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皆有,不獨一二。尋、伺叁地,糅《緣起經》。〈叁摩呬多〉,糅《出離經》、《離憂經》、《蕩塵經》、《靜慮經》、《叁相思惟經》、《四檢行定經》、《四趣道經》、《四淨勝經》、《五支經》、《心清淨艹必丘思惟五相經》、《六出離戒經》、《六境不受想無想經》。〈思所成地〉,糅《諸伽陀經》。〈聲聞地〉,糅《師子吼經》、《普賢經》、《難陀經》、《七日經》。〈菩薩地〉,糅《轉有經》、《無盡意經》。此〈本地分〉所糅古也。〈抉擇·尋伺地〉,糅《出愛經》、《八苦經》、《叁士經》。〈抉擇·叁摩地〉,糅《身念處經》、《摩诃俱瑟恥羅地因緣經》、《眠經》。〈抉擇·聲聞地〉,糅《月喻經》、《伐地迦經》、《乞食清淨經》。〈抉擇·菩薩地〉,糅《五種過惡經》、《屍佉羅迦經》。此〈抉擇分〉所糅古也。至若〈釋異門事〉,彼叁分中多糅四《含》。糅古無邊,此唯大略。總之,不熟十二部,不足知《瑜伽》海若之弘;而不娴《瑜伽》,不足解十二部幽玄之妙。能容而後廣,多集而後大,枯守五分,宥十七地,而曰瑜伽師在是,吾不敢知也。
或曰:《瑜伽》百卷,多文從節,曷讀《顯揚》?然《顯揚》闡教,非節《瑜伽》。《瑜伽》糅古,《顯揚》又糅《瑜伽》。九事四淨義,勝抉擇義,則舍染取淨之所以立教。七種善巧,乃九事中泛應曲當之根。四無倒品,現觀、瑜伽及不思議,又九事中無邊功德之積。糅古立教,九事四相與勝抉擇,名之曰攝。創新樂說,所余八品,名之曰成。
以《中邊》始,以《顯揚》終,此所謂無著無上學也欤?
叁,唯智文字科。是科宗在舍染而取淨。有漏種依淨藏,而七識執取賴耶。無漏種寄染藏,而八識隨緣末那。《密嚴》滅胎藏染生,斷我識害,則七不執取。《密嚴》標如來淨藏,悟無分別,則八不隨緣。實相般若,法法不其戲論,則七不執取。方便般若,念念一切智智,則八不隨緣。此拔本塞源之學,亦即舍染而取淨之教也。娴唯識後,繼之唯智。從事淨藏,不滯染藏。賴耶不隨緣,得舍染頓義,以是見佛慧之大也。是故學佛升進,應研唯智,龍樹學者,唯智之最上學也。
《龍樹傳》中,敘龍樹學,厥有四分:一者、《無畏論》十萬頌,《中論》及釋,學之宗主,義之精奧,悉于此詳,是爲總《中論》。其支有叁:抉二十七品之十二品爲入門之徑,曰《十二門論》,補〈叁相品〉中未盡義,曰《七十空論》,漢無藏有。闡〈觀緣品〉余義,曰《回诤論》,此一分說,是創立義,是精微義,義明中道,中道是二谛,而歸旨于一相無相。補《中論》缺使之大備者,其唯提婆乎?有四宗論而邊見可以包容,舉假實義而二谛更不落虛,其龍樹之叁益者乎?四百論中之《百論》及《廣百論》,此土幸存矣,繼起有羅睺羅,釋八不義以常、樂、我、淨,贊般若義以二十二頌,亦足多也。釋《中論》有八,此土唯來其叁。青目本《無畏疏》,是以極純,安慧、清辨如何可及?《般若燈論》,品品最後引大勇猛證畢竟空,余所不談,俗有真無之說因是以立,而大異于《中觀》正論。月稱之後,轉展互破,以是膠葛不甯,而《中論》學晦矣。清辨《中觀心論本釋》,《中觀攝義論》,亦彼破瑜伽正異說之書欤?八家之說,佛護、寂護略見引于《燈論》,唯然燈智不詳。
二者、《大智度論》,十萬頌,解《般若經》。《般若經》十六分,前五全敘,中五散出,後六分诠六度,而最後一分诠畢竟空。《智論》所釋,在前五之第二,析爲五般若,曰:舍利弗、須菩提、信解、實相、方便。《智論》釋最初〈序品〉百一十法門,已得叁十四卷,以後除經文二十七卷,唯叁十九耳。什公雲:論十萬頌,若都詳釋,何止千卷?此方根劣,譯十之一,釋經之論,但順文解而已。然方便般若陳義絡繹,猶足資挹,而于《中論》實大有裨。如雲先說分別後致之空,如雲若不執取佛亦說四緣義,是其例也。若使全譯,所可取者,不更多欤?悲夫福薄,實無可言。此一分說,是糅古義,是廣大義,未見其繼,東土叁論,亦不稱四,是何故耶?
