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

  四念处修行法要

  时间:2003年10月14日

  地点:福建闽南佛学院

  主讲:空海(惟传)法师

  闽南佛学院教务长

  引言:

  日前邀请空海法师莅临,为我们闽南佛学院举办一场题目“修行次第简介”讲座,获致热烈回响,尤其是法师讲述到有关「四念处」修行的这一部份,要我们先从自己的身心,还有自己的感受,与对法界的观察做起,从自身出发去观察我们整个身心的活动状态,然后培养我们的正知正念。其实,我们身为人,经常是妄思、妄念,而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但是如果能够具足时时提醒我们的这种正知,明白当下我的动作、明白你的心态、明白你的觉受,包括你跟外面接触的状态如何,我们都应该清醒明觉。而所谓的「明觉」其实就是正知,也是修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能从此处着手,就能够开发出正知,然后再从正知一直往上提升,此是学佛修行一个最起码的基础。

  如果我们连这点基础都无法建立起,则妄谈如何契入空性、如何达到有觉无知、超越能所,则有若「缘木求鱼」,甚期契入空性的境界就更不用谈了。兹因空海法师是透过亲证的实修过程,而认为修行以「四念处」而行,并依循【阿含经】为本。法师与【阿含经】具足深厚的因缘,当然我们每一个修行佛法者,所依循方法的因缘各有不相同,却是可以互相切磋探讨,日前那场讲座学员所提出的问题相当多,约有五、六十个问题之多,但因时间有限,就只回答了几个问题而已,我认为既然大家有很多的问题,学院内部就召开一个座谈会,如此可以藉此培养一个气氛,学员若有不同的看法,或对法师所讲的有不清楚、甚或有质疑之处,都可以提出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觉得这种充分交流讨论的气氛应该要多多培养。

  在知见上的坚持方面,我曾对北京几个中国佛学院的几派想法上提出一些质疑,造成很多人对我的极其不满,觉得我是跟他们过不去,专挑他们的刺〈吹毛求疵〉,包括向前法师也对我很不满,我就告诉他们说:以佛法而言,是宁可破戒如须弥山,但不能够破见如芥子,因为「见」是非常重要的。在佛教来说,推倡「见、修、行、果」,「见」本身就是放在第一位,不管你的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举一动中都是受到「见」的引导,因为你抱持着什么样的观点,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其实,针对这一点,在我们汉地这边是都忽略掉了,造成我们很多东西学起来的,都是含糊、不清楚的,没有得到一种辨析,即无法辨析清楚。因此,你若在「见」上是不清楚的话,修行就不可能修得上去,这一点是太重要了,我们都应该大力宣扬、提倡,尤其更是不能让步。当时,因为有几百个人在场,其实我也是在期待着会不会有人能提出问题,但是却没有人提出。本来身为一位教赞及评委职务,在态度上是不应该如此激烈,但那次的激烈是一点也不过分,藉此次的批判、争论,可以澄清了很多问题,以免造成很多人因此中毒。中了毒之后,要再排毒就太难了,这种病毒是起码比SARS还厉害,因为会影响到以后的修行。

  诚如【永嘉禅师证道歌】里面所提及的,不是老僧增是非,而是恐怕「修行人落断常坑」。在修行理念上有了质疑,就必须探究求证;该坚持的,一定要有所坚持,而培养阳刚气势。在知见上也要有所确立及建立,如果你放弃了这一点,修行是没法修的,因此我们今天邀请空海法师来与我们做一个交流,同时也请法师就「四念处」这一部分,为我们再深入的讲解,尤其是「观法」方面,如何观「四圣谛」、「三法印」?空海法师所讲述的「四圣谛」,我在听闻之后,觉得是相当正统,也能契合我们的基础,我们不能因为学了大乘佛法,就觉得那是基础而否定之,我们必须要具有这些当做基础,才可以一步一步的走上来,我们包含了它,但是同时没有它,你也爬不起来。

  我今天所讲的,就像一个宝塔,你光有塔肩、不要塔基,这样是不行的。整个塔基支撑着塔肩的,要是没有塔基,要嘛悬着,要嘛掉下来,变成不伦不类的。还有,我们要虚心的学习,今天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因为研究生是学习阶段,在研究、做学问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同时我们部分法师,也是一起参加我们的讨论,非常欢迎!

