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换腿的过程,在松腿、要换的时候,一样要保持清醒明觉、清醒觉察,这就是「坐则知坐」。不是不可换腿,而是换腿的时候,保持清醒觉察。一方面不要用责备的心来责备这个腿不好、没有配合你,或是跟别人比较,觉得他们都坐的一动也不动,自己没多久就会换腿、就变动,这样一比较起来就让自己感到很挫折,这些埋怨、比较的心态,都是在耗费我们的生命。
我们没有必要跟别人比腿功,打坐的要领要掌握到,酸痛的时候可以更换姿势,但保持清醒觉察,还要用爱心、耐心善待我们这个身体,用慈悲心善待我们这个身体,为什么呢?我们这个身体个不是我的,它也是众生众因缘聚合而成,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众生,你发愿要度很多的众生,能不能先度化身体里面很多苦难的众生?包括你的腿会酸痛、身体不舒服,都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众生,正在发出痛苦的信号,它们需要你用慈悲心来善待,需要你用爱心来包容它们,所以不要责备它。
这个身体就像做牛做马一样承载你,协助你做很多的事情,如果当它在酸痛、发出痛苦的信号,就如同它在为你做牛做马,但你却没有善待它,当它喊叫几声的时候,你又在责备它、不让它吭声,这样是很不慈悲的。所以,不要责备身体不听话,反过来要用爱心来对待它,则你这一期的打坐,会更得力、更顺心、更顺畅,这是「坐则知坐」。
「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
「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很多人认为修行或是一提到修行,就是要到禅堂、大殿里面才算,出了大殿就好像是下班、下课了,或是一定要到哪里去打坐,才算是修行。有的人在自己家里有打坐的小禅堂,认为预定的时间到了,就进去禅堂里打坐,这样才是修行,当时间一过、出了小禅堂,就认为不是在修行,这是错误的观念、知见,记得!真正的修行是溶入一切的境界,每天二十四小时、任何时间都是在修行,你要把整个修行的质量,带入日常生活之中,每一个历缘对境都是在修行,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在每一个历缘对境,你都保持清醒明觉,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关键。
每天、每个动作、每个历缘对境,都保持清醒明觉,就是「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置心一处」就是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这样不但有泠静的思考,而且你会很安祥自在,如此你做起事情来会更有条有理,更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好,所以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要把修行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你一切的动作都是在修行,所以严格的讲,修行是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修行是没有上班、下班之别。
今天的禅修是因为要把基础打好,在这个打基础的阶段,我们有一间庄严的禅堂,来让大家进行闻思修证,这是很重要、有必要的阶段过程,但不是到禅堂来才算是修行,我们要慢慢能够来到,不管禅堂内、禅堂外都是在修行,所以没有上、下班之分。有的人如果有上、下班之分的错误观念、知见,就会认为今天我很用功、很认真修行,好了!现在下班、下课了,回到寮房之后,各种觉察都忘掉、忽略掉了。
佛陀跟我们提醒「卧则知卧」,是众生很容易忽略、疏忽的地方,你一回到寮房,准备要睡觉的时候,在铺床单、放枕头、摊开棉被的过程,都要保持清醒明觉。当你要准备到床上,要把鞋子脱下,坐到床上要躺下,包括躺下的姿势这些,你都要保持清楚觉察,平常很少、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做到,通常都是:我好累!然后一看到床铺马上啪!倒下去!没几秒钟之后就打起鼾来了,有的人睡不着就在那里翻滚。
如果能够掌握修行的要领,然后把修行溶入在历缘对境之中,你的睡眠质量也会很好,而且失眠的问题也会解决。「卧则知卧」就是当你准备要睡觉,到睡前的这个过程,都能够保持动作的觉察跟清醒明觉,如果你躺在床上还没有睡着的时候,可以把你的觉察力安住在呼吸上面,但记得一个要领:不要用力、要放松。
你躺在床上观察呼吸,跟在禅堂里面的观察呼吸是不一样的,在睡觉的时候观察呼吸,你可以把觉察度调低一点,这要你自己去体会。如果你还保持很高的觉察力在觉察呼吸,反而容易形成一个现象,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因为紧张过度,觉察力觉醒过度,太过用力的用力,反而会变成睡不着。
以前倒是容易睡着,一在禅修的时候观呼吸,反而不容易睡着,这是因为用法不当,还有太过紧张、太过用力所致,如果你有这种情况,记得要放松!放松!所以睡前是清楚的觉察,然后在安祥之中入睡。再者,以后我们还会讲到慈悲心的展开,如果你在睡前又有慈悲心的展开、很安祥,你就会睡得很好。
