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存在?要符合「常」、「一」、「主宰」,簡短的講就是要符合「常」、「一」、「主宰」,這個「我」才會成立、存在。
但是,大家要客觀的去檢驗:能不能維持「常」?能不能維持這個「一」?能不能維持「不變」?你能不能主宰一切?這個「一」的含意很深,包括你認爲說「我不需要衆生,我只要靠我一個人就能存活;我不需要外界,不需要大自然的養育,我不需要大自然的空氣,法界、大自然這些我都不需要,我一個人單獨存在就可以活著;我不需要喝水、不需要吸空氣,我不需要踏在大地上,我不需要太陽,我不需要這些外援就可以活著…」這個叫做「一」。你可以不需要外面各種因緣的相輔相成,而你能夠單獨存在、活著,這個叫做「一」。你可以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就能夠過得很快樂、活得很安詳,這個叫做「一」。
空海以前也都有仔細去探討、去分析,當一解析之後,發現我每天都要有很多衆生的因緣協助,我才能夠活著啊!我需要法界-地、水、火、風、空的支撐養育,我才能夠活著啊!這是佛經裏面跟我們講: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那不是抽象啊!「地」就是大地,流水、陽光、空氣、虛空,需要有這些因緣具足,我每天都需要這些條件,我才能夠活著啊!所以,你能夠去體悟「緣起」,你的我慢、自我才會真正的消失。要徹證「無常法印」,那個「常」、「一」、「主宰」的「常」才會破除掉,「無常法印」是可以徹證的。
衆生我所要抓的那個「常」,這不是說可以去破除啊!而是說你要「抓常」,你要知道那是顛倒夢想,你可以去檢驗、去求證,就會知道說「無常法印」遍一切,原來要「抓常」的那種幻想就會破滅掉,你就會來到:知道一切都是「無常」,本來是我慢很厲害、很大,你認爲說「我『一』啊!我一個人啊!都可以靠我一個人;你看我寫這一篇論文,我寫出這一本書,我多麼的厲害,你看我的智慧有多高,這樣以後我可以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啊!…」那個「我」喔!就認爲說「我一個人很厲害啊!如果我把大家打下去,就更顯現出我的厲害啊!」但是,他看不到他的存在,要有背後很多很多因緣的相助、協助、形成,他才能夠存在。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會到那個「我」能夠存在,是要靠衆因、衆緣的支撐、協助,「我」才能夠存在,當他有這樣深層的體會,他那個「一」、「我慢」,才會消失、才會止息。
所以,「常」、「一」,再來「主宰」,要深入去破除,你認爲你能夠主宰一切,你認爲你很厲害,但是慢慢的當你去深觀之後,你就會發現:包括自己的頭發,你都不能夠主宰讓它不長出來啊!我的指甲,我也沒有辦法主宰讓它不長出來。如果你能夠主宰,就念個咒語,讓你的頭發不長出來,這樣不是很方便嗎?都可以不用理。或是你要什麼形狀,你就念一念,它就固定成那個形狀、就不會變,你能夠主宰嗎?如果你能夠主宰,就可以讓你的色身不老、不病、不變化,你能夠主宰什麼?如果你那麼厲害,你就把你的鼻子捏起來捏幾分鍾,你不呼吸的話,看你還能夠主宰什麼?你不呼吸的話,看你還能不能夠活著?