  空海法师非常的辛苦,这两个月来每天都跟大家讲课,真的是为法忘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法师近来老是提倡发菩提心,而且非常在鼓动、在呐喊,但是我们不要光是呐喊,不要喊了几次,心力就喊完了,而菩提心的关键要在行,行得起来这才是最关键的,但是要如何从哪里入手或者做起来,这是我们都应该去思维的方向,不然我们就经常会被别人骂了,说我们学了大乘,行的是连小乘都不如,随时经常都会给别人骂,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反省。

  我们现在就请空海法师,给我们对「四念处」做深入的开示,而我们再针对他的开示,或那天听了有问题,我们再提问或交流。

  *空海法师开示:

  在今年二月下旬,第一次与我们教务长交谈时,就觉得他是满敢谈的,满有自己的看法见解,觉得他有那一种道风、道骨,希望能够说对的、就说对,不对的、就说不对,不会和稀泥,就是有具备那种求真求证的精神,这是很好!这一次有因缘来到闽南佛学院,跟大家做一番互动之后,由于那天晚上大家所提出来的问题也满多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做部分的回答。今天再有因缘跟各位法师,以及研究生们互动,我想是可以再深入更具体的讨论,你们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像【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就有提到「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所以,刚才教务长有跟大家提过,我们修行真的不要和稀泥,修行是真的要求真求证,不是马马虎虎,这样什么是究竟法、方便法,大家不知道、不清楚,那修行也是这样没办法分辨出来。在中国的禅宗里面,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一方面他的歌词是非常美,这要有相当的文学基础,包括都要有唐诗、宋词的这些基础。再来,最重要的是他里面所说的都是实修实证,是属于证量方面的,里面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是抽象的,都没有空洞的,里面讲的都是实相、实际的。

  问题是,你怎么样才能够来到「绝学无为闲道人」?怎么样才能够来到「动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像我以前在读这些的时候,都觉得非常好,很向往大禅师那种洒脱自在的禅风,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所以,后来就不断的去找寻,我怎么样才能够来到他们所体会的这种境界?就方法方面是非常重要。一般人很容易就把【四部阿含】或是「四念处」,认为说「这是很基础的,这是小乘的」事实上,那样的界定是不正确的。如果你没有那些基础,没有那些逐步「有为法」上来,你要体悟到【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所体会的境界,几乎几乎是微乎其微啦!所以,包括永嘉大师他这一样有讲,他以前也是一样下过很多很多的工夫。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如果以前有闽南佛学院研究所,他也会补上一句话-「我在闽南佛学院研究所研读过、深造过」。以前也是一样,经历过「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这里都是他过来人的那种心路历程。我们再看「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但是,记住这几句话,「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像他那种证量,也都是经过实修实证,下过很多的工夫,才能够上来啊!如果你没有基础、功夫不够,真的只是流于空谈。禅宗到了后来,渐渐的变质,变质到成为口头禅,或是有的成为诳禅,都是疏忽了那个基础,疏忽了很多这些扎扎实实的功夫。因为禅宗所讲的境界,可以说是来到那种飞天钻地的境界,问题是,如果你是走路都还不会走,没办法一步一脚印的走,你在谈那些飞天钻地的境界,都是在「数他人珍宝」啊!所以,不要一刀两断,把南传的或北传的就截然划分,认为说南传的是小乘的,我们北传的才是大乘的,这样的划分很不好。

  我以前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是我到后来才发现:这两者要做完整的结合。真的要做完整的结合,才能够真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特色发挥出来,而且佛法才能够完整的结合。北传一样有北传的优点,也有北传的缺点;南传一样有南传的优点,但一样有南传的缺点。这两方面,我空海经历过廿几年的摸索之后,到后来发现两方面的优点要把它们综合起来。但是,所谓的综合,不是透过头脑的思辩思维,而是因为我很重视实修,因此是透过修行证悟方面,发现原来这两方面,他们到最后是要来到溶合的。

  先讲说我们北传的优点在于:在般若系统方面,境界方面讲得都非常高、非常好,正是佛教里面那种精华、精髓,不可言说的那一部份,正是把它阐扬出来、叙述出来,像龙树的大智度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很深的地方,都在阐扬【阿含】的深义啊!真正早期大乘的经典,都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因为原始佛法里面,是经过靠大家背诵,于是都尽量越精简越好,而真正很重要的地方,事实上佛陀讲到很重要的地方,都是三言两语、几句话啊!再加上大家的浓缩背诵,就变成都很精简。

  一方面很精简就不容易理解,一方面这些都是来自于佛陀实修实证的功夫,如果你没有透过实修实证,就算你会记录、会背诵,那个精华、精髓方面,你还是没办法留传下来。所以,虽然【阿含】有那样的纪录,把佛陀的一些言行录下来,但是里面很多的精华、精髓,你是可以看到文字记载,但是就象是你把玉兰花的种种特征、特性都写下来,但是经典里面就是没办法把真正玉兰花的香味留在里面,这就是「捻花微笑」的深义…

《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