「眠则知眠,寤则知寤」,你在睡觉的时候一样,睡眠的质量能够相当好。当你早上一醒过来,记得不要马上动作很快,像现在禅修期间人很多,就想着赶快要抢第一,赶快要冲到厕所去盥洗,动作要抢在前面或是各种动作都要很快,要穿衣服、做其他的,或是当一切准备好之后,就赶快到禅堂里面去打坐,这样你又忽略了每一个当下。
当你早上一醒过来的时候,不用马上起床,你可以观察当下的姿势,当开始要动作的时候,一样要清楚的觉察。要下床,清楚的觉察;要摺棉被、要收卧具,过程一样都清楚的觉察,这就是「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的几个要点,以上所讲的这几个要点,如果你能够清楚的觉察、好好的去做,你就能够掌握到「身念住」的修行要领。
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当你真的好好认真去做,就会知道不简单。做没多久,你心就跑掉了啦!不要自己不做,然后就认为:很简单、那个没什么!因为你没有在做,所以才觉得这很简单。不过,也不会很困难,不会比登天还困难,不会!只要我们一步一脚印的去做,心跑掉了没关系!有耐心的把它拉回来,用爱心来包容它,然后再拉回来,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以上所讲的这几个步骤,是「四念处」开发很重要关键,希望大家好好的下功夫,现在就开始去做。
今天在这里所讲解的「四念处修行法要」内容,将来都会流通到世界各国,所以空海所面对讲演的对象,不只是在座的各位,面对的是整个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空海讲经说法,一定是对天地负责、对宇宙负责、对众生负责。所以,真的,我们就讲真的;对众生有益助的法,我们就毫无保留的把它呈现出来,跟众生分享。
「诸比丘,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这两行真是修行的要领,你每天都要练习、都要做的,而且你每天一定都有这些动作,修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阿含经》、《四部阿含》,佛陀一开始讲经说法,所有的对象都是以比丘僧为主,整部《阿含经》都是针对出家众为主,出家众代表的是佛教的僧团,以及专业的修行跟弘法的人才。所以要知道佛陀讲比较高深、较专精的这些法,都是针对专业修行跟弘法人才的比丘、出家人而言,原来历史上的事实就是如此。
整个佛教僧团的骨髓、核心,都是扣住《四部阿含》来深入闻、思、修、证,但是演变到后来,《四部阿含》竟然都被冰冻下来,很少人去探讨、很少人去研究,解脱道也就因此渐渐荒废掉了。今天在场的是在家居士占多数,虽然出家众也有,但比例比较少,这正是代表北传的现象,出家众反而比较少人去研读真正的解脱道,比较少人去重视《阿含经》,。反而是在家众更能够有无限的视野、无限的胸襟,能够去深读、研讨《阿含经》,讲这一席话也是勉励我们所有的出家众,真的要好好重新对待《四部阿含》,不要低估它,那正是解脱道的核心、佛法的核心。
佛陀处处都是跟这些专业修行人,深入讲解「解脱道」的,至于怎么样继续再深入呢?要「正知出入」,不管你是出去或回来,所有的进退举止动作,都要保持正知、正念、善观分别,你的身心要结合在当下,对于你的言行举止动作,都要能够善观察、要有觉知。你当然要有分别,不是一开始就没有分别心,很多修行人常常强调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如果没有善观分别的话,你没办法来到真正的没有分别,所以要善观分别。包括说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你要清楚分别,有没有瞋恨心?有没有嫉妒心?现在的心量有没有狭窄?都要善观分别。
「屈伸低仰」,我们四肢的屈伸,或是身体的低仰,你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在动态之中,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仪容庠序」,你的身、口、意或是威仪都要展现一种三妙行,从容不迫、行云流水,而且在这之中,都要保持正知正念。
「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僧伽梨」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当你要「穿九衣」的时候,或是要拿衣钵出去托钵的整个过程,都要清楚的觉察。我们一般人呢?你要穿衣服、卸衣服,都要正知正念,你要吃饭、要盛饭,都要保持正知明觉。
「善着僧伽梨」,以目前佛教制度来讲,讲的就是九衣,出家众的三衣是五衣、七衣跟九衣,「僧伽梨」是褡九衣,适用正式讲经说法的场合穿着。如果依照戒律、制度来讲,今天空海在这里讲经说法,是要穿上九衣,褡九衣代表讲经说法的时候穿着,但是因为北传的制度跟原始佛法有些不同。我们现在穿的是北传方面的短褂、中褂、长褂,在正式场合的时候,看情况一样有穿上五衣、七衣、九衣,还有后来的红色祖衣,像现在很多住持在穿的红祖衣,那是中国人再创造、增加出来的,原来原始佛法里面没有红祖衣的,所以这是随着时空的演变而增加出来的。
如果以空海个人而言,我是觉得不要穿红祖衣比较好,因为那个太亮丽,很容易长养一个人的我慢,有的人就会问出家人:你们为什么要穿大红的祖衣呢?白圣长老就回答说:因为众生需要啊!穿给众生看啊!众生也觉得穿这样才庄严,我认为这样的回答是对一半而已。事实上,如果佛教没有制定这样的戒律、仪式,你没有穿这样出来,而用其他的仪式或方式展现…
《四念处修行要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