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教外別傳•慧眼禅心(六)

  禅修開示:教外別傳•慧眼禅心(六)

  

  164則——回歸

  

  回歸:“一個人最高明的行動是什麼?”“或是說一個人最高明的作爲到底是什麼呢?最有價值的作爲是什麼呢?”大師就回答:“就是靜坐冥想。”也就是止觀雙運。他就問:“這不是導向無爲嗎?”“嗯!它是無爲!”“那麼無爲就勝有爲啰?”大師回答:“無爲是有爲的動能。離開這個源頭,所有的行爲都是死的。”

  這個含義也是很深!爲什麼說止觀雙運來禅修來打坐,這是無爲,而無爲它卻是有爲的動能?這有幾層的含義:

  第一種是:當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我們閉目養神幾分鍾,回來觀呼吸,我們很快能夠恢複、消除疲勞,心靈、身心會得到充電,對不對?這也是靜坐、觀呼吸,它能夠讓我們充電的因緣。

  再來,更深層的就是:一個人能夠來禅修、來止觀雙運,你的身心會漸漸地沈澱下來。沈澱下來,一方面你的生命會漸漸的回到我們生命的源頭,一方面你的心也會漸漸的明心,那你也會打開智慧眼。打開智慧眼、止觀雙運開智慧,你漸漸就能夠來到明行足的世界。

  所以,這就是止觀雙運、禅修,它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無爲,但它卻能夠以退爲進。一方面充電,一方面讓你漸漸去除無明而轉爲明行。所以大師就回答:“你離開了這個源頭,所有的行爲都是死的。”因爲你帶著無明去做的話,你繼續在惑、業、苦的世界裏面輪轉不已。

  

  165則——鸢飛魚躍

  

  “什麼是一個人最高明的作爲呢?”大師回答,“只靜坐冥想!”這是那個大師的弟子來回答。然後這個新的學員就問:“可是我們很少看見大師自己在靜坐冥想啊,我們很少看他在那裏靜坐止觀啊,他常常在家務事及田裏來回奔波,或是接待訪客,從事寫作等等。他甚至還負責整理寺內的圖書館這類瑣事啊!”

  然後所以這個新學員就不了解啊,然後就要問啊:“他爲什麼把所有的時間都耗在工作上面呢?”資深的弟子就說啦:“當一個人工作時,他未必沒有止觀雙運啊!”

  這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當他來到無爲、無修、無證的世界的時候呢,他所展現出來的是行雲流水。當下,他就是止觀雙運具足,甚至來到是無修之修,但是一般衆生是看不懂。除非你有打開智慧眼,不然,你看不懂什麼叫做無修之修,你真的以爲他沒有在修,你真的以爲他也只是個平凡、泛泛之輩。

  所以,只要你有自我,你就沒辦法體會什麼叫無修之修;那也唯有你真的逐步的上來、逐步的去體悟,你才會體會到什麼叫做“鸢飛魚躍”的無修之修。那不是那種懈怠、散漫、懶惰,不是的;那也絕不是用我慢去講,“哪裏還需要修,不需要修!”你有我慢就絕對不一樣。

  

  166則——自我空虛

  

  自我空虛:有個弟子爲了明心見性锲而不舍,終致病倒床榻。大師就說:“光明可以捕抓,但不是用手;見性也可以獲得,但不是用你的蠻力。”

  這一句話也含義很深!“光明可以捕抓,但不是用手;見性也可以獲得,但不是用你的蠻力。”也就是你要用心靈去感受了。

  弟子大惑不解:“耶?你不是叫我們應專心致力于自我空虛之道,也就是說,你不是教導我們要盡量要放空要無我嗎?我正是照著你的指示去做啊!”大師不禁笑道:“所以你就拚著老命一直的在努力要去空掉自己,一直要努力的去無我。”

  這意思就是說,你很努力的要去放空,很努力的要去溶入,但是偏偏就是沒辦法溶入。你越想要用有爲法去做、去溶入,你還是隔一層膜。這個如果我們講更深一點就是,當然有爲法都是在打基礎,讓你慢慢來到那個邊緣。

  你要看到真的還有一層薄膜,你才能夠超越才能夠跳脫。只要你有爲,只要你還有自我,那一層薄膜它就一定會存在,你沒辦法真的無爲的溶入那個法界、空裏面。所以,法界絕不會臣服于衆生的我慢的!

  但是,你要來到真的跟法界一體這種境界呢,你都要實際修過、實際走過,你才能夠從錯誤之中呢,校正過來,才能夠真的來到中道。

  現在閉目休息叁分鍾。 我們現在看168的差距。

  

  168則——差距

  

  一座“趣味公園”的主人向大師敘述他矛盾的處境:當孩子們在他的公園內開懷的玩樂的時候,他常常感到憂悶不堪,一直在擔心,怕破壞、怕被破壞。大師就問他:“你甯願擁有公園呢,還是擁有樂趣?”這個主人回答:“我二樣都要。”哇!你這樣回答,大師就無言以對!