所以,所謂「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緣起,你要去徹證「無常」、「緣起性空」,還有「無我」,要一一的去解析、一一的去徹證。當然,當我們平常在聞思、靜下來的時候,一樣可以去體會。但是,如果你要更深層,有透過禅修、實修,你的身心會更沈澱,你的體悟就會更深入。因此,隨著個人體悟的深淺度,以及你體悟的越深,你斷的結縛就越多,你的身心就會更柔軟,這是見法的深度。
于是佛陀就訂下:向初果、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所謂「向初果」、「四雙八輩」,就是我們見法深度的一個過程,當你見法越深,你斷的結縛就會越多,你的身心就會越柔軟。當然在這個過程還是有學位,不是說「喔!一開悟、我見法,一了就百了了…」不是這樣。當你開悟、見法之後,還是一樣,有時候你又會退回去,明覺又會退失掉,一方面你的明覺度、穩定度還不夠,這過程就是在「有爲法」的階段,有修、有證的階段,當你慢慢的聞、思、修、證,越來越深入的時候,你的穩定度就會越來越深,廣度也會越來越大,深度也會越來越深,慢慢的、慢慢的用功,日積月累之後,就會真正徹證。當真正徹證「叁法印」,就能夠體悟到什麼叫做「涅槃寂靜」,那是見法非常深的地方。
所以,「法念住」見法兩個重點,一個是體證到活生生的這些「叁法印」,然後你又能夠在曆緣對境中,回來反觀、回來照見。因爲你真正有見法,內心又有保持清醒明覺,于是就能夠看到我們內心有沒有在打結?有沒有在顛倒夢想?有的話,你就知道怎麼樣去除。「見法」第二個就看到我們內心有沒有五蓋?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有沒有在打結?有沒有在起貪啊?有沒有起嗔啊?有沒有忌妒心啊?這都是見法非常重要的地方。
如果你認爲說「我開悟了」,你認爲說你見法開悟了,但是你的我慢卻沒有減少,表示你是走在錯誤的方向,你的開悟不是真正的開悟。真正的開悟、真正的見法,一定是他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而且最重要的檢驗標准是當你真正見法,你的身心是會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懂得感恩,這是很自然的,而且也會越來越慈悲。如果你真正見法,你不會去跟別人比高比低、比大比小,你有沒有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這些都是可以檢驗的。爲什麼說你證到幾果,佛陀可以知道?因爲這都可以有概略的一種檢驗標准,這些都是可以參考的。你自己呢?有沒有越來越進步?你也自己可以檢驗啊!
如果你來到四果阿羅漢的境界,來到真正無爲、無修、無學的境界,佛陀就講的很清楚,你是可以來到自知、自覺、自做證。像這些都是我們大家可以參考的一個指標。你真正的見法,真正走在解脫道上面,真正的來到大安心、大自在,你是可以自知、自覺、自做證。爲什麼呢?就像說你肚子饑餓,你有沒有吃到飯?你有沒有吃飽?難道還需要問別人嗎?!當你口渴,我喝了水之後,我的口渴有沒有止息,難道你還需要去問別人嗎?!所以,如果你是來到真正四果阿羅漢的境界,真正的了悟生死大事、了悟這些真理實相,你來到安心自在,你的內心裏面安不安,你很清楚啦!你裏面還有沒有「我慢」,你也很清楚啦!
當然,所謂的「清楚」,很多人也會有假的,也會自欺欺人,因爲他沒有經過「明心見性」的過程,因此他就會如此展現。但是,如果你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一樣啊!不管你的嘴巴是多麼會講,你的苦、你的不安,也還是存在的,你可以欺騙得了一般衆生,你欺騙不了明眼人。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對自我負責,我們要來到真誠真心如實面對自己,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過程,大家只要能夠不斷的這樣,很實實在在的聞、思、修、證上來,如實面對自己,我們各方面真的就會不斷的成長,它會幫助你的修、證、聞、思的正確。剛才教務長也有提到,「正見」是非常重要的,當你聞思正確之後,你的修證才會正確。你的修、證增一分之後,會幫助你的聞思的透視力會更深,于是聞、思、修、證就會不斷的水漲船高,因此大家要把「解、行」做一個完整的結合,解、行要合一。
何謂「涅槃寂靜」?
