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快,慢的时候一样清楚觉察,快的时候一样要清楚觉察我现在正在快,每一个脚步要觉察到。再来,你各种动作呢?如果走路不是很明显,包括说各位是当老师,当你在上课,这时候你没有明显的走路,你有可能要写或是要讲,如果是写的时候,一样你清楚的知道我正在写的是什么。如果你在讲的时候,一样清楚的知道我正在讲的是什么,这个都是身行、口行,这个都要正知、正念啊!
「住」就是你站立、静止、停在那里,不动的时候你也一样要保持清楚觉察。坐,包括你现在的坐姿,或是说你在打坐的时候,你也都清楚的觉知到你当下的状态,行、住、坐、卧,包括睡觉,也都是要清楚觉察。你要上床、要睡觉的整个过程,动作都要保持明觉。你不要认为说「这个太麻烦了啦!这个太慢了啦!」太慢?我要告诉各位:这是最快的,这是个很重要的基础,是让我们醒过来。我们的心虽然是无形,但是这个心却是跑东跑西,平常很少跟这个身体结合。
记得!我们的身体都是活在当下,我们的色身都活在当下,但是我们的心呢?却都跑到过去、跑到未来。今天「身念处」的修行,就是让你这一匹心猿意马跟你的身对焦,让你的身心合一,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要领,你的身体也是一个修行的工具,它也是一个舟楫,一个船、一个舟楫,它可以渡你过河,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工具。如果说还有其他什么的法器,其他很多的坛城、法器、道场那些,现在假设你认为说我们紫竹林的大殿,才是你专修的道场,其他地方不是,变成你要进到大殿里面,你才觉得有色身,才觉得有禅修的效果,当你出来了之后,你就觉得没有。
但是,这个大殿你带不走,因此当你出了大殿之后,你就认为已经离开了那个地方。现在假设大殿是一个净土,当你出了大殿之后,你就觉得其他地方不是净土,你的心就会有苦、有不安。很多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就是这样,进到大礼堂、大教堂,才认为是到大殿;出了那里之后,就觉得不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真正最神圣的大殿,第一个最神圣的大殿就是你的色身,你的色身就是第一个最神圣的大殿。如果你的心能够安住在你的这个色身上面,你到哪里都是处在很庄严的大殿里面,你到处都可以用功。
这是初步,因为初步这个最能够掌握。再来,第二个真正无形的大殿,是整个法界。但是你要来到整个法界,我走到哪里都是庄严的法堂,都是庄严的大殿,这个必须要具足前面的这些工夫、基础。那些大禅师,为什么能够来到洒脱自在?因为整个山河大地、整个法界大自然都是他们的大殿,都是很庄严的地方啊!所以,前面这些「身念处」的基础,你要逐步从这里开始,把你的心安住在此神圣的大殿里面,我们是来到珍惜而不抓取。
记得!对我们这个色身呢?我们感恩、珍惜,因为它们是协助我们渡向彼岸的一个很重要的舟楫,但是我们不抓取它,如果你珍惜、善用它,它就像一匹马,帮助我们、协助我们迈向彼岸。所以,「身念住」的开发,因为身体是活在当下,当你身、心结合,活在当下的时候,把你这个攀缘的心、心猿意马,系缚在这个身体上面之时,慢慢的,你那个不良的习性就会渐渐改变,渐渐变成良好的习性。一颗心猿意马跑东跑西,我们称为是「不良的习性」。当你这不良的习性,慢慢的把它安住在这个身体上之后,它就会转变成「良好的习性」,这是很重要醒过来的第一步。
如果你没有安住在这个很重要的基地,我们讲说航空母舰,那些飞机必须要有一个基地,人类要发展外太空,一样都需要有一个基地。你要来到以整个法界、整个宇宙为舞台,你也要有一个基地。佛陀就告诉我们:要自依止、莫异依止。「自依止」就是来到以你这个身心为基地,这是你最重要的基地,不要把你的所依去系缚在一个大师身上。当然在学习的过程,我们是要向大师学习,但是不要把你的所依,系缚在一个大师身上,不要把你的所依系缚在外境,那就叫做「心外求法」,这样知道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如果你的所依,你的心是系缚在外境,这个就叫做「向心外去求」,这样就没有来到「自依止」,包括大殿也是一样,最神圣的大殿就是你自己,你的色身、你的身心结合,这是一个最完整、最神圣的大殿。所以,把你的身心作结合之后,然后当下你的身体在做什么样的动作,你都清楚的觉察。当你有清楚觉察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渐渐从粗糙、烦躁不安的境界,慢慢就会安止在当下,心就会慢慢的安静下来。从一匹心猿意马,到处奔跑的野马,它会慢慢的乖巧下来、温驯下来。
「身念住」方面就是你的心渐渐的静下来之后,才能够从无明的心,慢慢转为渐渐觉醒过来的一个过程。
二、「受念住」的开发