  事後有人問起此事,大師引用一位遊客對主人所講的一番話:“您擁有土地所有權,但他人卻享有大地,別人卻享有大地。”

  這個含義也是很深喔!這個棒棒都是要敲醒你。衆生是一直抓我的、我的。你要認爲登記我的財産、登記我的名字,這才是我擁有所有權。所以你認爲“我的”,這個才是我擁有,但是你的苦卻越多;你占有、擁有的越多,你的苦就越多。除非你能夠放下手中的抓取、手中的占有、心中的占有,你才能夠得到無限。

  你看!公園的主人、“趣味公園”的主人,他爲什麼悶悶不樂呢?一方面,他常常要爲“我的公園”在那裏操心,怕被破壞。那爲什麼那些小孩子他們能夠那麼的快樂在玩呢?他們是去溶入裏面去享用它。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抓取,用心靈去溶入、去品嘗,你享用到的才是真正得到的啊!如果你本身沒有真正享用到,你只是一個空有虛名說我的、我的。

  所以愚笨的人,他是想一直想擁有很多的土地所有權,而智慧者呢?他是享用廣闊的大地啊!你有我、有我所,你就會爲我所而操心;如果你來到無我、無我所,你反而擁有整個天地啊!

  

  169則——限度

  

  限度:有人問大師:“真的有上帝嗎?”大師回答:“絕不是那一類、那一類人想象中的上帝。”那人家就問了:“你所說的是哪一類人呢?”大師回答:“所有的人。”

  這個又是很重的一棒,點醒衆生!我們再換另外一個方式來講。有人問大師:“衆生真的此生能夠成佛嗎?”大師回答:“絕不是那一類人想象中的成佛。”“你所說的是那一類人是指的是什麼呢

  ”“所有的人。”

  我們也可以再用另外一個方式來看,有人問大師:“衆生真的此生能夠成道嗎?能夠得道嗎?”大師回答:“絕不是那一類人想象中的成道、得道!”“那你所說的那一類人是指什麼呢?”“所有的人。”

  這一棒是很重的一棒!他是大慈大悲的要喚醒夢中人。如果他講的是絕大多數的人,而不是講所有的人的話,那很多衆生就會很狡猾!就認爲說,他講的是絕大多數的人嘛,那還有少部分的人不會嘛,啊!我就是那少部分的人。

  所以所以這裏是點醒,如果你真的不是他所講的那種人的話,那你一看到這個,哇!你會跟他心有戚戚焉,你不會反彈,你不會生氣,你不會不以爲然。

  那爲什麼他說那所有的人對上帝、對成佛,這些都有很大的誤解呢?因爲衆生對于上帝,把他變成、把實實在在的上帝變成信仰型的上帝!變成迷信型的上帝!把人間真實的佛陀變成信仰型、迷信型的佛陀!而且上帝呢,是一個某個特定的形象,在某個世界。好像跟你現在無關,或是你頂多現在只是在那裏跟他祈求。

  像這些都沒有真正了解上帝!沒有真正了解什麼叫做道?沒有真正了解什麼叫做成佛?什麼叫做解脫?什麼叫做涅槃彼岸?真正開悟的人,當下他跟上帝是沒有距離的;真正上到彼岸的人,他隨時都是處在淨土的世界!

  那你問:那到底上帝是什麼呢?講得很淺顯的——地、水、火、風、空都是啊!當下正在孕育衆生的都是啊!能夠支撐養育你生命活著、存著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那些元素都是啊!那也是佛陀所講的法界、涅槃界啊!所以大家好好慢慢去體會!

  

  172則——無字天書

  

  大師聲稱他有一本書,記載著人們想要知道有關于上帝的一切。這一本書記載著有關于人們想要知道:有關于法界、華嚴世界或是道的一切。但是,從沒有人見過這本書,直到有一位學者來訪,禁不住這位學者的苦苦哀求,終于從大師那兒拿到這一本書。

  這位學者帶回去之後,迫不及待地翻閱,卻發現每一頁都是空白的。這個學者很失望,抗議道:“這本書根本沒說什麼啊!沒寫什麼啊!”大師心平氣和地說:“我知道,但請您仔細看看,它所暗藏的是何等的豐富!”

  這又是非常深的啓示。當衆生迷失在經典、文字堆的時候,一些大徹大悟的禅師就喚醒你,回到不立文字的世界、回到實相的世界來!

  這一本空白的無字天書它在喚醒你,喚醒你回到不受汙染的世界來,喚醒你回來看這一部大地風雲經,喚醒你去看、從實相界裏面去看到叁法印,了悟真理實相,所以這一部無字天書是很深的。我們播放過很多的幻燈片,都是協助大家慢慢去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

  

  173則——老化

  

  “天哪,你怎麼變得這麼老了!”大師和他少年時期的朋友聊一陣之後,禁不住如此的歎息。然後他的朋友就自嘲一番哪:“誰也無法避免老啊。”大師說:“是的,誰也避免不了。但是人必須避免老化!”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沒辦法避免身體的老化、衰老,但是我們要避免心的衰老,也就是身老但是心不老,你的心啦!有一句話說:哀莫大于心死。真正的衰老指的是心的老化、僵化。

  所以有的人,你雖然六七十歲,但是你卻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不斷的吸取新知、不斷的學習,一樣啊!你還是年輕人;有的人雖然叁四十歲,但是很多的觀念卻是那麼得僵化、僵硬。尤其落入宗教、宗派的那個框框裏面呢,那種固執、執著,哇!雖然叁四十歲,卻是已經是老頑固了。

  所以佛教講的解脫,來到沒有老病死,要知道啊!那講的是心境來到沒有老病死啊,它永遠都是年輕啊,永遠都是新鮮、活潑、生動啊,不是說身體沒有老病死啦!所以我們要知道,解脫講的都是心境,沒有老病死講的也都是心境。你真的…

《禅修開示:教外別傳•慧眼禅心(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