所謂的「涅槃寂靜」,一樣又有兩方面,一個是法界大自然的「涅槃寂靜」,都是無時無刻存在的;但是,很重要的「涅槃寂靜」就是你的貪瞋癡、我慢要止息,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這些通通消失、止息,這時候你內心裏面沒有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內心裏面也沒有貪、沒有瞋、沒有不安、沒有痛苦,你的內心才能夠來到大安心、大自在,這時候你體悟到什麼叫做「空」,體悟到什麼叫做法界的涅槃,也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的內心才會真正來到涅槃寂靜。
內心要來到「涅槃寂靜」,沒有那麼容易的。如果你還有二元對立的思想觀念,當你還在二元對立,你的內心裏面就會有沖突、就會有磨擦,還有對立、還有沖突磨擦,就不會真正的寂靜啦!如果你還有貪、還有瞋、還有我慢,你的內心就不會有真正的「涅槃寂靜」。所以,「涅槃寂靜」講的都是很深的境界,【心經】所講的就是直接敘述涅槃寂靜世界的境界,【金剛經】所講的,是從叁果邁向四果,以及四果的境界。所以,佛教所講的「涅槃寂靜」,不是死板板的。
一般因爲很容易跟「大般涅槃」連在一起,很多人一提到「涅槃」,就會認爲說要到死後才稱爲「涅槃」,或是坐得要像如同木頭,這樣才叫做是涅槃。大家對「涅槃」都有很深的誤解,認爲說「『入涅槃』的人,他就到達彼岸去了,就不回來此岸來度衆生啦!他這樣就不慈悲啊!」因此在臺灣有一些很有名的大師,都還在勸人家不要入涅槃,認爲「入涅槃」是小乘人的修行。拜托啊!這麼有名的大師,你後面有多少人、幾百人、幾千人在追隨你,但是你竟然還勸人家不要入涅槃。
如果大家好好研讀【阿含經】的內容,佛陀都有講說是爲了協助衆生入「涅槃」而講經說法,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書裏面,我們有搜集出來。「入涅槃」就是說佛陀是爲了衆生來到遠離顛倒夢想,把我們的心病都治好,來到健康、自由自在、解脫,就叫做「涅槃」。佛陀是爲了這樣的一個目的而講經說法,因此大家對于「涅槃」的理解,真的不要存有過去的觀念知見,要重新來認定。
當然,你要真正來到「涅槃」,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一定要具有前面的基礎,因此佛陀也有跟我們交代,你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你要經過初果、二果、叁果,才能夠來到四果阿羅漢的境界;你要先經曆過有爲、有學、有修、有證,才能夠來到無爲、無學、無修、無證的境界。大乘佛教所講的,大部分是偏重在後面無爲、無學、無修、無證的境界,【心經】是最具代表,所講的是來到「無苦集滅道」。所謂「無苦集滅道」,縱使你從文字上再怎麼去解析,還是解析不出來的;或許可以會有一大堆的解析,但是你解析不到什麼是真正的「無苦集滅道」,那都是實證的境界,是來到真正遠離顛倒夢想、涅槃的境界。
所以,我們大家就是重新來過,好好的深入聞、思、修、證,一步一腳印的去做,這是邁向解脫最快的方法。今天跟大家的分享就到這裏,再來就是讓大家問問題互動。
教務長開示:
針對剛剛法師所講的「入涅槃」,以我的理解可能是不完全同,「入涅槃」如那些老參老論講的,就是進入涅槃可能是要做的,解脫生死、煩惱止息可能是要做的,而他們的意味可能就是說你進入了空性,或是進入了涅槃之後,而不住在空性或是住在涅槃上,不躲在尊貴處,而應該是說從空性或境,去緣起、去起悲心而渡化衆生,他可能是有這樣一個勸的意味,這句話可以是這樣去理解,不是說不要進涅槃,認爲進了就出不來了,不是啦!那是一般人對涅槃的誤解。一般人認爲死後才是入涅槃,絕對是誤解的,我們不會這麼想,對于老參的話,看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去解釋,剛剛我對這些的理解,應該是不住在裏面的意思,因爲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在某種境界…當然到那時候應該是沒有境界才對,有了境界也不對了,那也是落入能所的狀態當中。
