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开示:教外别传•慧眼禅心(六)
164则——回归
回归:“一个人最高明的行动是什么?”“或是说一个人最高明的作为到底是什么呢?最有价值的作为是什么呢?”大师就回答:“就是静坐冥想。”也就是止观双运。他就问:“这不是导向无为吗?”“嗯!它是无为!”“那么无为就胜有为啰?”大师回答:“无为是有为的动能。离开这个源头,所有的行为都是死的。”
这个含义也是很深!为什么说止观双运来禅修来打坐,这是无为,而无为它却是有为的动能?这有几层的含义:
第一种是:当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闭目养神几分钟,回来观呼吸,我们很快能够恢复、消除疲劳,心灵、身心会得到充电,对不对?这也是静坐、观呼吸,它能够让我们充电的因缘。
再来,更深层的就是:一个人能够来禅修、来止观双运,你的身心会渐渐地沉淀下来。沉淀下来,一方面你的生命会渐渐的回到我们生命的源头,一方面你的心也会渐渐的明心,那你也会打开智慧眼。打开智慧眼、止观双运开智慧,你渐渐就能够来到明行足的世界。
所以,这就是止观双运、禅修,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无为,但它却能够以退为进。一方面充电,一方面让你渐渐去除无明而转为明行。所以大师就回答:“你离开了这个源头,所有的行为都是死的。”因为你带着无明去做的话,你继续在惑、业、苦的世界里面轮转不已。
165则——鸢飞鱼跃
“什么是一个人最高明的作为呢?”大师回答,“只静坐冥想!”这是那个大师的弟子来回答。然后这个新的学员就问:“可是我们很少看见大师自己在静坐冥想啊,我们很少看他在那里静坐止观啊,他常常在家务事及田里来回奔波,或是接待访客,从事写作等等。他甚至还负责整理寺内的图书馆这类琐事啊!”
然后所以这个新学员就不了解啊,然后就要问啊:“他为什么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工作上面呢?”资深的弟子就说啦:“当一个人工作时,他未必没有止观双运啊!”
这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当他来到无为、无修、无证的世界的时候呢,他所展现出来的是行云流水。当下,他就是止观双运具足,甚至来到是无修之修,但是一般众生是看不懂。除非你有打开智慧眼,不然,你看不懂什么叫做无修之修,你真的以为他没有在修,你真的以为他也只是个平凡、泛泛之辈。
所以,只要你有自我,你就没办法体会什么叫无修之修;那也唯有你真的逐步的上来、逐步的去体悟,你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鸢飞鱼跃”的无修之修。那不是那种懈怠、散漫、懒惰,不是的;那也绝不是用我慢去讲,“哪里还需要修,不需要修!”你有我慢就绝对不一样。
166则——自我空虚
自我空虚:有个弟子为了明心见性锲而不舍,终致病倒床榻。大师就说:“光明可以捕抓,但不是用手;见性也可以获得,但不是用你的蛮力。”
这一句话也含义很深!“光明可以捕抓,但不是用手;见性也可以获得,但不是用你的蛮力。”也就是你要用心灵去感受了。
弟子大惑不解:“耶?你不是叫我们应专心致力于自我空虚之道,也就是说,你不是教导我们要尽量要放空要无我吗?我正是照着你的指示去做啊!”大师不禁笑道:“所以你就拚着老命一直的在努力要去空掉自己,一直要努力的去无我。”
这意思就是说,你很努力的要去放空,很努力的要去溶入,但是偏偏就是没办法溶入。你越想要用有为法去做、去溶入,你还是隔一层膜。这个如果我们讲更深一点就是,当然有为法都是在打基础,让你慢慢来到那个边缘。
你要看到真的还有一层薄膜,你才能够超越才能够跳脱。只要你有为,只要你还有自我,那一层薄膜它就一定会存在,你没办法真的无为的溶入那个法界、空里面。所以,法界绝不会臣服于众生的我慢的!
但是,你要来到真的跟法界一体这种境界呢,你都要实际修过、实际走过,你才能够从错误之中呢,校正过来,才能够真的来到中道。
现在闭目休息三分钟。 我们现在看168的差距。
168则——差距
一座“趣味公园”的主人向大师叙述他矛盾的处境:当孩子们在他的公园内开怀的玩乐的时候,他常常感到忧闷不堪,一直在担心,怕破坏、怕被破坏。大师就问他:“你宁愿拥有公园呢,还是拥有乐趣?”这个主人回答:“我二样都要。”哇!你这样回答,大师就无言以对!