叁者、《十住毗婆沙論》,五千頌,解《十地經》。今所譯存,但初、二地,已十七卷,若使全譯,無逾百卷,汪洋廣博,《智論》之倫。忍、進、止、觀,修習無路;方、願、力、智,圓滿難知。應發大願,繼述什公。
四者、《菩提資糧論》,五千頌,闡菩提分義。《資糧》其始,《中論》其至,《智論》、《婆沙》又複廣博。其斯爲龍樹學也欤?
《密嚴》,是唯識、唯智之通經。诠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之爲教,叁界輪轉,源于賴耶,與唯識同。然獨尊如來藏,賴耶即密嚴,心境界非真,真爲慧境界,悟無分別,生密嚴國,豈非與般若同欤?《密嚴》雲:《十地》、《華嚴》等,大樹與神通,《勝鬘》及余經,皆從此經出,如是《密嚴經》,一切經中勝。據是,則《華嚴》、《勝鬘》、《楞伽》,皆是通經也。《華嚴》爲唯識六經之一,又與《般若》安住一切智智;世親注《十地》,龍樹釋《十住》,地前叁方便,十地斷十障,漸次而行布,與唯識同。位位皆成佛,一切入一切,行布而圓融,與般若同。诠根本無所得,詳後得無邊行,總別同異成壞,妙義重重,唯識、唯智之通經決然矣。《勝鬘》诠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爲客塵所染,與唯識同。說滅谛常住,自性清淨離諸煩惱,與般若同。亦唯識、唯智之通經欤?《楞伽》與《密嚴》,皆以五法、叁性、八識、無我爲教,與唯識同。《楞伽》與《密嚴》,皆诠如來淨藏,與《般若》同。是不亦唯識、唯智之通經乎?
