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皆有,不独一二。寻、伺三地,糅《缘起经》。〈三摩呬多〉,糅《出离经》、《离忧经》、《荡尘经》、《静虑经》、《三相思惟经》、《四检行定经》、《四趣道经》、《四净胜经》、《五支经》、《心清净艹必丘思惟五相经》、《六出离戒经》、《六境不受想无想经》。〈思所成地〉,糅《诸伽陀经》。〈声闻地〉,糅《师子吼经》、《普贤经》、《难陀经》、《七日经》。〈菩萨地〉,糅《转有经》、《无尽意经》。此〈本地分〉所糅古也。〈抉择·寻伺地〉,糅《出爱经》、《八苦经》、《三士经》。〈抉择·三摩地〉,糅《身念处经》、《摩诃俱瑟耻罗地因缘经》、《眠经》。〈抉择·声闻地〉,糅《月喻经》、《伐地迦经》、《乞食清净经》。〈抉择·菩萨地〉,糅《五种过恶经》、《尸佉罗迦经》。此〈抉择分〉所糅古也。至若〈释异门事〉,彼三分中多糅四《含》。糅古无边,此唯大略。总之,不熟十二部,不足知《瑜伽》海若之弘;而不娴《瑜伽》,不足解十二部幽玄之妙。能容而后广,多集而后大,枯守五分,宥十七地,而曰瑜伽师在是,吾不敢知也。
或曰:《瑜伽》百卷,多文从节,曷读《显扬》?然《显扬》阐教,非节《瑜伽》。《瑜伽》糅古,《显扬》又糅《瑜伽》。九事四净义,胜抉择义,则舍染取净之所以立教。七种善巧,乃九事中泛应曲当之根。四无倒品,现观、瑜伽及不思议,又九事中无边功德之积。糅古立教,九事四相与胜抉择,名之曰摄。创新乐说,所余八品,名之曰成。
以《中边》始,以《显扬》终,此所谓无著无上学也欤?
三,唯智文字科。是科宗在舍染而取净。有漏种依净藏,而七识执取赖耶。无漏种寄染藏,而八识随缘末那。《密严》灭胎藏染生,断我识害,则七不执取。《密严》标如来净藏,悟无分别,则八不随缘。实相般若,法法不其戏论,则七不执取。方便般若,念念一切智智,则八不随缘。此拔本塞源之学,亦即舍染而取净之教也。娴唯识后,继之唯智。从事净藏,不滞染藏。赖耶不随缘,得舍染顿义,以是见佛慧之大也。是故学佛升进,应研唯智,龙树学者,唯智之最上学也。
《龙树传》中,叙龙树学,厥有四分:一者、《无畏论》十万颂,《中论》及释,学之宗主,义之精奥,悉于此详,是为总《中论》。其支有三:抉二十七品之十二品为入门之径,曰《十二门论》,补〈三相品〉中未尽义,曰《七十空论》,汉无藏有。阐〈观缘品〉余义,曰《回诤论》,此一分说,是创立义,是精微义,义明中道,中道是二谛,而归旨于一相无相。补《中论》缺使之大备者,其唯提婆乎?有四宗论而边见可以包容,举假实义而二谛更不落虚,其龙树之三益者乎?四百论中之《百论》及《广百论》,此土幸存矣,继起有罗睺罗,释八不义以常、乐、我、净,赞般若义以二十二颂,亦足多也。释《中论》有八,此土唯来其三。青目本《无畏疏》,是以极纯,安慧、清辨如何可及?《般若灯论》,品品最后引大勇猛证毕竟空,余所不谈,俗有真无之说因是以立,而大异于《中观》正论。月称之后,转展互破,以是胶葛不宁,而《中论》学晦矣。清辨《中观心论本释》,《中观摄义论》,亦彼破瑜伽正异说之书欤?八家之说,佛护、寂护略见引于《灯论》,唯然灯智不详。
二者、《大智度论》,十万颂,解《般若经》。《般若经》十六分,前五全叙,中五散出,后六分诠六度,而最后一分诠毕竟空。《智论》所释,在前五之第二,析为五般若,曰:舍利弗、须菩提、信解、实相、方便。《智论》释最初〈序品〉百一十法门,已得三十四卷,以后除经文二十七卷,唯三十九耳。什公云:论十万颂,若都详释,何止千卷?此方根劣,译十之一,释经之论,但顺文解而已。然方便般若陈义络绎,犹足资挹,而于《中论》实大有裨。如云先说分别后致之空,如云若不执取佛亦说四缘义,是其例也。若使全译,所可取者,不更多欤?悲夫福薄,实无可言。此一分说,是糅古义,是广大义,未见其继,东土三论,亦不称四,是何故耶?
三者、《十住毗婆沙论》,五千颂,解《十地经》。今所译存,但初、二地,已十七卷,若使全译,无逾百卷,汪洋广博,《智论》之伦。忍、进、止、观,修习无路;方、愿、力、智,圆满难知。应发大愿,继述什公。
四者、《菩提资粮论》,五千颂,阐菩提分义。《资粮》其始,《中论》其至,《智论》、《婆沙》又复广博。其斯为龙树学也欤?
