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步驟逐步去做,很快就能夠來到「明心見性」的階段。你要「明心」之前,「身念住」的開發就非常清楚具體的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明心」?你的身體必須要清楚的覺察。我們的身體都是活在當下,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動作,包括講話都是活在當下,但是衆生的心呢?卻都是跑到過去、跑到未來、跑到九霄雲外,你的心很少、很少跟你的身結合在一起,你的心通常都是很散亂、很散漫,很少活在當下。
如果你的心沒有跟身體結合在一起,身心就是分離的,而分離的身心就像行屍走肉一樣,就是佛陀所講的: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如果你的解脫是寄望在遙遠的未來,這也是在構築一個不切實際的夢幻世界。唯有你的身心結合,保持清醒明覺,你才能夠見法,身心才會清靜;唯有你的心,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你的心才可能成爲「明心」。當你真的能夠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又能見法,才能夠真的遠離顛倒夢想。
大乘佛教講述很多崇高、美好的境界,真的都是相當好,但是次第、方法卻是相當欠缺、非常疏忽,一講到要實修實證、按部就班,就認爲是小乘、是不了義的,是國小的、是小學生的,認爲不是很重要。講的都是高談闊論,像這樣就算講再久,都只是空談;講再久,我慢還是看不到,貪瞋癡還是沒有淨化。
真正的解脫是我慢的止息、消失,貪瞋癡的完全淨化,如果學佛修行沒有回來淨化我們自己的貪瞋癡、止息我慢,那都是在佛法的門外、還在枝流末節上面繞。所以,千萬不要認爲「四念處」是小乘人在修的,它是真正能夠幫助你醒過來,非常重要的法門、重要的關鍵,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第一個階段「身念住」的開發,佛陀就告訴我們「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寐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立念在身」就是把你這一匹心猿意馬的一顆心拉回來、收攝回來,放在你的身體上面,讓你的身跟你的心對焦,讓你的心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當下,清楚覺察你當下的每一個動作。如果你的心是跑掉的,要拉回來的是這一匹心猿意馬,你最忽略的是這個身,而心呢?都是散亂的心。如果你的身跟你的心沒有對焦,就是活在無明的世界,這一段就是讓我們醒過來的重要關鍵,如果你這個步驟沒有做好,後面的步驟就是空談。
「身念住」怎麼開發呢?「行則知行」,一般衆生平常的走路跟佛陀的走路,有什麼不一樣呢?一般衆生的走路跟覺悟者的走路,有什麼不一樣的內容呢?同樣都是在走路,但是佛陀、覺悟者所展現出來的走路方式是「明行足」,而一般的衆生是「無明行」。
一般衆生走路都是又沖動、又快、又急,趕快、趕快、趕快…,腳步都是很急、很快,然而你的心卻都是在想其他的事情,想東想西、擔憂東、擔憂西,很少活在當下,也很少覺察到自己當下的每一個腳步。而佛陀他們,不管托缽、遊行或是其他的動作,每一個腳步都會保持清醒明覺,這不是佛陀這樣做,我空海才這樣講,如果我本身沒有做到腳步的清楚覺察,我不敢要求大家也這樣做,這些修行法要、修行要領,一定是我有經曆過、我有做到,我才敢講出來。包括往後幾天所要講述的內容,如果我沒有證悟到的,我不講;如果我沒有做到的,我不講。不要講述自己做不到的,不要講述自己沒有體悟到的。
所以「明行」很重要,佛陀他們走路就是這樣,我每一個腳步都很清楚覺察,而且不疾不徐,在走路之中有安祥,走路之中一樣展現叁妙行。但有急事要做的時候,不是腳步不可快,一樣是可以快,但是你一樣都保持清醒明覺,走路的修行要領就是把你的腳步放慢一點,跟你原來走路的腳步比較起來,把你的腳步再放慢一點。
再者,隨時保持清醒明覺。當你在上班或是平常在工作的時候,一樣左腳、右腳、左腳、右腳都清楚覺察到,這是屬于在走路方面。當然不只光是走路方面,「行則知行」,不單單只是走路而已,包括手的動作、講話、口行…這些也都是。「行」包括身行、口行、意行,而「意行」是歸屬于「心念住」的開發。
這裏的「行」,是著重在「身行」,不單是腳步的走路,包括你的動作、掃地一樣,當拿著掃把在掃地,當下一樣是在動,這個「行」就是一個動作。動態的時候,諸如:腳的動態、手的動態,或是身體的動態、動作,都要保持清楚覺察。這一點需要大家下功夫去調整過去不良的習性,以往我們很少清楚覺察當下的動作,而修行是要把我們沖動的動作,調整爲安祥、柔和,把我們無明的沖動、「無明行」,轉變成爲「明行」。