【問題回答】
「剛剛法師所講的,『修行要落實于對當下清醒明覺,然後把身體作爲我們的基礎,作爲殿堂來修行,而不要向外求法』這一點是對的,還有一種是我們把身體當作殿堂,把法界也當作殿堂,我想請問的從我們身心的殿堂如何廣大,擴大到法界的殿堂?在這一步是怎麼樣跨越的?是怎麼廣大的?請法師爲我們開釋一下」。
法師回答:不愧是教務長啊!第一個就是,我們修行是要從點、線、面、空間,你這個「點」能夠清楚覺察明覺,然後我們修行的層面要慢慢的擴大、擴大,覺察的範圍要慢慢的擴大,點、線、面、空。如果你能夠慢慢擴大到「空」的時候,就能夠以整個法界爲殿堂,但是這個覺察力必須要從清楚的覺察這個「點」開始,如果身心能夠來到「四念處」的開發穩定、明覺、清醒,你能夠清醒明覺,才能夠來到「空」。當擴大到「空」,這時候事實上你是來到能夠見法的力道,你也去體會到法界大自然跟我們身心的關系,這時候要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
如果你沒有體悟這活生生佛法,你沒辦法來到以法界爲殿堂,你要體會這個小我、 這個色身,跟法界大自然有什麼密切的關系,佛經裏面所講的「無常法印」,在我這個色身裏面,我能不能去徹證?在法界大自然之中,我能不能在一花一草一木,在溪聲、在風聲、在雨聲、在鳥叫聲裏面,我能不能去徹證「無常法印」?所以,我們說要聞法,聞法第一個要聽聞無常法音,要徹證無常法印。我在這個身心裏面,也要去證明無常法印,這個不是別人在跟我們暗示!而是你要去求證啊!佛陀講的,那是佛陀的事,我能不能推翻呢?只怕你是沒有去認真求真求證、不願意求證,你就否定,那就還是沒辦法真正了悟啊!你要去求證。
佛陀講的無常法印,我在五蘊裏面,去體悟是否真的無常嗎?我能不能找到常恒呢?再來,你從五蘊裏面去找了之後,慢慢的在範圍要擴大,難道只有這個五蘊身心才能找到「無常」嗎?所以,「四念處」裏面一樣有講到,內身、外身、內外身,你都要去體悟啊!內心、內法、內外法,內心、外心、內外心,內受、外受、內外受,都要去覺察啊!外身、外心、外法、外受,這個就要慢慢去擴大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真正的法印,你要遍一切處,都要去體悟、去體驗啊!所以,這就是從修行的覺察力、明覺度,從一個點開始,然後慢慢的點、線、面不斷的擴大。
教務長:「法師是說從一個點觀察之後,再慢慢的空間擴大,覺察的範圍不斷的擴大,逐步的往外擴,但法界實在太廣大了,我們這輩子是否能完成?」
空海法師答覆:像我們在臺灣引導大家來參加禅修的,都要有上過這套課程,也就是說他們都要有聞思基礎的才來上課,有一次我們帶一場【永嘉大師證道歌】的一系列禅修,因爲這是來到比較高級的禅修班,他們前面的這些聞思基礎、見法基礎也都有,然後帶領比較高級的禅修班時,有到戶外禅修,有告訴他們何謂「法身」,什麼叫做「外法」,什麼叫做「外身」,什麼叫做「外心」、「外受」。只要你具有這些基礎之後,然後你去看、去體悟,很快!很快!不是說一樣一樣的去看、去檢查,你很快的就會看到什麼叫做「法身」,什麼叫做「虛空」,什麼叫做「遍一切處」。
所謂大小乘的分別,一般都是來自于理解,來自于經論的說法,我所講的是來自于體悟、體證,是實際的,我講的不是空洞、不是空談,不是用經論在比較的。
《四念處修行法要(福建閩南佛學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