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步骤逐步去做,很快就能够来到「明心见性」的阶段。你要「明心」之前,「身念住」的开发就非常清楚具体的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明心」?你的身体必须要清楚的觉察。我们的身体都是活在当下,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动作,包括讲话都是活在当下,但是众生的心呢?却都是跑到过去、跑到未来、跑到九霄云外,你的心很少、很少跟你的身结合在一起,你的心通常都是很散乱、很散漫,很少活在当下。
如果你的心没有跟身体结合在一起,身心就是分离的,而分离的身心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就是佛陀所讲的: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如果你的解脱是寄望在遥远的未来,这也是在构筑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世界。唯有你的身心结合,保持清醒明觉,你才能够见法,身心才会清静;唯有你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你的心才可能成为「明心」。当你真的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又能见法,才能够真的远离颠倒梦想。
大乘佛教讲述很多崇高、美好的境界,真的都是相当好,但是次第、方法却是相当欠缺、非常疏忽,一讲到要实修实证、按部就班,就认为是小乘、是不了义的,是国小的、是小学生的,认为不是很重要。讲的都是高谈阔论,像这样就算讲再久,都只是空谈;讲再久,我慢还是看不到,贪瞋痴还是没有净化。
真正的解脱是我慢的止息、消失,贪瞋痴的完全净化,如果学佛修行没有回来净化我们自己的贪瞋痴、止息我慢,那都是在佛法的门外、还在枝流末节上面绕。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四念处」是小乘人在修的,它是真正能够帮助你醒过来,非常重要的法门、重要的关键,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第一个阶段「身念住」的开发,佛陀就告诉我们「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寐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立念在身」就是把你这一匹心猿意马的一颗心拉回来、收摄回来,放在你的身体上面,让你的身跟你的心对焦,让你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当下,清楚觉察你当下的每一个动作。如果你的心是跑掉的,要拉回来的是这一匹心猿意马,你最忽略的是这个身,而心呢?都是散乱的心。如果你的身跟你的心没有对焦,就是活在无明的世界,这一段就是让我们醒过来的重要关键,如果你这个步骤没有做好,后面的步骤就是空谈。
「身念住」怎么开发呢?「行则知行」,一般众生平常的走路跟佛陀的走路,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众生的走路跟觉悟者的走路,有什么不一样的内容呢?同样都是在走路,但是佛陀、觉悟者所展现出来的走路方式是「明行足」,而一般的众生是「无明行」。
一般众生走路都是又冲动、又快、又急,赶快、赶快、赶快…,脚步都是很急、很快,然而你的心却都是在想其他的事情,想东想西、担忧东、担忧西,很少活在当下,也很少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每一个脚步。而佛陀他们,不管托钵、游行或是其他的动作,每一个脚步都会保持清醒明觉,这不是佛陀这样做,我空海才这样讲,如果我本身没有做到脚步的清楚觉察,我不敢要求大家也这样做,这些修行法要、修行要领,一定是我有经历过、我有做到,我才敢讲出来。包括往后几天所要讲述的内容,如果我没有证悟到的,我不讲;如果我没有做到的,我不讲。不要讲述自己做不到的,不要讲述自己没有体悟到的。
所以「明行」很重要,佛陀他们走路就是这样,我每一个脚步都很清楚觉察,而且不疾不徐,在走路之中有安祥,走路之中一样展现三妙行。但有急事要做的时候,不是脚步不可快,一样是可以快,但是你一样都保持清醒明觉,走路的修行要领就是把你的脚步放慢一点,跟你原来走路的脚步比较起来,把你的脚步再放慢一点。
再者,随时保持清醒明觉。当你在上班或是平常在工作的时候,一样左脚、右脚、左脚、右脚都清楚觉察到,这是属于在走路方面。当然不只光是走路方面,「行则知行」,不单单只是走路而已,包括手的动作、讲话、口行…这些也都是。「行」包括身行、口行、意行,而「意行」是归属于「心念住」的开发。
这里的「行」,是着重在「身行」,不单是脚步的走路,包括你的动作、扫地一样,当拿着扫把在扫地,当下一样是在动,这个「行」就是一个动作。动态的时候,诸如:脚的动态、手的动态,或是身体的动态、动作,都要保持清楚觉察。这一点需要大家下功夫去调整过去不良的习性,以往我们很少清楚觉察当下的动作,而修行是要把我们冲动的动作,调整为安祥、柔和,把我们无明的冲动、「无明行」,转变成为「明行」。
包括在上、下楼梯,都要清楚觉察每一个脚步,当无明、冲动的时候,脚步是很粗重的,上、下楼梯都是啪!啪!啪!这表示我们心的粗糙。如果你的心是微细的、动作是柔和,上、下楼梯都会有一份的安祥自在,走路也都有安祥在里面,而且会像行云流水。所以「行则知行,住则知住」,这个「住」跟前面的「行」是一个对比,「住」是你站立、静止不动的时候,前面的「行」是动态,第二个「住」讲的是静态。当你在静态、站立、停止下来的时候,一样保持清楚觉察,你当下的身体状态,以及当下附近周遭的情况,都能够清楚觉察,就是「住则知住」。