包括在上、下樓梯,都要清楚覺察每一個腳步,當無明、沖動的時候,腳步是很粗重的,上、下樓梯都是啪!啪!啪!這表示我們心的粗糙。如果你的心是微細的、動作是柔和,上、下樓梯都會有一份的安祥自在,走路也都有安祥在裏面,而且會像行雲流水。所以「行則知行,住則知住」,這個「住」跟前面的「行」是一個對比,「住」是你站立、靜止不動的時候,前面的「行」是動態,第二個「住」講的是靜態。當你在靜態、站立、停止下來的時候,一樣保持清楚覺察,你當下的身體狀態,以及當下附近周遭的情況,都能夠清楚覺察,就是「住則知住」。
「坐則知坐」:
「坐則知坐」,這個「坐」是禅坐、打坐或是端坐。包括你的打坐姿勢,以及酸痛的時候要換腿,當下都要清清楚楚的覺察。如果你的觀念錯誤,打坐就是在練功夫,如果你的觀念是觀念的,打坐會變成很輕松。錯誤的打坐方式,身心會越來越僵化,「我慢」會增長;正確的打坐觀念,你的身心會越來越安祥,越來越柔軟。
一般人提到打坐,通常不是害怕、懼怕,不然就是一打〈上〉坐,就有很多的索求─要求開悟、要求禅相,這是不正確的打坐。提醒大家幾個打坐方面的要點:
一、 打坐的姿勢要放輕松:
脊椎、頭部、頸部、背部跟腰部,讓它保持自然的垂直,是要挺直但是不用力,這一點很重要,這裏所講的挺直,並不是直直的一條線,而是生理上自然的直線。我們的脊椎、背部、腰部,有一個自然的彎曲度,配合這樣一個自然的生理現象端坐,這樣會最輕松。如果你刻意去矯正它,有用力的話,你的腰背會很快就酸痛,而且胸部也會悶。所以打坐的坐姿要放輕松,保持正直,頭部不要向前傾,也不要向後仰,要你自己去調整,調整到一個輕松的姿勢,這要靠自己去摸索,調整到一個最適當的角度,你坐起來才會很輕松,而且全身能夠放松。如果姿勢坐不正,當你一放松,很容易就會往前傾,或是彎腰駝背,所以打坐的坐姿,自己要調整一下,記得!腰背是挺直,但是不用力。
二、 打坐的目的:
打坐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強調當遇到腿酸痛時,不可以隨便更換姿勢,你要在那裏熬!熬!如果你硬是要跟腿的酸痛在對抗,這樣很容易形成一種練腿功、練功夫。盤腿方面不要刻意強求,北傳很強調要雙盤,但是泰國他們重視的是單盤,緬甸則是單盤、散盤都可以。所以北傳的佛像都是雙盤的佛像,但是在南傳地區卻是單盤或是散盤。坐姿的重點不在于雙盤、還是單盤,是以你自己覺得輕松、自然爲主,當然盤腿比沒有盤腿要好。因爲盤腿來打坐,身體比較穩重,也比較容易甯靜下來,打坐的時候,當姿勢放輕松端坐之後,然後按照出入息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讓你的心能夠漸漸的甯靜下來、安定下來。
有些好高骛遠的人認爲:打坐不重要,光是動作就好、工作就好,我們修行是要溶入一切…。修行要溶入一切境界裏面是不錯,但是如果你的打坐基礎不夠穩固,你的心會是很散亂的。沒有定力、靜不下來,你還是一樣在苦海裏浮沈,我們當然沒有刻意強調一定要打坐多久,打坐的功夫要多深,但是你要能夠靜得下來,每天要給自己早晚至少半小時以上的打坐時間,打坐會讓你的心漸漸的安祥、甯靜下來。
如果你靜不下來,而找很多的理由來忙碌,你是在透過各種忙碌來掩飾自己內心的靜不下來。如果內心靜不下來,你的心怎麼清靜呢?怎麼「明心」呢?你這汙垢的心怎麼沈澱下來呢?打坐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甯靜、沈澱下來,所以不要小看這個坐姿,不要小看禅修的禅坐。
有的人很熱衷于行菩薩道、行善布施,一跟他講說要來禅修、要來打坐,就很頭痛、很頭大,認爲:哎呀!我坐不下來!那不重要,我們只要好好去行善布施就是了…。但是幾年下來,你還是停留在佛法很膚淺的層面而已,你的身心都沒有沈澱、甯靜下來,也沒有把汙垢的心沈澱下來,你還是看不到內心充滿貪瞋癡、我慢十個結。因此,真正的苦因在哪裏?那更是看不到,而打坐就是要讓我們的身心甯靜、沈澱下來,當你有這些基礎之後,下一步的「明心」才能夠開發出來。
在「身念住」開發的階段,不管我們是處在動態或是靜態,在打坐的時候,我的坐姿怎麼樣?一樣要清楚的覺察,有在彎腰駝背,你也要清楚覺察,當腿酸痛的時候,我要換腿可以嗎?當然是可以的,因爲打坐不在于強調盤腿功。
當你的雙腿會酸痛的時候,有兩種方式去處理:第一種方式是不理它,繼續你的觀呼吸,放輕松、不理它,不要被那個境界牽引著走。第二種方式是:當你坐久之後,酸痛會不斷的增加,有時候會像針在刺痛,這也很正常,如果你覺得真的很痛之時,會痛到幹擾到你內心的甯靜,覺得有在用忍的跟這個痛在對抗的話,這樣就不正常、不正確。當你覺得這個痛會幹擾到坐姿,是可以換腿的,但是不要邊換腿、邊抱怨,然後覺得自己業障深重,人家可以一坐好幾個小時都不動,我坐半個小時就這麼酸痛,是自己業障深重…,就一直在那裏埋怨、抱怨。
這樣你又錯失掉很多修行的觀念、關鍵,不要抱怨什麼,每一個當下都是最好的。當你的腿在酸痛的時候就換腿,但是重點是在…
《四念處修行要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