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快,慢的時候一樣清楚覺察,快的時候一樣要清楚覺察我現在正在快,每一個腳步要覺察到。再來,你各種動作呢?如果走路不是很明顯,包括說各位是當老師,當你在上課,這時候你沒有明顯的走路,你有可能要寫或是要講,如果是寫的時候,一樣你清楚的知道我正在寫的是什麼。如果你在講的時候,一樣清楚的知道我正在講的是什麼,這個都是身行、口行,這個都要正知、正念啊!
「住」就是你站立、靜止、停在那裏,不動的時候你也一樣要保持清楚覺察。坐,包括你現在的坐姿,或是說你在打坐的時候,你也都清楚的覺知到你當下的狀態,行、住、坐、臥,包括睡覺,也都是要清楚覺察。你要上床、要睡覺的整個過程,動作都要保持明覺。你不要認爲說「這個太麻煩了啦!這個太慢了啦!」太慢?我要告訴各位:這是最快的,這是個很重要的基礎,是讓我們醒過來。我們的心雖然是無形,但是這個心卻是跑東跑西,平常很少跟這個身體結合。
記得!我們的身體都是活在當下,我們的色身都活在當下,但是我們的心呢?卻都跑到過去、跑到未來。今天「身念處」的修行,就是讓你這一匹心猿意馬跟你的身對焦,讓你的身心合一,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要領,你的身體也是一個修行的工具,它也是一個舟楫,一個船、一個舟楫,它可以渡你過河,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個修行的工具。如果說還有其他什麼的法器,其他很多的壇城、法器、道場那些,現在假設你認爲說我們紫竹林的大殿,才是你專修的道場,其他地方不是,變成你要進到大殿裏面,你才覺得有色身,才覺得有禅修的效果,當你出來了之後,你就覺得沒有。
但是,這個大殿你帶不走,因此當你出了大殿之後,你就認爲已經離開了那個地方。現在假設大殿是一個淨土,當你出了大殿之後,你就覺得其他地方不是淨土,你的心就會有苦、有不安。很多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就是這樣,進到大禮堂、大教堂,才認爲是到大殿;出了那裏之後,就覺得不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真正最神聖的大殿,第一個最神聖的大殿就是你的色身,你的色身就是第一個最神聖的大殿。如果你的心能夠安住在你的這個色身上面,你到哪裏都是處在很莊嚴的大殿裏面,你到處都可以用功。
這是初步,因爲初步這個最能夠掌握。再來,第二個真正無形的大殿,是整個法界。但是你要來到整個法界,我走到哪裏都是莊嚴的法堂,都是莊嚴的大殿,這個必須要具足前面的這些工夫、基礎。那些大禅師,爲什麼能夠來到灑脫自在?因爲整個山河大地、整個法界大自然都是他們的大殿,都是很莊嚴的地方啊!所以,前面這些「身念處」的基礎,你要逐步從這裏開始,把你的心安住在此神聖的大殿裏面,我們是來到珍惜而不抓取。
記得!對我們這個色身呢?我們感恩、珍惜,因爲它們是協助我們渡向彼岸的一個很重要的舟楫,但是我們不抓取它,如果你珍惜、善用它,它就像一匹馬,幫助我們、協助我們邁向彼岸。所以,「身念住」的開發,因爲身體是活在當下,當你身、心結合,活在當下的時候,把你這個攀緣的心、心猿意馬,系縛在這個身體上面之時,慢慢的,你那個不良的習性就會漸漸改變,漸漸變成良好的習性。一顆心猿意馬跑東跑西,我們稱爲是「不良的習性」。當你這不良的習性,慢慢的把它安住在這個身體上之後,它就會轉變成「良好的習性」,這是很重要醒過來的第一步。
如果你沒有安住在這個很重要的基地,我們講說航空母艦,那些飛機必須要有一個基地,人類要發展外太空,一樣都需要有一個基地。你要來到以整個法界、整個宇宙爲舞臺,你也要有一個基地。佛陀就告訴我們:要自依止、莫異依止。「自依止」就是來到以你這個身心爲基地,這是你最重要的基地,不要把你的所依去系縛在一個大師身上。當然在學習的過程,我們是要向大師學習,但是不要把你的所依,系縛在一個大師身上,不要把你的所依系縛在外境,那就叫做「心外求法」,這樣知道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如果你的所依,你的心是系縛在外境,這個就叫做「向心外去求」,這樣就沒有來到「自依止」,包括大殿也是一樣,最神聖的大殿就是你自己,你的色身、你的身心結合,這是一個最完整、最神聖的大殿。所以,把你的身心作結合之後,然後當下你的身體在做什麼樣的動作,你都清楚的覺察。當你有清楚覺察的時候,你的心就會漸漸從粗糙、煩躁不安的境界,慢慢就會安止在當下,心就會慢慢的安靜下來。從一匹心猿意馬,到處奔跑的野馬,它會慢慢的乖巧下來、溫馴下來。
「身念住」方面就是你的心漸漸的靜下來之後,才能夠從無明的心,慢慢轉爲漸漸覺醒過來的一個過程。
二、「受念住」的開發