經固有通,學何必封?龍樹、無著,如車兩輪,慎毋惑解經家誤陷迷途可也。
四、涅槃文字科。此科以《大涅槃經》爲大本經,說一乘,說常,說佛性。說一乘以《法華》爲先導,諸說一乘,舉有七經,如先所說。四教醍醐,亦如先說。如來四十九年說無常義,臨入涅槃,乃說常義,開權顯實,法住是常,如來不滅。常是法身,樂是涅槃,淨是正法,而我則是佛。衆生雖未成佛,而有成佛之性,後必成佛。于是《大師子吼》說衆生皆有佛性,以視《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得一切智智,更別具以一義也。夫木有其本,然後扶蘇;人有其源,然後江海;人有佛性,然後成佛。是蓋與人以決定義,俾知作佛,更有依據,無所恐懼,斯乃不可不治之經欤?說法以《涅槃》最後,設教以《涅槃》究竟,研學以《涅槃》圓融,文字以《涅槃》美滿。是故學佛畢事,應治《涅槃》。
《涅槃》,遵據世親《涅槃論》,立四句義以讀經:起〈哀歎品〉訖〈大衆所問〉,爲法句;起〈現病品〉訖〈高貴德王〉,爲法行句;〈師子吼〉爲法義句;〈迦葉〉、〈憍陳如〉爲法用句。最初二品,敘當時事,非四句攝。
法句之法,即常、性、經叁。雲何得長壽,凡二十叁偈,作叁十四問;佛就常、性、經叁,深微奧義,一一酬答,則法句也。
法行,爲五行十德,皆一乘之由來。葛藤庇本,勿傷于斧尋,天豈階升,而通于方便,則法行句也。
法義有二:一、明佛性,辯眼見、聞見 ;二、明涅槃,修道見性、讀經見性。佛性雖同,見不見異,而聖凡各別,則法義句也。
法用爲:一、用根;二、用诤;叁、用分別;四、用隨自說,皆如來境界,則法用句也。
此略提綱,若欲詳談,見諸別冊。此經以外,有諸附庸:曰《金光明經》,詳法身義;曰《大法鼓經》,詳如來解脫義;曰《大雲經》,詳法界義,詳四倒四不倒義。姑舉一二,以例其余。
《大涅槃經》有四大要:一、戒;二、定;叁、修;四、叁德相應。戒亦爲涅槃,由戒而定而慧,以相應于寂滅。若非爲涅槃,則戒可緩,經所謂乘急戒緩也,經所謂爲取秘經、戒亦可犯也。定亦爲涅槃,金剛叁昧、首楞嚴叁昧,入無余、入無相、入大定窟,若非爲涅槃,則世界禅定、四禅叁空,叁界流轉,亦何所爲?修亦爲涅槃,五行十德,舉足下足,皆涅槃道。《無量義經》四谛十二緣,法猶是也,而義則大異于緣覺、聲聞。若非爲涅槃,叁學不出生死,亦何異牛狗炙身之苦,一類威儀之拘,邪執邊執之惑欤?叁德相應,更爲大般涅槃。《經》雲: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解脫非涅槃者,聲聞無大悲,亦耽寂酒,必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爲輔翼,必如來藏出纏,法身盡未來際作諸功德,乃大涅槃也。法身非涅槃者,佛常非入滅,佛我大自在,必悉佛境無過非尼夜摩性,又必知佛境證空爲畢竟全空,乃大涅槃也。般若非涅槃者,有得即煩惱,有證非菩提,必觀縛解都無所得,又必本法界以學一切,乃大涅槃也。
諸學佛人,毋謂侈談凡非聖境,新學菩薩,文字窮源,不數年間,必知梗概。先得佛之知見,念念皆一切智智,則無論何科,所學歸極,滴滴赴壑,法法登峰,豈不懿欤?若不知通,昧于其的,任學何科,都墮隅負。大道自全,得少爲足,又如之何其可哉?
複次,四科之外,爲論議資,又必學習因明。此學必尊陳那,籍重《理門》,叁十叁過以研似立,十四類以研似破,皆《理門》所生也。學中藝伎,日研日精,後有作者,必勝于前。月稱而還,應留意焉。
歐陽漸爲其子格刻所作文,以抒沈痛,而度苦厄,計《釋教》一卷,連圈計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叁個,簽條尾葉,共支國幣一千一百九十元正。
中華民國卅(1941)年十二月支那內學院蜀院識
(選自《歐陽竟無先生內外集》第一冊)
注 :1926年,歐陽漸爲支那內學院作爲居士道場,立“師、悲、教、戒”四字院訓,“師、悲”著重對于人群社會的責任,“教、戒”強調學佛的理論與實踐。自次年始,陸續爲院訓作《釋師》、《釋悲》、《釋教》,規劃辦學理念和治學方向。《釋師》、《釋悲》,發表于1927年出版的《內學》第叁輯;《釋教》作于1941年,由支那內學院蜀院單篇印行。對“戒”的解釋,沒有完成。--編選者注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二編《佛教教育》釋教訓第叁》全文閱讀結束。