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禅宗所講的「不立文字」的深義。真正佛法的精髓,沒辦法留在語言文字堆裏面,那是要來到實相、來到實證。所以,後來我發現北傳所講的,尤其是般若系統方面的,正是要把佛法裏面很深的這一部份闡揚出來,就像【心經】、【金剛經】、【大般若經】這方面的。
包括禅宗所講的,都是直接要契入那個核心。問題是,北傳所講的這些次第方面,就比較欠缺詳細的一個步驟。南傳原始佛法裏面,因爲佛陀以前帶領大家,都是有次第、有次第的上來,當然面對一些老修行,你的根基已經很好了,就像說包括舍利佛、目腱蓮他們,已經是用生命在修行了,像這樣基礎相當好了,佛陀只要跟他們講很重要的,就像六祖惠能,他有相當好的根性,當五祖一跟他講一些重點核心之後,他們很快就開悟。但是,自古以來,能夠具有這樣的智慧、具有這樣德行的人,不多啦!真的不多。包括永嘉大師他都承認,他自己也是一樣,都是用功夫這樣累世修來的,都是實實在在這樣修過來的,絕沒有投機取巧的。
所以,南傳所流傳下來的次第步驟就很清楚、很明顯。後來當我在這兩方面深入去探討,然後結合南傳的這種實修,一步一腳印的這樣上來,到後來慢慢的再體悟到北傳所講的這些,真的作完整的結合。今天在此也希望大家放下宗教、宗派的那種框框範疇,我們大家在研究所研讀,就是要有這種研究、求真求證的精神。像我以前在學院裏面就是這樣,因爲在我還沒有進入學院以前,就已經有很多的疑惑、很多的困惑,爲什麼我所了解的佛法跟當今佛教界所展現出來,讓我看到的,竟然有那麼大的落差?
這是在1981、1982年左右,等于說是在22年前,那時候就發現爲什麼我所了解的佛法,跟今天佛教佛法所所展現出來的,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內心除了對製度方面懷疑,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再來,包括對教理方面,這裏面一定有很大的問題。如果沒有很大的問題、沒有很大的流變,不會有這麼大的落差的。所以,很好奇!然後到學院之後,不斷的去研討、不斷的去研究,不斷的去找尋很多的問題,這時候慢慢的揭開很多很多的問題。因此,我學佛修行是這樣,就象是一條長江下遊,因爲我們在臺灣所接觸的,都是我們這邊大陸所流傳過去的,我在經典論點裏面,包括現行的製度裏面,一樣會有很多的疑惑,所以我那時候就有那種求真的精神。
我是覺得說,今天就好像我們在長江下遊,我覺得這些水質,不是最初佛陀所講的那些水質,不是最初的那些法味,因此我就去探討:爲什麼今天長江下遊的水質,會變得這樣的受汙染?慢慢地往中遊、一直往上去探討,來到中遊的時候,發現中遊的水質,已經要比下遊的水質要純淨多了,然後覺得這樣還不夠,繼續的往上探討、往上去探討,想要追本溯源。我要到佛法的源流、原始源頭,就是有這樣不斷的求真精神,從佛教的曆史上面,從中國佛教史…。
我們以前最初研讀的是「中國佛教史」,但是我發現這樣不對、還不夠,不是說不重要, 而是要繼續再往上,印度佛教史到底是怎麼樣?然後再深入去研究印度佛教時,很多的疑問當然破除。但是,發現爲什麼印度的佛教、早期原始的佛教,跟中國的佛教會有這些的落差呢?然後再繼續去探討,後來再追溯到西域佛教。關于西域佛教,很多人、包括在臺灣,很多人都疏忽了這個環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轉圜,一個轉變的過程。所以,後來也繼續再追溯到西域佛教,從中國佛教史、西域佛教史、印度佛教史這些,去了解整個的理路脈絡,包括製度上面,爲什麼要有這樣的變革?然後在教理方面,臺灣的印順長老有兩本書,一本是「印度之佛教」,另外一本是「印度佛教思想史」,有因緣可以拿到的話,這兩本大家一定要看。
「印度之佛教」是從佛教史這方面來解析;「印度佛教思想史」是從佛法的流變,怎麼樣從量變到質變?他都有做過滿深的解析。所以,從佛教史以及思想史方面去了解之後,才發現很多的疑問就破除,知道什麼才是佛法的核心?什麼是究竟法?什麼才是真正我們所要掌握到的根本核心?後來我就一直深入到【四部阿含】原始佛法上面,當然經過這一番的聞思之後,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樣來到實修實證?如果我們沒有透過實修實證,我還是一樣啊!看得到、吃不到,肚子還是一樣饑餓啊!如果你畫餅充饑,真正的饑餓還是沒辦法解決。所以,後來就繼續再把聞思與實修實證方面做結合,當然這個過程又經曆過十幾年。
現在就跟大家介紹「四念處方面的修行法要」。以前我都會仔細去思考,爲什麼六祖惠能聽到一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生起很大的那種震撼?他就要去求法、找法,他爲什麼從這句話就能夠有所很深的體悟?【金剛經】裏又特別強調,你要來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包括以前在1985年,那時候常接近北投農禅寺,他們門口也寫一句話要「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些話對我來講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問題是我怎麼樣去做到?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做到這麼樣的一個境界?我不希望這只是形成一個口頭禅,包括【心經】所講的,你要來到「沒有苦集滅道」的境界,你要來到體悟到「五蘊皆空」,你要來到「遠離顛倒夢想」,當我在頌讀【金剛經】時,我是覺得這樣的境界是很好,問題是我怎麼樣才能夠做到?什摩時候才能夠做到?
