸去體悟叁法印,而導向厭離、離欲、滅盡,按照這個次第逐步進入叫法次法向。

  依離欲:不求名利;依遠離:遠離抓取;

  依滅:走向涅槃寂靜;

  向于舍:看開放下,舍掉自我。

  一一叁、什麼叫“斷見”?什麼叫“常見”?

  答:斷見:有的人修行,因爲沒有正確體會,于是産生悲觀、消極到最後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落入斷滅空。

  常見:認爲整個現象界是恒常不滅的。

  一一四、什麼叫中道?

  答:現象界的一切,緣聚而生,緣滅而滅。不否認現象界的緣起有,也不抓取現象界的常恒不變。

  一一五、宇宙永恒的叁法印是什麼?

  答: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一一六、佛說的修習方便,隨順成就指什麼?

  答:指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

  五 根:信根(四不壞淨)、精進根(四正勤)、念根(四念處)、定根(四禅)、慧根(四聖谛)。

  五 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支:擇法覺支、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智、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一七、佛說不修習叁十七道品怎麼樣?

  答:不可能解脫!叁十七道品是佛法的基礎,沒有基礎而追求頓悟,談空說玄,只是自欺欺人。

  一一八、修行人對于“無常法印”,常犯的毛病是什麼?

  答:知道“無常法印”,但未能親自去體證,又把“無常”當作口號、名相、知見來理解。體證不到“無常法印”,就無法體證“無我法印”于是在方便法上繞圈子。

  一一九、爲什麼說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不一樣?

  答:因爲每個人的心鏡凹凸程度不同,貪愛、抓取、牽挂的人、事、物不同,所以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就不一樣。

  一二O、爲什麼說體證“無常”非常重要?

  答:體證到“無常”,才能體證到“無我”;才能放下抓取,斷除諸束縛,解脫自在。

  一二一、什麼叫色集?什麼叫色滅?

  答:色集:對于五陰沒有如實了解,就會顛倒夢想的抓取,貪愛就會聚集。這是死亡的原因、輪回的原因。

  色滅:了解實相,放下抓取,不會再聚集,貪愛沒有了,苦就消失了。

  一二二、如何把無明轉爲明?

  答:靜下來把覺性喚醒,活在每一個當下,去現觀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把無明、沖動的心拉回到現在,覺醒過來。把實相弄清楚,就是把無明轉爲明。

  一二叁、衆生最怕什麼?

  答:怕無常、無我、無我所。但是無常、無我是實相,不應該怕,怕也沒有用。

  一二四、衆生與佛的相同處和不同處是什麼?

  答:相同處:心、佛、衆生完全平等,佛所具有的智慧、神通,衆生都有,只是沒有挖掘出來,沒有找到真實、完整的自己。

  不同處:佛是覺悟者,衆生還在迷惑中,只在一念之差。衆生一念轉變過來,與佛相同。

  一二五、成佛的正確觀念與錯誤觀念是什麼?

  答:錯誤觀念:像佛一樣相貌堂堂,金光閃閃,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正確觀念:成佛就是成爲一個覺悟者,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也就是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

  一二六、什麼是成佛?

  答:成佛是要成爲一個覺悟者,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

  一二七、什麼是自卑?什麼是我慢?

  答:自卑:因爲不了解真理實相,然後劃地自限地把自己矮化。

  我慢:因爲看不到衆生都是平等的,然後狂傲自大。

  一二八、爲什麼聞思之後要馬上應用?

  答:聞思之後要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否則就會浪費很多時間。聞思後馬上去體會,然後在曆緣對鏡中處處去見法,修行便會加快,而法喜充滿。

  一二九、五陰的識是無常嗎?爲什麼?

  答:五陰是緣起法,現象界的緣生緣滅都是無常,刹那生滅變異。色受想行識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都是由各種元素不斷排列、組合、演變而成。識也如此,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元素,不是永恒不變的靈魂。

  一叁O、什麼叫緣起法?

  答:緣起法就是歸納現象界無常、無我法則。小到一只蟲子,大到星球銀河系,都是一樣生生滅滅,不斷變化;都是緣聚而生,緣盡而滅,這就叫緣起法。

  一叁一、緣起法告訴我們什麼?

  答:緣起法是歸納現象界緣生、緣滅的總法則。它告訴我們無常、無我的法印。

  一叁二、爲什麼說五陰是整個法義相當重要的核心?

  答:所有的修行到最後都要來到深觀、體證五陰,尤其是十個結後面的五個結的我慢與無明,要斷除這些一定要去深觀五陰,體證到五陰是無常、無我的,才能夠真正斷深層的我慢。

  一叁叁、依X你就被X牽著走,舉出你身邊的五個例子,套進此公式。

  一叁四、一個有智慧的人,在境界面前能看到什麼?

  答:能看到無我、無我所、不相在,所以他不會貪愛、抓取,心不會被境界牽著走,心能夠自主。

  一叁五、凡夫因不知身心都是緣起現象,而産生什麼後果?

  答:産生的身心就是“我”的錯覺,有了“我”、有了身見,我慢隨之而來。

  一叁六、什麼是自主神經系統?

  答:不是由人的意識所能控製的,如心髒、肺髒、腎髒等,他們各有自己的神經系統,獨立運行,不受人的主觀意識支配。

  一叁七、你能夠主宰你的身體嗎?

  答:心髒的跳動、脾髒的分泌,以及肝髒的解毒、腎髒的過濾、膀胱的集中尿,這些都不是人的意識所能…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八章 五陰 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