《密严》,是唯识、唯智之通经。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为教,三界轮转,源于赖耶,与唯识同。然独尊如来藏,赖耶即密严,心境界非真,真为慧境界,悟无分别,生密严国,岂非与般若同欤?《密严》云:《十地》、《华严》等,大树与神通,《胜鬘》及余经,皆从此经出,如是《密严经》,一切经中胜。据是,则《华严》、《胜鬘》、《楞伽》,皆是通经也。《华严》为唯识六经之一,又与《般若》安住一切智智;世亲注《十地》,龙树释《十住》,地前三方便,十地断十障,渐次而行布,与唯识同。位位皆成佛,一切入一切,行布而圆融,与般若同。诠根本无所得,详后得无边行,总别同异成坏,妙义重重,唯识、唯智之通经决然矣。《胜鬘》诠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为客尘所染,与唯识同。说灭谛常住,自性清净离诸烦恼,与般若同。亦唯识、唯智之通经欤?《楞伽》与《密严》,皆以五法、三性、八识、无我为教,与唯识同。《楞伽》与《密严》,皆诠如来净藏,与《般若》同。是不亦唯识、唯智之通经乎?
经固有通,学何必封?龙树、无著,如车两轮,慎毋惑解经家误陷迷途可也。
四、涅槃文字科。此科以《大涅槃经》为大本经,说一乘,说常,说佛性。说一乘以《法华》为先导,诸说一乘,举有七经,如先所说。四教醍醐,亦如先说。如来四十九年说无常义,临入涅槃,乃说常义,开权显实,法住是常,如来不灭。常是法身,乐是涅槃,净是正法,而我则是佛。众生虽未成佛,而有成佛之性,后必成佛。于是《大师子吼》说众生皆有佛性,以视《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一切智智,更别具以一义也。夫木有其本,然后扶苏;人有其源,然后江海;人有佛性,然后成佛。是盖与人以决定义,俾知作佛,更有依据,无所恐惧,斯乃不可不治之经欤?说法以《涅槃》最后,设教以《涅槃》究竟,研学以《涅槃》圆融,文字以《涅槃》美满。是故学佛毕事,应治《涅槃》。
《涅槃》,遵据世亲《涅槃论》,立四句义以读经:起〈哀叹品〉讫〈大众所问〉,为法句;起〈现病品〉讫〈高贵德王〉,为法行句;〈师子吼〉为法义句;〈迦叶〉、〈憍陈如〉为法用句。最初二品,叙当时事,非四句摄。
法句之法,即常、性、经三。云何得长寿,凡二十三偈,作三十四问;佛就常、性、经三,深微奥义,一一酬答,则法句也。
法行,为五行十德,皆一乘之由来。葛藤庇本,勿伤于斧寻,天岂阶升,而通于方便,则法行句也。
法义有二:一、明佛性,辩眼见、闻见 ;二、明涅槃,修道见性、读经见性。佛性虽同,见不见异,而圣凡各别,则法义句也。
法用为:一、用根;二、用诤;三、用分别;四、用随自说,皆如来境界,则法用句也。
此略提纲,若欲详谈,见诸别册。此经以外,有诸附庸:曰《金光明经》,详法身义;曰《大法鼓经》,详如来解脱义;曰《大云经》,详法界义,详四倒四不倒义。姑举一二,以例其余。
《大涅槃经》有四大要:一、戒;二、定;三、修;四、三德相应。戒亦为涅槃,由戒而定而慧,以相应于寂灭。若非为涅槃,则戒可缓,经所谓乘急戒缓也,经所谓为取秘经、戒亦可犯也。定亦为涅槃,金刚三昧、首楞严三昧,入无余、入无相、入大定窟,若非为涅槃,则世界禅定、四禅三空,三界流转,亦何所为?修亦为涅槃,五行十德,举足下足,皆涅槃道。《无量义经》四谛十二缘,法犹是也,而义则大异于缘觉、声闻。若非为涅槃,三学不出生死,亦何异牛狗炙身之苦,一类威仪之拘,邪执边执之惑欤?三德相应,更为大般涅槃。《经》云: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解脱非涅槃者,声闻无大悲,亦耽寂酒,必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为辅翼,必如来藏出缠,法身尽未来际作诸功德,乃大涅槃也。法身非涅槃者,佛常非入灭,佛我大自在,必悉佛境无过非尼夜摩性,又必知佛境证空为毕竟全空,乃大涅槃也。般若非涅槃者,有得即烦恼,有证非菩提,必观缚解都无所得,又必本法界以学一切,乃大涅槃也。
诸学佛人,毋谓侈谈凡非圣境,新学菩萨,文字穷源,不数年间,必知梗概。先得佛之知见,念念皆一切智智,则无论何科,所学归极,滴滴赴壑,法法登峰,岂不懿欤?若不知通,昧于其的,任学何科,都堕隅负。大道自全,得少为足,又如之何其可哉?
复次,四科之外,为论议资,又必学习因明。此学必尊陈那,籍重《理门》,三十三过以研似立,十四类以研似破,皆《理门》所生也。学中艺伎,日研日精,后有作者,必胜于前。月称而还,应留意焉。
欧阳渐为其子格刻所作文,以抒沉痛,而度苦厄,计《释教》一卷,连圈计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个,签条尾叶,共支国币一千一百九十元正。
中华民国卅(1941)年十二月支那内学院蜀院识
(选自《欧阳竟无先生内外集》第一册)
注 :1926年,欧阳渐为支那内学院作为居士道场,立“师、悲、教、戒”四字院训,“师、悲”着重对于人群社会的责任,“教、戒”强调学佛的理论与实践。自次年始,陆续为院训作《释师》、《释悲》、《释教》,规划办学理念和治学方向。《释师》、《释悲》,发表于1927年出版的《内学》第三辑;《释教》作于1941年,由支那内学院蜀院单篇印行。对“戒”的解释,没有完成。--编选者注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教育》释教训第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