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P2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的深义。真正佛法的精髓,没办法留在语言文字堆里面,那是要来到实相、来到实证。所以,后来我发现北传所讲的,尤其是般若系统方面的,正是要把佛法里面很深的这一部份阐扬出来,就像【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这方面的。

  包括禅宗所讲的,都是直接要契入那个核心。问题是,北传所讲的这些次第方面,就比较欠缺详细的一个步骤。南传原始佛法里面,因为佛陀以前带领大家,都是有次第、有次第的上来,当然面对一些老修行,你的根基已经很好了,就像说包括舍利佛、目腱莲他们,已经是用生命在修行了,像这样基础相当好了,佛陀只要跟他们讲很重要的,就像六祖惠能,他有相当好的根性,当五祖一跟他讲一些重点核心之后,他们很快就开悟。但是,自古以来,能够具有这样的智慧、具有这样德行的人,不多啦!真的不多。包括永嘉大师他都承认,他自己也是一样,都是用功夫这样累世修来的,都是实实在在这样修过来的,绝没有投机取巧的。

  所以,南传所流传下来的次第步骤就很清楚、很明显。后来当我在这两方面深入去探讨,然后结合南传的这种实修,一步一脚印的这样上来,到后来慢慢的再体悟到北传所讲的这些,真的作完整的结合。今天在此也希望大家放下宗教、宗派的那种框框范畴,我们大家在研究所研读,就是要有这种研究、求真求证的精神。像我以前在学院里面就是这样,因为在我还没有进入学院以前,就已经有很多的疑惑、很多的困惑,为什么我所了解的佛法跟当今佛教界所展现出来,让我看到的,竟然有那么大的落差?

  这是在1981、1982年左右,等于说是在22年前,那时候就发现为什么我所了解的佛法,跟今天佛教佛法所所展现出来的,会有这么大的落差?内心除了对制度方面怀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再来,包括对教理方面,这里面一定有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很大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流变,不会有这么大的落差的。所以,很好奇!然后到学院之后,不断的去研讨、不断的去研究,不断的去找寻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慢慢的揭开很多很多的问题。因此,我学佛修行是这样,就象是一条长江下游,因为我们在台湾所接触的,都是我们这边大陆所流传过去的,我在经典论点里面,包括现行的制度里面,一样会有很多的疑惑,所以我那时候就有那种求真的精神。

  我是觉得说,今天就好像我们在长江下游,我觉得这些水质,不是最初佛陀所讲的那些水质,不是最初的那些法味,因此我就去探讨:为什么今天长江下游的水质,会变得这样的受污染?慢慢地往中游、一直往上去探讨,来到中游的时候,发现中游的水质,已经要比下游的水质要纯净多了,然后觉得这样还不够,继续的往上探讨、往上去探讨,想要追本溯源。我要到佛法的源流、原始源头,就是有这样不断的求真精神,从佛教的历史上面,从中国佛教史…。

  我们以前最初研读的是「中国佛教史」,但是我发现这样不对、还不够,不是说不重要, 而是要继续再往上,印度佛教史到底是怎么样?然后再深入去研究印度佛教时,很多的疑问当然破除。但是,发现为什么印度的佛教、早期原始的佛教,跟中国的佛教会有这些的落差呢?然后再继续去探讨,后来再追溯到西域佛教。关于西域佛教,很多人、包括在台湾,很多人都疏忽了这个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圜,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后来也继续再追溯到西域佛教,从中国佛教史、西域佛教史、印度佛教史这些,去了解整个的理路脉络,包括制度上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革?然后在教理方面,台湾的印顺长老有两本书,一本是「印度之佛教」,另外一本是「印度佛教思想史」,有因缘可以拿到的话,这两本大家一定要看。

  「印度之佛教」是从佛教史这方面来解析;「印度佛教思想史」是从佛法的流变,怎么样从量变到质变?他都有做过满深的解析。所以,从佛教史以及思想史方面去了解之后,才发现很多的疑问就破除,知道什么才是佛法的核心?什么是究竟法?什么才是真正我们所要掌握到的根本核心?后来我就一直深入到【四部阿含】原始佛法上面,当然经过这一番的闻思之后,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来到实修实证?如果我们没有透过实修实证,我还是一样啊!看得到、吃不到,肚子还是一样饥饿啊!如果你画饼充饥,真正的饥饿还是没办法解决。所以,后来就继续再把闻思与实修实证方面做结合,当然这个过程又经历过十几年。