当第一步做到的时候,你才能够觉察到第二步「受念住」。我身体的苦受、乐受,我内心隐隐约约的不安,隐隐约约的苦,那种静不下来,那种微细的恐惧…,你才能够真的看到。学佛,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是看不到我们深层潜意识的那种不安。一般众生遇到这种深层潜意识不安的时候,他又怎么样呢?又会找其他的各种理由来让自己忙碌;心静不下来,但是他会找其他各种的理由,来让自己忙碌,因为继续忙碌下去的时候会掩饰,等于说你内心里面有痛苦,你继续吃一些兴奋剂、吃一些麻醉剂,让你掩饰掉你内心的痛。
所以,不是说行菩萨道不好,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然后在一直在忙碌,行善、菩萨道方面,很多你要静下来去看,是不是自己停不下来、静不下来?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静下来去观察,很多人他是透过忙碌;当自己有空闲的时候,就找一些事情来让自己忙碌、攀更多的缘,表面上我好像忙得团团转,我很重要、我很忙,但是却不知道,很多都是因为静不下来,然后去攀一些事情,让自己忘掉内心的痛苦,忘掉内心的不安,然后因为不知心归何处,不知道究竟皈依处在哪里,不知道来到「自依止」。
那个心,一方面向外攀缘的时候,他就是要去抓个所依,抓个心外的境,让他能够有所安心、有所系缚、有所依靠。但是,就算心向外,一样没办法安下来的,没多久!那个麻醉药还是会消失,兴奋剂还是会消失,你的苦、不安还是会存在。所以,关于「受念住」,大家要慢慢静下来、去觉察,你身体的痛苦、你心里的痛苦,都会透过这个感受来传递信号,「受念住」就是我们身心的反应,反应出来啊!它会发射出那个信号,告诉你「喔!我现在里面是有苦、有不安啊!」就象是说小孩子、婴儿,在他还不会讲话的时候,他会透过哭啊!这个哭就是小孩子的语言。
当父母听到小孩子在哭的时候,就知道有什么不舒服,不是肚子饿,不然就是尿布湿了,他不舒服了。所以,这个「受念住」,你要去看到、要去觉察到,你身体当下里面有什么样的状态,是苦受?是乐受?是不苦不乐受?要清楚的觉察。你是在喜?还是在乐?你内心里面是在烦躁不安?你内心里面是有所恐惧?你都要去觉察到,因为它都会有信号在告诉你的,它都会发出信号的。
三、「心念住」的开发
因为你前面这两个步骤有做到之后,才能够来到第三个步骤-「心念住」的开发。这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阶段,现代的心理学也是要帮助大家去了解这个心,这个心是无形、无色、没有形状,但是他却能够起作用。那个心虽然是无形,但是一般众生的心却是很僵化、很僵硬,如果你的观念很固执、很执着,就是你的心很僵化的展现。佛教所要来到的不老、不病、不死,讲的是你这个心,不是色身啦!佛陀的色身一样会老、会病、会死,但是修行人所追求的是要来到这个心,他是不老、不病、不死,他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什么叫心不老、不病、不死呢?有的人虽然很年轻,年纪才廿、卅岁,但是当他落入宗教宗派的框框里面时,或是落入很艰深的信仰、迷信层面时,他的很多观念未必正确,但是你要让他改变观念,或是要让他接受他们宗教不同的一些理念,他就很排斥、没办法接受,因为那种很强的宗教宗派框框把他框住,只要跟他们宗教宗派不同的那些理念,他就认为你是错的、认为你是不对的。一个人虽然是在廿、卅岁的情况,但是你的心是老化的,这个心是僵化的,你没有弹性、没有流通、没有柔软,叫做心的衰老、僵化。
一个人虽然是到了五、六十岁或是六、七十岁,他还是充满着好奇心,还是身心很柔软、会虚心学习,能够照见自己的不足,然后抱着一股赤子之心、虚心的学习,虽然他外表的年龄是五、六十岁,但是他的心呢?却是很年轻的、很活泼的。我们修行就是要来到不死、不病,所谓的「不病」是讲你的心不生病啦!你的心不要老化,不老、不病、不死啦!如果是落入断灭空,你的心就死掉啊!如果是落入顽空,心就死掉啊!落入那些很错误的观念知见,你的心就死掉啊!就严重的生病啊!
所以,佛法所要医治的,都是我们最深层的心啊!你要来到「明心」的阶段,才能够真正见法。如果你有透过「四念住」身受这些的慢慢薰习,你慢慢又觉察到当下的各种心态,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清明,而且会越来越柔软,因为你的觉察力、觉性越来越高,明觉度越来越深。以前看不到,都是粗心大意,你现在呢?因为你现在有对焦了。
现在讲到「对焦」,我就再讲一个比喻。大家知道「活在当下」,它的效用、它的力道,就像阳光在外面普照,我们正在晒着很多的经书、很多的木材,当你在阳光下让它晒着这些书、这些木材,它们会不会燃烧?不会烧起来嘛!一些水分可以晒掉、晒干,可是这些木材、这些经书不会烧起来。但是,如果我们拿着一把放大镜,再把它放在书本上面聚焦,把阳光聚焦之后,纸张会怎么样?它就会烧起来。如果你把它照射在树叶上,没多久!那个树叶就会烧起来。
这里的比喻是要让大家体会:如果你的心是跑东跑西、很散漫、很散乱,你…
《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