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修行法要
時間:2003年10月14日
地點:福建閩南佛學院
主講:空海(惟傳)法師
閩南佛學院教務長
引言:
日前邀請空海法師莅臨,爲我們閩南佛學院舉辦一場題目“修行次第簡介”講座,獲致熱烈回響,尤其是法師講述到有關「四念處」修行的這一部份,要我們先從自己的身心,還有自己的感受,與對法界的觀察做起,從自身出發去觀察我們整個身心的活動狀態,然後培養我們的正知正念。其實,我們身爲人,經常是妄思、妄念,而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但是如果能夠具足時時提醒我們的這種正知,明白當下我的動作、明白你的心態、明白你的覺受,包括你跟外面接觸的狀態如何,我們都應該清醒明覺。而所謂的「明覺」其實就是正知,也是修行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我們能從此處著手,就能夠開發出正知,然後再從正知一直往上提升,此是學佛修行一個最起碼的基礎。
如果我們連這點基礎都無法建立起,則妄談如何契入空性、如何達到有覺無知、超越能所,則有若「緣木求魚」,甚期契入空性的境界就更不用談了。茲因空海法師是透過親證的實修過程,而認爲修行以「四念處」而行,並依循【阿含經】爲本。法師與【阿含經】具足深厚的因緣,當然我們每一個修行佛法者,所依循方法的因緣各有不相同,卻是可以互相切磋探討,日前那場講座學員所提出的問題相當多,約有五、六十個問題之多,但因時間有限,就只回答了幾個問題而已,我認爲既然大家有很多的問題,學院內部就召開一個座談會,如此可以藉此培養一個氣氛,學員若有不同的看法,或對法師所講的有不清楚、甚或有質疑之處,都可以提出來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我覺得這種充分交流討論的氣氛應該要多多培養。
在知見上的堅持方面,我曾對北京幾個中國佛學院的幾派想法上提出一些質疑,造成很多人對我的極其不滿,覺得我是跟他們過不去,專挑他們的刺〈吹毛求疵〉,包括向前法師也對我很不滿,我就告訴他們說:以佛法而言,是甯可破戒如須彌山,但不能夠破見如芥子,因爲「見」是非常重要的。在佛教來說,推倡「見、修、行、果」,「見」本身就是放在第一位,不管你的行爲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一舉一動中都是受到「見」的引導,因爲你抱持著什麼樣的觀點,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態度,也就有什麼樣的行爲。
其實,針對這一點,在我們漢地這邊是都忽略掉了,造成我們很多東西學起來的,都是含糊、不清楚的,沒有得到一種辨析,即無法辨析清楚。因此,你若在「見」上是不清楚的話,修行就不可能修得上去,這一點是太重要了,我們都應該大力宣揚、提倡,尤其更是不能讓步。當時,因爲有幾百個人在場,其實我也是在期待著會不會有人能提出問題,但是卻沒有人提出。本來身爲一位教贊及評委職務,在態度上是不應該如此激烈,但那次的激烈是一點也不過分,藉此次的批判、爭論,可以澄清了很多問題,以免造成很多人因此中毒。中了毒之後,要再排毒就太難了,這種病毒是起碼比SARS還厲害,因爲會影響到以後的修行。
誠如【永嘉禅師證道歌】裏面所提及的,不是老僧增是非,而是恐怕「修行人落斷常坑」。在修行理念上有了質疑,就必須探究求證;該堅持的,一定要有所堅持,而培養陽剛氣勢。在知見上也要有所確立及建立,如果你放棄了這一點,修行是沒法修的,因此我們今天邀請空海法師來與我們做一個交流,同時也請法師就「四念處」這一部分,爲我們再深入的講解,尤其是「觀法」方面,如何觀「四聖谛」、「叁法印」?空海法師所講述的「四聖谛」,我在聽聞之後,覺得是相當正統,也能契合我們的基礎,我們不能因爲學了大乘佛法,就覺得那是基礎而否定之,我們必須要具有這些當做基礎,才可以一步一步的走上來,我們包含了它,但是同時沒有它,你也爬不起來。
我今天所講的,就像一個寶塔,你光有塔肩、不要塔基,這樣是不行的。整個塔基支撐著塔肩的,要是沒有塔基,要嘛懸著,要嘛掉下來,變成不倫不類的。還有,我們要虛心的學習,今天主要是針對研究生,因爲研究生是學習階段,在研究、做學問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同時我們部分法師,也是一起參加我們的討論,非常歡迎!