事后有人问起此事,大师引用一位游客对主人所讲的一番话:“您拥有土地所有权,但他人却享有大地,别人却享有大地。”
这个含义也是很深喔!这个棒棒都是要敲醒你。众生是一直抓我的、我的。你要认为登记我的财产、登记我的名字,这才是我拥有所有权。所以你认为“我的”,这个才是我拥有,但是你的苦却越多;你占有、拥有的越多,你的苦就越多。除非你能够放下手中的抓取、手中的占有、心中的占有,你才能够得到无限。
你看!公园的主人、“趣味公园”的主人,他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一方面,他常常要为“我的公园”在那里操心,怕被破坏。那为什么那些小孩子他们能够那么的快乐在玩呢?他们是去溶入里面去享用它。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抓取,用心灵去溶入、去品尝,你享用到的才是真正得到的啊!如果你本身没有真正享用到,你只是一个空有虚名说我的、我的。
所以愚笨的人,他是想一直想拥有很多的土地所有权,而智慧者呢?他是享用广阔的大地啊!你有我、有我所,你就会为我所而操心;如果你来到无我、无我所,你反而拥有整个天地啊!
169则——限度
限度:有人问大师:“真的有上帝吗?”大师回答:“绝不是那一类、那一类人想象中的上帝。”那人家就问了:“你所说的是哪一类人呢?”大师回答:“所有的人。”
这个又是很重的一棒,点醒众生!我们再换另外一个方式来讲。有人问大师:“众生真的此生能够成佛吗?”大师回答:“绝不是那一类人想象中的成佛。”“你所说的是那一类人是指的是什么呢
”“所有的人。”
我们也可以再用另外一个方式来看,有人问大师:“众生真的此生能够成道吗?能够得道吗?”大师回答:“绝不是那一类人想象中的成道、得道!”“那你所说的那一类人是指什么呢?”“所有的人。”
这一棒是很重的一棒!他是大慈大悲的要唤醒梦中人。如果他讲的是绝大多数的人,而不是讲所有的人的话,那很多众生就会很狡猾!就认为说,他讲的是绝大多数的人嘛,那还有少部分的人不会嘛,啊!我就是那少部分的人。
所以所以这里是点醒,如果你真的不是他所讲的那种人的话,那你一看到这个,哇!你会跟他心有戚戚焉,你不会反弹,你不会生气,你不会不以为然。
那为什么他说那所有的人对上帝、对成佛,这些都有很大的误解呢?因为众生对于上帝,把他变成、把实实在在的上帝变成信仰型的上帝!变成迷信型的上帝!把人间真实的佛陀变成信仰型、迷信型的佛陀!而且上帝呢,是一个某个特定的形象,在某个世界。好像跟你现在无关,或是你顶多现在只是在那里跟他祈求。
像这些都没有真正了解上帝!没有真正了解什么叫做道?没有真正了解什么叫做成佛?什么叫做解脱?什么叫做涅槃彼岸?真正开悟的人,当下他跟上帝是没有距离的;真正上到彼岸的人,他随时都是处在净土的世界!
那你问:那到底上帝是什么呢?讲得很浅显的——地、水、火、风、空都是啊!当下正在孕育众生的都是啊!能够支撑养育你生命活着、存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那些元素都是啊!那也是佛陀所讲的法界、涅槃界啊!所以大家好好慢慢去体会!
172则——无字天书
大师声称他有一本书,记载着人们想要知道有关于上帝的一切。这一本书记载着有关于人们想要知道:有关于法界、华严世界或是道的一切。但是,从没有人见过这本书,直到有一位学者来访,禁不住这位学者的苦苦哀求,终于从大师那儿拿到这一本书。
这位学者带回去之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却发现每一页都是空白的。这个学者很失望,抗议道:“这本书根本没说什么啊!没写什么啊!”大师心平气和地说:“我知道,但请您仔细看看,它所暗藏的是何等的丰富!”
这又是非常深的启示。当众生迷失在经典、文字堆的时候,一些大彻大悟的禅师就唤醒你,回到不立文字的世界、回到实相的世界来!
这一本空白的无字天书它在唤醒你,唤醒你回到不受污染的世界来,唤醒你回来看这一部大地风云经,唤醒你去看、从实相界里面去看到三法印,了悟真理实相,所以这一部无字天书是很深的。我们播放过很多的幻灯片,都是协助大家慢慢去看懂这一部无字天书、大地风云经。
173则——老化
“天哪,你怎么变得这么老了!”大师和他少年时期的朋友聊一阵之后,禁不住如此的叹息。然后他的朋友就自嘲一番哪:“谁也无法避免老啊。”大师说:“是的,谁也避免不了。但是人必须避免老化!”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没办法避免身体的老化、衰老,但是我们要避免心的衰老,也就是身老但是心不老,你的心啦!有一句话说:哀莫大于心死。真正的衰老指的是心的老化、僵化。
所以有的人,你虽然六七十岁,但是你却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不断的吸取新知、不断的学习,一样啊!你还是年轻人;有的人虽然三四十岁,但是很多的观念却是那么得僵化、僵硬。尤其落入宗教、宗派的那个框框里面呢,那种固执、执着,哇!虽然三四十岁,却是已经是老顽固了。
所以佛教讲的解脱,来到没有老病死,要知道啊!那讲的是心境来到没有老病死啊,它永远都是年轻啊,永远都是新鲜、活泼、生动啊,不是说身体没有老病死啦!所以我们要知道,解脱讲的都是心境,没有老病死讲的也都是心境。你真的…
《禅修开示:教外别传•慧眼禅心(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