所以,當我接觸到大乘佛法所普遍流傳的這些經典之後,一方面贊歎,一方面不斷的在找尋方法。現在就跟大家介紹:爲什麼「四念處」的修法非常重要?在「念處經」裏面,這在【四部阿含】裏面是有,我們這一本書裏面,把它集中在第廿四章-修四念處。在北傳最具代表的【雜阿含】,當然也有好幾經,但是【雜阿含】所講的,比較沒有那麼詳細,【中阿含】九十八經講的就很詳細,【中阿含】的九十八經是「念處經」,在大正藏或佛光版的都有。如果你有「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本書,是一百九十六頁,「念處經」就是南傳的「大念處經」,這裏佛陀就很清楚的講出來。
一、「身念住」的開發
「有一道淨衆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就是有一個解脫道,它能夠「度憂畏」,所有的憂悲苦惱、所有的畏懼、所有的苦惱這些,包括你所有哀傷、不安,「斷啼哭」都可以幫助你。這一條解脫道,他可以協助你來到大安心、大自在,讓你能夠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得到正法;而這條道路就是「四念處」。佛陀再繼續補充「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如果大家從佛教史上面去了解,就會知道事實上【四部阿含】,在所有經典最早出來的是【雜阿含】,再來是【中阿含】,再來是【長阿含】,再來是【增一阿含】。在【四部阿含】全部編集出來之後,這是在第二次結集,後來慢慢的再經過一些時空的演變、流變,其他的經典再陸陸續續的出來。所以,大家要了解一點,如果沒有【四部阿含】,就沒有所謂的大乘經典,就像說沒有父母親,就沒有你的存在,就這樣。因此,我們千萬不要以爲說【四部阿含】是屬于小乘的,絕對不是這樣。我們要重新來認識它,曆史的實相是這樣,我們不要道聽塗說,別人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信,而是曆史的事實、實相是這樣,我們要讓它澄清出來,呈現出曆史的原貌,這是中外佛教學者、曆史學者他們,都有去考證這些源流、演變,如果你不相信,你要下工夫,也可以下工夫去探討,去追本溯源,看是不是真的這樣。
我只能夠跟大家講說:我所探討、體悟過來的,就只是這樣,我直接跟大家講這曆史的事實,沒有【四部阿含】,就沒有所謂的大乘經典,就好像沒有你的父母親,就沒有你的存在,就這樣!不能以你的存在、你的輝煌成就,而否定父母親。在最早期的【中阿含】裏面,佛陀就很清楚的跟我們講,過去的如來、過去那些解脫者,他們所走的解脫之路,是透過「四念處」、「修七覺支」,然後才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佛陀也預判未來真正走在正確解脫道的那些解脫者,那些大徹大悟的人,他們也一樣會經曆過這條「四念處」、「修七覺支」的。
而且佛陀本身也講:「我今現在如來」,我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也是「斷五蓋、心穢、慧羸」,而且「立心正住于四念處,修七覺支」,才能夠得到「無上正盡之覺」,這都是佛陀一方面以身作則,而且他本身也預言,不管未來什麼再高的成就者,如果你是走在究竟解脫之路上面,你一定是會經曆過四念處、七覺支的。
至于「四念處」要怎麼樣修?第一段就是跟我們講說,像前面這些都是告訴我們「四念處」的這些修行,「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注意!這都是要用功的地方。「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者僧迦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以上的這幾行,是修行「四念處」非常重要的關鍵,也是你要覺醒過來很重要的一個基礎,如果你這個基礎沒有打起來,你要來到無心、無境,你怎麼無啊?你只是嘴巴在說無啊!因爲你內心裏面,還是處在無明裏面。你在無明的情況,是看不到你內心裏面在起貪、起瞋、起我慢。所以,這一段就是在告訴我們「身念處」修行的要領,怎麼樣掌握這個要領呢?
「行則知行」,大家從現在開始,你的行、住、坐、臥,當下的比較明顯動作,你就要保持清楚覺察。在走路的時候清楚的知道,你在走路的這些情況、狀態,可慢…
《四念處修行法要(福建閩南佛學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