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开示:教外别传•慧眼禅心(七)
主讲人:空海法师
第33则——反对
开创风气者常常饱经他人的批评而受尽折磨、受尽挫折。大师说:“仔细听取批评的内容,那可能正是你的朋友难以启齿的。”大师又说:“不要被那些批评者打垮,你要知道,自古没有人为批评家雕塑铜像的。被雕塑铜像的都是那些饱受批评、攻击的人。”
这里也是对大家有很深的勉励啦!你要弘扬正法、弘扬真理,要有胆量与勇气啊!因为不止会很孤单,而且打压也会不断。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常独行、常独步啊!一方面也希望大家不要成为批评者,要披荆斩棘而成为被批评者。佛陀、耶稣、老子,他们都是被当时的人归纳为异类啊!
第34则——宗教制裁
这一则又有很深的启示,跟前面有连带关系。
宗教制裁:有一天,一位门徒提到释迦-释迦牟尼、耶稣及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呢,都被当代的人列为强盗或是异端之辈。大师就说:“除非有上千个忠诚的信徒同声指认他为亵圣者,这个亵就是诬蔑、冒犯的意思,亵圣者。否则他还不配得到至高的真理。”
喔!这个含义也是很深!这意思就是说,有一位门徒他当然也是有相当多的这一种疑惑:为什么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老子,他们在当代都被列为异端邪说之辈?被列为异类呢?
大师就说:“除非有上千个忠诚的信徒、或是上千个忠诚的教徒、上千个宗教师,他们同声指认,这种人是一种亵圣。”也就是说冒犯了他们所公认的圣人、大师啦!亵圣者,那个亵渎、亵圣就是说,认为也就是说,认为耶稣或是认为释迦牟尼,你冒犯了我们大家所公认的圣人、冒犯了我们大家所公认的大师啊!我们大家所公认的大师圣人,你怎么可以这样的来冒犯他们?
事实上,不是佛陀或是耶稣去冒犯他们,也不是佛陀、耶稣去批评他们,而是他们都只是说真理实相而已。但是因为说出真理实相,跟众生、跟一般的信徒所了解、所接受的、所信仰的有很大很大的差距啊!他们在心中建立起这样一种模式,这一种模式这是圣人的框框、圣人的模式。你怎么可以把我们这个框框、模式破除掉呢?
也就是一般众生是喜欢活在那一种信仰、迷信的层面。那你要唤醒众生回到看到实相,众生不但不知感恩,还认为你是冒犯了他们所公认的圣人。所以一般众生、一般教徒就会认为你是错的、你是异类。所以一般众生常常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或被宗教师囚禁在狭窄的宗派围墙内。
而那些大师呢,真正大彻大悟的智慧大师,他们想解放众生、唤醒众生啊!但是却常常被围攻、批斗、围剿,而且那些在攻击、在围剿的人,还以为他们在行正义之事啊。所以,耶稣他是被公开审判定罪的哦!而定他罪的人,是那些道德家、政治家、法学家、那些宗教家。
佛陀一直唤醒我们,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真的!“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那都是一直在提醒我们,一般众生真的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你错误的判断都不知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把无明转为明,非常珍贵、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把无明转为明,那我们都在惑业苦的世界里面,不知不觉。
第35则——明心见性
大师同时强调知识及智慧二者。他曾如此答复:“知识是来自读书或聆听演说。那智慧呢?智慧是来自阅读你自己这一本书。”他又加上一句妙言:“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啊!因为这本书每分钟都在增订中、都在变化中啊。”
明心见性,这里一样有满深的启示,帮我们过滤出来。知识跟智慧那是不一样的。一般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所,一般学校所灌输你、传给你的是知识、知见、学问、学识的累积啊。所以知识是来自读书或是聆听别人的演说,你从不管什么书籍啦、或是经典啦,你所获得来的都只是知识。那智慧呢,那是来自阅读自己这一本书,来自阅读大地风云经。
但是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因为这本书每分钟都在增订中、变化中。书本、经典、文字那是死的,而你是活的。
再来,我们刚才有讲到就是说,你还要看到大自然、大地风云经。因为你不要以为我只是这个五蕴身心而已,整个法界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法身;你这个法身你没有阅读的话,你没办法来到法身具足,你没办法真的彻证三法印、了悟真理实相。
所以我们要从这个五蕴身心开始,然后来到无内无外。身、心、内、外一切都要去彻证三法印,然后来到无我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分享《慧眼禅心》
我们在这边举办禅修,已经有好几次了,那这一次是第三度讲到有关《慧眼禅心》。因为这里面真的处处都有很深的启示,每一则都在唤醒我们回到真理、回到实相来。虽然有时候那一棒打得很深、很大、很重,不了解的人会起瞋。但是如果你真的能够体会到大师们的大慈大悲,每一棒它都是要敲醒你、唤醒你,每一棒都是要协助你迈向究竟解脱。