  现在就跟大家介绍「四念处方面的修行法要」。以前我都会仔细去思考,为什么六祖惠能听到一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生起很大的那种震撼?他就要去求法、找法,他为什么从这句话就能够有所很深的体悟?【金刚经】里又特别强调,你要来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包括以前在1985年,那时候常接近北投农禅寺,他们门口也写一句话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话对我来讲是有很大的吸引力,问题是我怎么样去做到?我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这么样的一个境界?我不希望这只是形成一个口头禅,包括【心经】所讲的,你要来到「没有苦集灭道」的境界,你要来到体悟到「五蕴皆空」,你要来到「远离颠倒梦想」,当我在颂读【金刚经】时,我是觉得这样的境界是很好,问题是我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什摩时候才能够做到?

  所以,当我接触到大乘佛法所普遍流传的这些经典之后,一方面赞叹,一方面不断的在找寻方法。现在就跟大家介绍:为什么「四念处」的修法非常重要?在「念处经」里面,这在【四部阿含】里面是有,我们这一本书里面,把它集中在第廿四章-修四念处。在北传最具代表的【杂阿含】,当然也有好几经,但是【杂阿含】所讲的,比较没有那么详细,【中阿含】九十八经讲的就很详细,【中阿含】的九十八经是「念处经」,在大正藏或佛光版的都有。如果你有「阿含解脱道次第」这本书,是一百九十六页,「念处经」就是南传的「大念处经」,这里佛陀就很清楚的讲出来。

  一、「身念住」的开发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就是有一个解脱道,它能够「度忧畏」,所有的忧悲苦恼、所有的畏惧、所有的苦恼这些,包括你所有哀伤、不安,「断啼哭」都可以帮助你。这一条解脱道,他可以协助你来到大安心、大自在,让你能够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得到正法;而这条道路就是「四念处」。佛陀再继续补充「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我今现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如果大家从佛教史上面去了解,就会知道事实上【四部阿含】,在所有经典最早出来的是【杂阿含】,再来是【中阿含】,再来是【长阿含】,再来是【增一阿含】。在【四部阿含】全部编集出来之后,这是在第二次结集,后来慢慢的再经过一些时空的演变、流变,其他的经典再陆陆续续的出来。所以,大家要了解一点,如果没有【四部阿含】,就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就像说没有父母亲,就没有你的存在,就这样。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说【四部阿含】是属于小乘的,绝对不是这样。我们要重新来认识它,历史的实相是这样,我们不要道听涂说,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而是历史的事实、实相是这样,我们要让它澄清出来,呈现出历史的原貌,这是中外佛教学者、历史学者他们,都有去考证这些源流、演变,如果你不相信,你要下工夫,也可以下工夫去探讨,去追本溯源,看是不是真的这样。

  我只能够跟大家讲说:我所探讨、体悟过来的,就只是这样,我直接跟大家讲这历史的事实,没有【四部阿含】,就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就好像没有你的父母亲,就没有你的存在,就这样!不能以你的存在、你的辉煌成就,而否定父母亲。在最早期的【中阿含】里面,佛陀就很清楚的跟我们讲,过去的如来、过去那些解脱者,他们所走的解脱之路,是透过「四念处」、「修七觉支」,然后才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陀也预判未来真正走在正确解脱道的那些解脱者,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他们也一样会经历过这条「四念处」、「修七觉支」的。

  而且佛陀本身也讲:「我今现在如来」,我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也是「断五盖、心秽、慧羸」,而且「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才能够得到「无上正尽之觉」,这都是佛陀一方面以身作则,而且他本身也预言,不管未来什么再高的成就者,如果你是走在究竟解脱之路上面,你一定是会经历过四念处、七觉支的。

  至于「四念处」要怎么样修?第一段就是跟我们讲说,像前面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四念处」的这些修行,「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注意!这都是要用功的地方。「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者僧迦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以上的这几行,是修行「四念处」非常重要的关键,也是你要觉醒过来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你这个基础没有打起来,你要来到无心、无境,你怎么无啊?你只是嘴巴在说无啊!因为你内心里面,还是处在无明里面。你在无明的情况,是看不到你内心里面在起贪、起瞋、起我慢。所以,这一段就是在告诉我们「身念处」修行的要领,怎么样掌握这个要领呢?

  「行则知行」,大家从现在开始,你的行、住、坐、卧,当下的比较明显动作,你就要保持清楚觉察。在走路的时候清楚的知道,你在走路的这些情况、状态,可慢…

《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