空海法師非常的辛苦,這兩個月來每天都跟大家講課,真的是爲法忘軀,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這種精神。法師近來老是提倡發菩提心,而且非常在鼓動、在呐喊,但是我們不要光是呐喊,不要喊了幾次,心力就喊完了,而菩提心的關鍵要在行,行得起來這才是最關鍵的,但是要如何從哪裏入手或者做起來,這是我們都應該去思維的方向,不然我們就經常會被別人罵了,說我們學了大乘,行的是連小乘都不如,隨時經常都會給別人罵,我們都應該做一個反省。
我們現在就請空海法師,給我們對「四念處」做深入的開示,而我們再針對他的開示,或那天聽了有問題,我們再提問或交流。
*空海法師開示:
在今年二月下旬,第一次與我們教務長交談時,就覺得他是滿敢談的,滿有自己的看法見解,覺得他有那一種道風、道骨,希望能夠說對的、就說對,不對的、就說不對,不會和稀泥,就是有具備那種求真求證的精神,這是很好!這一次有因緣來到閩南佛學院,跟大家做一番互動之後,由于那天晚上大家所提出來的問題也滿多的,因爲時間的關系只做部分的回答。今天再有因緣跟各位法師,以及研究生們互動,我想是可以再深入更具體的討論,你們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像【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面就有提到「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所以,剛才教務長有跟大家提過,我們修行真的不要和稀泥,修行是真的要求真求證,不是馬馬虎虎,這樣什麼是究竟法、方便法,大家不知道、不清楚,那修行也是這樣沒辦法分辨出來。在中國的禅宗裏面,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一方面他的歌詞是非常美,這要有相當的文學基礎,包括都要有唐詩、宋詞的這些基礎。再來,最重要的是他裏面所說的都是實修實證,是屬于證量方面的,裏面可以說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句是抽象的,都沒有空洞的,裏面講的都是實相、實際的。
問題是,你怎麼樣才能夠來到「絕學無爲閑道人」?怎麼樣才能夠來到「動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像我以前在讀這些的時候,都覺得非常好,很向往大禅師那種灑脫自在的禅風,問題是我們怎麼樣才能做到?所以,後來就不斷的去找尋,我怎麼樣才能夠來到他們所體會的這種境界?就方法方面是非常重要。一般人很容易就把【四部阿含】或是「四念處」,認爲說「這是很基礎的,這是小乘的」事實上,那樣的界定是不正確的。如果你沒有那些基礎,沒有那些逐步「有爲法」上來,你要體悟到【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面所體會的境界,幾乎幾乎是微乎其微啦!所以,包括永嘉大師他這一樣有講,他以前也是一樣下過很多很多的工夫。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如果以前有閩南佛學院研究所,他也會補上一句話-「我在閩南佛學院研究所研讀過、深造過」。以前也是一樣,經曆過「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诃責。數他珍寶有何益」這裏都是他過來人的那種心路曆程。我們再看「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但是,記住這幾句話,「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诳惑」。
像他那種證量,也都是經過實修實證,下過很多的工夫,才能夠上來啊!如果你沒有基礎、功夫不夠,真的只是流于空談。禅宗到了後來,漸漸的變質,變質到成爲口頭禅,或是有的成爲诳禅,都是疏忽了那個基礎,疏忽了很多這些紮紮實實的功夫。因爲禅宗所講的境界,可以說是來到那種飛天鑽地的境界,問題是,如果你是走路都還不會走,沒辦法一步一腳印的走,你在談那些飛天鑽地的境界,都是在「數他人珍寶」啊!所以,不要一刀兩斷,把南傳的或北傳的就截然劃分,認爲說南傳的是小乘的,我們北傳的才是大乘的,這樣的劃分很不好。
我以前也曾經經曆過這樣的過程,但是我到後來才發現:這兩者要做完整的結合。真的要做完整的結合,才能夠真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特色發揮出來,而且佛法才能夠完整的結合。北傳一樣有北傳的優點,也有北傳的缺點;南傳一樣有南傳的優點,但一樣有南傳的缺點。這兩方面,我空海經曆過廿幾年的摸索之後,到後來發現兩方面的優點要把它們綜合起來。但是,所謂的綜合,不是透過頭腦的思辯思維,而是因爲我很重視實修,因此是透過修行證悟方面,發現原來這兩方面,他們到最後是要來到溶合的。
先講說我們北傳的優點在于:在般若系統方面,境界方面講得都非常高、非常好,正是佛教裏面那種精華、精髓,不可言說的那一部份,正是把它闡揚出來、敘述出來,像龍樹的大智度論,都是在闡揚【阿含經】裏面很深的地方,都在闡揚【阿含】的深義啊!真正早期大乘的經典,都是在闡揚【阿含】裏面的深義。因爲原始佛法裏面,是經過靠大家背誦,于是都盡量越精簡越好,而真正很重要的地方,事實上佛陀講到很重要的地方,都是叁言兩語、幾句話啊!再加上大家的濃縮背誦,就變成都很精簡。
一方面很精簡就不容易理解,一方面這些都是來自于佛陀實修實證的功夫,如果你沒有透過實修實證,就算你會記錄、會背誦,那個精華、精髓方面,你還是沒辦法留傳下來。所以,雖然【阿含】有那樣的紀錄,把佛陀的一些言行錄下來,但是裏面很多的精華、精髓,你是可以看到文字記載,但是就象是你把玉蘭花的種種特征、特性都寫下來,但是經典裏面就是沒辦法把真正玉蘭花的香味留在裏面,這就是「撚花微笑」的深義…
《四念處修行法要(福建閩南佛學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