「坐则知坐」:
「坐则知坐」,这个「坐」是禅坐、打坐或是端坐。包括你的打坐姿势,以及酸痛的时候要换腿,当下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如果你的观念错误,打坐就是在练功夫,如果你的观念是观念的,打坐会变成很轻松。错误的打坐方式,身心会越来越僵化,「我慢」会增长;正确的打坐观念,你的身心会越来越安祥,越来越柔软。
一般人提到打坐,通常不是害怕、惧怕,不然就是一打〈上〉坐,就有很多的索求─要求开悟、要求禅相,这是不正确的打坐。提醒大家几个打坐方面的要点:
一、 打坐的姿势要放轻松:
脊椎、头部、颈部、背部跟腰部,让它保持自然的垂直,是要挺直但是不用力,这一点很重要,这里所讲的挺直,并不是直直的一条线,而是生理上自然的直线。我们的脊椎、背部、腰部,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度,配合这样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端坐,这样会最轻松。如果你刻意去矫正它,有用力的话,你的腰背会很快就酸痛,而且胸部也会闷。所以打坐的坐姿要放轻松,保持正直,头部不要向前倾,也不要向后仰,要你自己去调整,调整到一个轻松的姿势,这要靠自己去摸索,调整到一个最适当的角度,你坐起来才会很轻松,而且全身能够放松。如果姿势坐不正,当你一放松,很容易就会往前倾,或是弯腰驼背,所以打坐的坐姿,自己要调整一下,记得!腰背是挺直,但是不用力。
二、 打坐的目的:
打坐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强调当遇到腿酸痛时,不可以随便更换姿势,你要在那里熬!熬!如果你硬是要跟腿的酸痛在对抗,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练腿功、练功夫。盘腿方面不要刻意强求,北传很强调要双盘,但是泰国他们重视的是单盘,缅甸则是单盘、散盘都可以。所以北传的佛像都是双盘的佛像,但是在南传地区却是单盘或是散盘。坐姿的重点不在于双盘、还是单盘,是以你自己觉得轻松、自然为主,当然盘腿比没有盘腿要好。因为盘腿来打坐,身体比较稳重,也比较容易宁静下来,打坐的时候,当姿势放轻松端坐之后,然后按照出入息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让你的心能够渐渐的宁静下来、安定下来。
有些好高骛远的人认为:打坐不重要,光是动作就好、工作就好,我们修行是要溶入一切…。修行要溶入一切境界里面是不错,但是如果你的打坐基础不够稳固,你的心会是很散乱的。没有定力、静不下来,你还是一样在苦海里浮沈,我们当然没有刻意强调一定要打坐多久,打坐的功夫要多深,但是你要能够静得下来,每天要给自己早晚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打坐时间,打坐会让你的心渐渐的安祥、宁静下来。
如果你静不下来,而找很多的理由来忙碌,你是在透过各种忙碌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静不下来。如果内心静不下来,你的心怎么清静呢?怎么「明心」呢?你这污垢的心怎么沈淀下来呢?打坐就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沈淀下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坐姿,不要小看禅修的禅坐。
有的人很热衷于行菩萨道、行善布施,一跟他讲说要来禅修、要来打坐,就很头痛、很头大,认为:哎呀!我坐不下来!那不重要,我们只要好好去行善布施就是了…。但是几年下来,你还是停留在佛法很肤浅的层面而已,你的身心都没有沈淀、宁静下来,也没有把污垢的心沈淀下来,你还是看不到内心充满贪瞋痴、我慢十个结。因此,真正的苦因在哪里?那更是看不到,而打坐就是要让我们的身心宁静、沈淀下来,当你有这些基础之后,下一步的「明心」才能够开发出来。
在「身念住」开发的阶段,不管我们是处在动态或是静态,在打坐的时候,我的坐姿怎么样?一样要清楚的觉察,有在弯腰驼背,你也要清楚觉察,当腿酸痛的时候,我要换腿可以吗?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打坐不在于强调盘腿功。
当你的双腿会酸痛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去处理:第一种方式是不理它,继续你的观呼吸,放轻松、不理它,不要被那个境界牵引着走。第二种方式是:当你坐久之后,酸痛会不断的增加,有时候会像针在刺痛,这也很正常,如果你觉得真的很痛之时,会痛到干扰到你内心的宁静,觉得有在用忍的跟这个痛在对抗的话,这样就不正常、不正确。当你觉得这个痛会干扰到坐姿,是可以换腿的,但是不要边换腿、边抱怨,然后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人家可以一坐好几个小时都不动,我坐半个小时就这么酸痛,是自己业障深重…,就一直在那里埋怨、抱怨。
这样你又错失掉很多修行的观念、关键,不要抱怨什么,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当你的腿在酸痛的时候就换腿,但是重点是在…
《四念处修行要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