大师们再三的叮咛,也都只是唤醒大家,让我们从本来可能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岁月里,这一生这一世就醒过来。所以,如果有听到里面有些跟你原先的想法、观念、知见有很大冲突的地方,别忘了!保留相当大的弹性空间,千万不要起瞋。你起瞋,只有让自己继续再轮回、再堕落而已。
这里面、《慧眼禅心》里面,所提的每一则、每一位大师,他们真的都是无我、无私的要协助众生迈向究竟解脱,出离苦海。但不要忘了,良药苦口、真言不美!大家要有大丈夫的气势、气魄,你才能够真的承受得了这些大师们唤醒我们;这些真言、这些直言都是非常珍贵。它是不假包装、没有虚伪,这里面真的处处充满了就是大慈大悲。
好!我们现在继续看《慧眼禅心》。
第36则——显露
每位新来弟子投入门下,大师的初步教义总不外乎:“你可知道有一个人,他从不摒弃你直到你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个新来的弟子就问:“那他是谁啊?”大师就说:“就是你。”然后继续问:“你可知道你所有的问题的答案吗?”“是什么?”“就是你。”“你能猜出你所有困难的解决办法吗?”“我不猜了啦!”大师还是慈悲的告诉他:“就是你。”
我们来看这个简短的对答里面:“你可知道有一个人,他永不摒弃你直到你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常常很不喜欢自己、看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更严重的甚至厌恶这个身体、厌恶它,不知道珍惜。
我们有讲到Ken Wilber里面的《事事本无碍》,里面就有提到人马座方面啊,有没有?一般众生是人、马他是分开的,用一个傲慢的自我在蹂躏你所骑坐的那一匹马。这个马是代表我们的身体,那个人头是指我们的心,众生常常是身、心分裂。
你是用一个傲慢或是自卑的心、或是瞋恨的心在骑那一匹马。这一匹马它从你出生到现在,一直在任劳任怨的为你效劳,载你到东、载你到西,默默的做、默默的协助你、默默的耕耘。但是很多众生不知道感恩它,还在一直的责备它、踢它、瞧不起它;认为有这个身体是罪恶,认为骑你这一匹马太没面子,所以常常瞧不起自己,不知道生命的珍贵。
但是不管你再怎么糟蹋它、瞧不起它、冷落它,这个可怜的马它还是伴随你终身。所以你可知道有一个人他永不摒弃你,直到你咽下最后一口气。在《事事本无碍》里面就有来到:你这个人跟马,如果你没有溶为一体,你的身、心还在分裂的情况之下,你就是在苦海的世界里面。
所以在我们佛教所讲十个结的去除,也就是身见的破除,包括我们人格分裂也要复原,来到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分裂也慢慢的要复原,来到一个身心灵整合完整的一个健康的人。所以不要再蹂躏它、瞧不起它。
“你可知道你所有的问题的答案吗?”“是什么?”“就是你。”也就是说,所有问题的答案要来自于你,要你自己去求真、求证。不管佛陀告诉我们多么深的真理实相,那是佛陀的亲证。你没有自己亲证的话,那永远都是佛陀的答案。所以你所有问题的答案,一定要来自于你自己去亲证。
所以很多学员要问我一些答案,我都跟他们讲,这个答案要保留给你,你自己要去亲证,不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一个答案。
“你能猜出你所有困难的解决办法吗?”“就是你。”因为解铃人还须系铃人,不要再向心外求法,不要再一直这样向心外去找依靠、依赖。真的!佛陀一再唤醒我们,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
别人跟我们是平等,所有的诸佛菩萨天神也跟我们完全都平等,大家是站在相辅相成的立场,互相帮忙。平等,并不是瞧不起,绝对不是这样。
你跟银行的董事长也完全平等,你跟总统也完全平等,你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也完全平等。只是大家各扮不同的角色,大家相辅相成。所以要把那一种次等人民的乞丐心态,要拉回到平等的心态,这样你才能够体悟到什么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第37则——无心
他们师徒一行在外野餐,大师说:“你们想要知道开悟的生活像什么吗?看看那些鸟儿飞过湖面。”每个人都定睛瞧的时候,大师说了:“你看看,它们投影在水面上,却是如此无心,而湖水也不会恋恋不舍这份际遇。”
这个也是有很深的启示!那些鸟儿飞过湖面,这是当下因缘具足的一个场面,这也是法界的庄严。但是,缘生它也会缘灭。那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呢,他是全然活在当下,全然活在每一个当下,珍惜因缘、活出生命,但没有抓取。注意这一点,珍惜因缘,但没有抓取。
所以这一则讲的无心,不是说那种麻木不仁、没有觉知,不是的!无心那是无我、无我所,它是不抓取,它是尊重每一个因缘,但真的没有执取、没有贪恋。
第38则——艺术
“师父究竟有何用处呢?”有人就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师父究竟有何用处呢?我为什么要跟师父学习呢?”弟子就答复:“他教你一些你早已知道的事情,向你指示,你终日视…
《禅修开示:教外别传•慧眼禅心(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