當第一步做到的時候,你才能夠覺察到第二步「受念住」。我身體的苦受、樂受,我內心隱隱約約的不安,隱隱約約的苦,那種靜不下來,那種微細的恐懼…,你才能夠真的看到。學佛,如果你的心靜不下來,是看不到我們深層潛意識的那種不安。一般衆生遇到這種深層潛意識不安的時候,他又怎麼樣呢?又會找其他的各種理由來讓自己忙碌;心靜不下來,但是他會找其他各種的理由,來讓自己忙碌,因爲繼續忙碌下去的時候會掩飾,等于說你內心裏面有痛苦,你繼續吃一些興奮劑、吃一些麻醉劑,讓你掩飾掉你內心的痛。
所以,不是說行菩薩道不好,如果你的心靜不下來,然後在一直在忙碌,行善、菩薩道方面,很多你要靜下來去看,是不是自己停不下來、靜不下來?因此,如果我們能夠靜下來去觀察,很多人他是透過忙碌;當自己有空閑的時候,就找一些事情來讓自己忙碌、攀更多的緣,表面上我好像忙得團團轉,我很重要、我很忙,但是卻不知道,很多都是因爲靜不下來,然後去攀一些事情,讓自己忘掉內心的痛苦,忘掉內心的不安,然後因爲不知心歸何處,不知道究竟皈依處在哪裏,不知道來到「自依止」。
那個心,一方面向外攀緣的時候,他就是要去抓個所依,抓個心外的境,讓他能夠有所安心、有所系縛、有所依靠。但是,就算心向外,一樣沒辦法安下來的,沒多久!那個麻醉藥還是會消失,興奮劑還是會消失,你的苦、不安還是會存在。所以,關于「受念住」,大家要慢慢靜下來、去覺察,你身體的痛苦、你心裏的痛苦,都會透過這個感受來傳遞信號,「受念住」就是我們身心的反應,反應出來啊!它會發射出那個信號,告訴你「喔!我現在裏面是有苦、有不安啊!」就象是說小孩子、嬰兒,在他還不會講話的時候,他會透過哭啊!這個哭就是小孩子的語言。
當父母聽到小孩子在哭的時候,就知道有什麼不舒服,不是肚子餓,不然就是尿布濕了,他不舒服了。所以,這個「受念住」,你要去看到、要去覺察到,你身體當下裏面有什麼樣的狀態,是苦受?是樂受?是不苦不樂受?要清楚的覺察。你是在喜?還是在樂?你內心裏面是在煩躁不安?你內心裏面是有所恐懼?你都要去覺察到,因爲它都會有信號在告訴你的,它都會發出信號的。
叁、「心念住」的開發
因爲你前面這兩個步驟有做到之後,才能夠來到第叁個步驟-「心念住」的開發。這就是禅宗所講的「明心」階段,現代的心理學也是要幫助大家去了解這個心,這個心是無形、無色、沒有形狀,但是他卻能夠起作用。那個心雖然是無形,但是一般衆生的心卻是很僵化、很僵硬,如果你的觀念很固執、很執著,就是你的心很僵化的展現。佛教所要來到的不老、不病、不死,講的是你這個心,不是色身啦!佛陀的色身一樣會老、會病、會死,但是修行人所追求的是要來到這個心,他是不老、不病、不死,他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
什麼叫心不老、不病、不死呢?有的人雖然很年輕,年紀才廿、卅歲,但是當他落入宗教宗派的框框裏面時,或是落入很艱深的信仰、迷信層面時,他的很多觀念未必正確,但是你要讓他改變觀念,或是要讓他接受他們宗教不同的一些理念,他就很排斥、沒辦法接受,因爲那種很強的宗教宗派框框把他框住,只要跟他們宗教宗派不同的那些理念,他就認爲你是錯的、認爲你是不對的。一個人雖然是在廿、卅歲的情況,但是你的心是老化的,這個心是僵化的,你沒有彈性、沒有流通、沒有柔軟,叫做心的衰老、僵化。
一個人雖然是到了五、六十歲或是六、七十歲,他還是充滿著好奇心,還是身心很柔軟、會虛心學習,能夠照見自己的不足,然後抱著一股赤子之心、虛心的學習,雖然他外表的年齡是五、六十歲,但是他的心呢?卻是很年輕的、很活潑的。我們修行就是要來到不死、不病,所謂的「不病」是講你的心不生病啦!你的心不要老化,不老、不病、不死啦!如果是落入斷滅空,你的心就死掉啊!如果是落入頑空,心就死掉啊!落入那些很錯誤的觀念知見,你的心就死掉啊!就嚴重的生病啊!
所以,佛法所要醫治的,都是我們最深層的心啊!你要來到「明心」的階段,才能夠真正見法。如果你有透過「四念住」身受這些的慢慢薰習,你慢慢又覺察到當下的各種心態,你的心就會越來越清明,而且會越來越柔軟,因爲你的覺察力、覺性越來越高,明覺度越來越深。以前看不到,都是粗心大意,你現在呢?因爲你現在有對焦了。
現在講到「對焦」,我就再講一個比喻。大家知道「活在當下」,它的效用、它的力道,就像陽光在外面普照,我們正在曬著很多的經書、很多的木材,當你在陽光下讓它曬著這些書、這些木材,它們會不會燃燒?不會燒起來嘛!一些水分可以曬掉、曬幹,可是這些木材、這些經書不會燒起來。但是,如果我們拿著一把放大鏡,再把它放在書本上面聚焦,把陽光聚焦之後,紙張會怎麼樣?它就會燒起來。如果你把它照射在樹葉上,沒多久!那個樹葉就會燒起來。
這裏的比喻是要讓大家體會:如果你的心是跑東跑西、很散漫、很散亂,你…
《四念處修行法要(福建閩南佛學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